搜索到1004篇“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文章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被引量:12
- 2016年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肺动脉高压的一大类,是一种自然预后极差的疾病,目前认为机化血栓与肺血管重塑是其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认知有所提高。随着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新型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其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郭晓曦张慧敏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病理预后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被引量:5
- 2009年
- 戎雪冰张震王竞军苏文颖孙鲁华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HYPERTENSION急性肺栓塞疾病发生率血栓形成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被引量:6
- 2004年
- 肺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类疾患 ,而且在国内尚未得到业界同仁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导致我国在此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对于国内大多知名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专科医师 ,许多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诊疗常规也是非常陌生的。以至于肺动脉高压患者常常得不到正确的诊治 ,十分令人痛心。我们连载“肺血管疾病”方面的文章 ,主要目的是提高业界对此领域的认识 ,提高对此领域的诊疗水平 ,继而产生兴趣 ,逐步开展相关基础研究 ,从而缩短我们国家在此领域研究和诊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最终能使国内此类疾病患者从中受益 ,这也是我们努力工作要实现的心愿。希望对此领域有兴趣的同仁团结协作 ,刻苦钻研 ,把这个内容办好。
- 荆志成吴艳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病程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被引量:2
- 2002年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TEPH)是一种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它有自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因而是可治疗的。针对其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的表现 ,可以采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针对肺动脉内的残留机化血栓 ,可采取肺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及球囊肺血管成形术 ;而且肺移植亦可用于该病的治疗。有资料显示 ,CTEPH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本文就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 张英为李立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 中西医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肺部疾病,患者早期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经历一系列较为典型的症状,如活动后出现的呼吸困难和胸痛,这些症状反映了心脏负荷增加和血液循环受阻的情况。中医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疗主要通过平衡身体阴阳,调理气血,改善体质,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医提倡中药调理,穴位、推拿,艾灸疗法等,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缓解炎症反应等手段,来解决栓塞和高血压带来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精准制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以发挥传统西医疗法的快速见效和明显疗效,也能充分利用中医调理体质、预防复发的优势,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综述对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 图尔荪阿依·艾尔肯杨惠琴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医中药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效果分析的单中心经验
- 2025年
- 目的总结分析肺动脉内膜切除术(PE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初步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行PEA手术治疗的142例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6例(67.6%),女性46例(32.4%);年龄(50.0±13.8)岁。81例患者为重度肺动脉高压且心功能Ⅲ级(纽约分级)及以上。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CTEPH患者的一般情况,PEA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及6 min步行距离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结果 1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EA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PEA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6%(8/142),包括重度感染3例,术后反复肺动脉出血2例,急性心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24 h[mPAP:(22.5±8.7)mmHg比(42.7±15.1)mmHg,t=19.82;PVR:(425.6±211.2)dyn·s·cm^(-5) 比(927.9±455.9)dyn·s·cm^(-5),t=12.79]和术后3个月[mPAP:(20.1±10.2)mmHg 比(42.7±15.1)mmHg,t=20.92;PVR:(300.6±133.6)dyn·s·cm^(-5) 比(927.9±455.9)dyn·s·cm^(-5),t=16.41]的mPAP 和PVR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42例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95.5%(128/134)的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2,P<0.001)。术后3个月6 min步行距离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5.2±99.7)m比(283.9±110.3)m,t=6.72,P<0.001]。2例患者有器质性神经系统损伤,治疗后均康复。22例患者接受PEA的同期还接受了其他手术,均顺利出院。结论 PEA手术治疗CTEPH安全有效,且初步疗效较满意。
- 刘晓鹏甄雅南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效果并发症
