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7篇“ 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相关文章
- 伊普可泮控制依库珠单抗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后非显性非急性血管内溶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5年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源于造血干细胞PIG-A基因突变,导致造血细胞表面缺乏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连蛋白,包括重要的补体调节蛋白:补体C3衰变加速因子——CD55、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CD59,使得红细胞被补体攻击,出现血管内溶血(intravascular hemolysis,IVH)、血栓形成和器官损伤[1]。
- 方宝枝余晓周一飞沈秋丹袁慕知王鹏吕明恩何广胜
-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血管内溶血
- 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的青少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2024年
-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表现不典型、缺乏明确的家族遗传史HS患者的认识。方法 回顾一例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的青少年H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男,13岁3月,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早期诊断不明确,后经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型。结论 部分HS表现不典型、缺乏明确的家族遗传史,在诊断不确定或疑似HS的情况下,需进行基因检测。
- 熊婷陈峰叶瑶钟龙青徐忠金吴崇军
- 关键词:血管内溶血首发表现青少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ABO血型不合干细胞移植患者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的护理一例
- 2015年
-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8岁。入院前9个月因乏力、腹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3.54×109/L,血小板计数13×109/L,血红蛋白86 g/L,入院骨髓穿刺涂片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ALL-L2)。
- 王娟王颖莉陈春平
- 关键词:ABO血型不合干细胞移植溶血反应护理
- 某院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致可疑急性血管内溶血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葛根素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检索2003—2012年某省不良反应中心葛根素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报告1 016例,对患者使用葛根素注射剂的临床特点及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剂型、剂量、用药天数。其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在葛根素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做到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和用药史,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个体化谨慎用药,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加强用药监护,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 曹烨君丁选胜
- 关键词: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急性血管内溶血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 马钱子致急性血管内溶血1例
- 2013年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刘**,男,26岁,因“腹部、腰背部、双膝部疼痛5+小时”于2012-3-29入院。5+小时前患者为治疗腰椎疾病服用含马钱子成分中药后出现剧烈腹部、腰背部、双膝部疼痛,伴皮肤巩膜发黄、少尿、酱油色尿。患者既往无贫血、黄疸病史及家族史,无重大疾病史。
- 郑治鹏
- 关键词:急性血管内溶血马钱子膝部疼痛巩膜发黄酱油色尿疾病史
- 两种氯伯喹方案治疗间日疟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比较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比较氯伯8d疗法与氯伯14d疗法治疗间日疟的安全性,探讨急性血管内溶血与G6PD缺乏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7~2008年,选择缅甸拉咱市及郊区4个自然村为调查点,将单纯间日疟现症患者随机分配到A、B两组,A组采用氯伯8d疗法,即成人氯喹总剂量1 200mg(基质,第1d600mg,第2、3d均为300mg),伯喹总剂量180mg(基质,22.5mg/d×8d);B组采用氯伯14d疗法,即成人氯喹总剂量1 500mg(基质,25mg/kg体重×3d,顿服),伯喹总剂量210mg(基质,0.25mg/kg体重×14d),于投药后的D0、D1、D2、D3、D7、D14、D21和D28随访,观察症状,原虫密度、体温和尿液性状,出现急性黄疸或/和血红蛋白尿为溶血反应阳性。2008年纳入病例用荧光斑点法检测G6PD活性。结果 A组观察62例,1例景颇族病例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率为1.61%;B组观察56例,均未发生溶血。G6PD活性共检测74例,11例缺乏,总缺乏率为14.87%。其中,A组和B组G6PD缺乏率分别为21.62%(8/37)和8.11%(3/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P>0.05)。A组的1例溶血反应病例G6PD严重缺乏。结论氯伯8d疗法溶血率略高于氯伯14d疗法。溶血可能与G6PD缺乏程度和人群对伯喹耐受程度有关。
- 孙晓东张再兴邓艳王剑魏春梁桂亮王恒
- 关键词:间日疟急性血管内溶血G6PD缺乏
- 葛根素注射液家兔急性血管内溶血初步探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初步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新西兰兔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剂量及出现溶血的时间。方法:200,160,80,40,20,0mg.kg-1各组动物分别耳缘静脉注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mL.kg-1,并于给药前、给药后5,20min,1,2,8,24,48,72h耳缘静脉采血,进行血清胆红素,血浆血红蛋白,血液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的测定。结果:80,160,200mg.kg-1组家兔的游离血浆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给药后5min至8h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葛根素注射液可引起新西兰兔急性血管内溶血。
- 邵磊李昇刚孙振平扆雪涛杨晓峰张燕方选朱爱民
- 关键词:葛根素新西兰兔急性血管内溶血
- 葛根素注射液致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及其安全应用被引量:7
- 2010年
-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干燥根中提出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其注射液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的报道增多,经检索国内相关文献,自1993年至2005年间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血管内溶血的患者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9±9)岁;其中有10例死亡,平均年龄为(72±5)岁。在资料完整的25例患者中,21例单用葛根素注射液,4例为联合用药;葛根素100~700mg溶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药时间22例为5~10d,3例>10d。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痛,血尿、尿少、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0.05~0.30),高胆红素血症(29.1~123.2μmol/L)。22例患者经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以及血液透析治疗后,多于6~7d症状消失或病情稳定。葛根素注射液致血管内溶血的可能因素为葛根素注射液的质量、患者过敏体质、年龄、用药时间或联合用药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反应及其促氧化作用等有关。预防措施为:有过敏史者不宜应用;高龄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应调整剂量;与可能致溶血的药物联用应谨慎。
- 王洪宝郭琳关勇彪
-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血管内溶血
- 急性砷化氢中毒并发急性血管内溶血、DIC、ARF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对本院收治的9例AsH3中毒患者并发血管内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
- 万芳王琳马五一徐卫东段虎平魏红云
- 关键词:急性砷化氢中毒血管内溶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葛根素致急性血管内溶血伴肝损害被引量:3
- 2008年
- 患者,男,66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于2006年5月10日到我院。既往有冠心病史、右肾癌切除史。医嘱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输液至第8d(5月17日)出现全身发冷、发热,未经任何治疗后自行缓解,第9d(5月18日)10时25分患者输液约50min再次出现全身发冷、出汗,主诉全身不适,即刻停止输液。查体:体温36.4℃,神清,
- 李蔚征勤
-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急性血管内溶血肝损害全身发冷阵发性心慌
相关作者
- 王娟

- 作品数:253被引量:1,468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 流行病学分析 成年人 成人 流行病学研究
- 徐玉兰

- 作品数:211被引量:617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研究主题: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患者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透患者 甘露消毒丸
- 王洪宝

- 作品数:17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IVC 葛根素注射液 急性血管内溶血 猕猴 注射针头
- 李耿

- 作品数:163被引量:732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小鼠 岗梅 登革热 病毒感染 葛根素
- 郑治鹏

-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白血病 多中心随机对照 多中心随机 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对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