- 不同类型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 2025年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类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是机化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伴随非阻塞部位的小血管病变,可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是CTEPH患者的根治性手术,但约40%的患者不能接受PEA或术后残留肺动脉高压。对于这些患者,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运动耐力和预后。随着BPA证据的积累,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发布的肺动脉高压指南推荐将其作为不适合PEA或术后残留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替代治疗。但不同类型CTEPH病变的特征存在差异,相应的BPA治疗策略和器械有所不同,BPA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较大。本文旨在总结当前不同类型CTEPH病变的BPA治疗策略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 李欣杨涛张毅张毅赵青曾绮娴章思铖赵智慧柳志红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对肾功能的作用
- 2025年
- 目的评估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alloon pulmonary angioplasty,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后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生率及BPA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5月于中日友好医院行BPA治疗的143例CTEPH患者的临床信息、血流动力学指标、BPA术前1周内及术后48~72 h内的血肌酐浓度,对比每次BPA前后血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变化,评估CIN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首次及末次BPA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血肌酐及eGFR变化。结果纳入115例CTEPH患者,共行BPA 192例次,其中男性88例次,女性103例次。每次BPA使用对比剂剂量为(145.58±47.26)mL。BPA术后共有12例患者发生13例次CIN,发生率为6.8%。CIN患者的基线特征及肾功能与非CIN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_(2))在CIN患者中更低(58.58%±10.38%比66.15%±8.02%,P=0.002),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EPH患者在不同频次的BPA治疗前后血肌酐及eGF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数次BPA治疗后,末次肾功能指标血肌酐[(78.09±18.760)μmol/L比(82.26±21.37)μmol/L,P<0.001]和eGFR[(86.08±21.22)mL/(min·1.73 m^(2))比(82.07±22.05)mL/(min·1.73 m^(2)),P=0.007]较基线值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BPA治疗CTEPH患者后可发生对比剂肾病,多次BPA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肾功能也显著改善。
- 冯宇旋王金志李新成张帅高倩王同生毛毅敏谢万木翟振国黄强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对比剂肾病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
- 血流储备分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压力导丝测得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2至8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治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纳入患者接受当次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alloon pulmonary angioplasty,BPA)前均通过压力导丝测得FFR,对该病变血管进行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评估肺动脉血流分级(pulmonary flow grade,PFG)。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对病变肺动脉分别进行FFR和PFG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8例患者的21支血管中,FFR为0.67±0.19,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为(33±7.6)mmHg,心排(cardiac output,CO)为(3.7±1.2)L/min,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为(7.3±3.5)WU,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为68.7%±7.1%,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为191.3(82.23,290.25)pg/mL,世界卫生组织心功能Ⅰ、Ⅱ、Ⅲ、Ⅳ级分级分别为2(11.1%)、14(77.8%)、2(11.1%)、0(0.0%),6 min步行距离为(442.2±83.5)米。血管分布特点:左肺8支血管均在左肺下叶;右肺13支血管,右肺上叶5支(38.5%),右肺中叶1支(7.7%),右肺下叶7支(53.8%)。肺动脉血流分级:0级血流1支(4.8%),1级血流3支(14.3%),2级血流3支(14.3%),3级血流14支(66.6%)。PFG与FFR有显著相关性(r=0.937;P<0.0001)。结论在CTEPH患者中,通过压力导丝测量获得FFR可用于指导CTEPH患者的BPA治疗,是一种有效、精准的评价方法。
- 王金志吴一凡陶新曹谢万木张帅张云霞张竹张宇刘吉祥席霖枫李宜珊高倩黄强翟振国
- 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血流储备分数
- CT肺动脉成像评价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 2025年
- 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经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治疗后,CT肺动脉成像(CTPA)相关参数的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43例。分析患者术前(首次BPA治疗)与术后(末次治疗后至少6个月)的临床资料、CTPA相关参数。其中临床资料包括WHO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TPA相关参数包括主肺动脉最宽直径(dPA)、升主动脉直径(dAA)、右心房最宽横径(dRA)、右心室最长短轴径(dRV)、左心室最长短轴径(dLV)及右心室游离壁厚度(dRVW)。评估包括平均动脉压(mPAP)在内的多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BPA治疗前后患者各评估指标的改变,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评估CTPA参数中与mPAP改变相关的因素。结果所有CTEPH患者共计行115次BPA治疗。术后患者WHO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χ^(2)=5.01,P<0.001),6MWD较术前改善(t=4.50,P<0.001),血浆NT-proBNP较术前降低(Z=4.47,P<0.001)。术后mPAP、肺血管阻力、心输出量及心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01)。术后dPA、dRA、dRV、dRVW、dPA/dAA、dRV/dLV、dRA/dPA等CTPA相关参数较术前也显著降低(P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PA(β=0.314,P=0.037)与dRA(β=0.334,P=0.046)的降低与mPAP的改善显著相关。结论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血流动力学及CTPA相关参数经BPA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dPA与dRA的降低与CTEPH患者mPAP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CTPA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能够客观、有效且无创评价BPA疗效的检查方式。
- 卢志辉张臣万钧肖瑶赵蕾鹿冠玉张洪博王兰菱马晓海
- 关键词: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