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0篇“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相关文章
急性弥漫性肿胀被引量:18
1994年
报告110例头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结合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CT征象,讨论外伤肿胀的分类和发病机理,并对其治疗作一探讨。我们认为头部外伤后,干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失调,特别是蓝斑复合核功能障碍,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引起急性外伤肿胀。我们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甘露醇和速尿对治疗急性弥漫性肿胀有一定效果,而手术治疗基本无效。
陈锦清惠国桢李向东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肿胀脑血流CT
急性弥漫性肿胀被引量:102
1994年
急性弥漫性肿胀惠国桢,李向东,周幽心,王之敏,朱凤清,何乃吉,杨学照,周岱,鲍耀东一、临床资料本组55例,男40例,女15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1岁,0~20岁8例,21~40岁29例,41~60岁15例,>60岁3例。受伤机制:车祸31例,自行...
惠国桢李向东周幽心王之敏朱凤清何乃吉杨学照周岱鲍耀东
关键词:急性脑肿胀
有创颅内压联合经颅多普勒监测对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观察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在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病例60例,并分组、建立档案。于2021年2月到2022年8月实施本项研究。参照组(30例):常规治疗,未行颅内压监测。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研究效果。结果 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更高[96.67%(29/30),同参照组的86.67%(23/30)比较](p<0.05)。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治疗12个月后的GOS评分、BI评分均更高[(4.49±0.45)分、(75.69±8.03)分,同参照组的(3.15±0.25)分、(59.67±6.15)分比较](p<0.05)。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治疗12个月后的MMSE评分更高[(21.69±2.45)分,分别同参照组的(19.11±2.03)分比较](p<0.05)。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33%(1/30),同参照组的23.33%(7/30)比较](p<0.05)。结论 将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方案,用于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患者,能够发挥更佳治疗效果。
吴秋涛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监测疗效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PADBS)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外伤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ADBS,将发生PADBS的患者20例分成观察组,未发生PADBS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PADBS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误吸[优势比(OR):4.483,95%置信区间(CI):1.053~19.082,P<0.05]、低血压(OR:2.582,95%CI:2.277~76.736,P<0.05)、原发干损伤(OR:3.363,95%CI:4.599~181.335,P<0.05)、心跳骤停(OR:3.297,95%CI:3.657~199.738,P<0.05)、瞳孔变化(OR:3.078,95%CI:3.437~137.098,P<0.05)是影响PAD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ADBS的救治原则就是发现及时,早期干预。一旦发生误吸、低血压、原发干损伤、心跳骤停、瞳孔变化等,给予早期积极救治,以降低PADBS发生率。
郭俊王荣闵飞华
关键词:外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相关因素与临床结局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颅外伤后患者诱发急性弥漫性肿胀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临床结局,指导临床及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97例颅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颅外伤后有无急性弥漫性肿胀进行分组,其中57例存在急性弥漫性肿胀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另240例无急性弥漫性肿胀患者纳入常规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了解颅外伤后患者诱发急性弥漫性肿胀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3 h、低血压、原发干损伤是颅外伤患者诱发急性弥漫性肿胀的高危因素(P<0.05)。研究组28 d死亡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颅外伤患者伴有低血压、原发干损伤、受伤后至入院时间间隔≥3 h、青少年及儿童重型颅损伤等影响因素,诱发急性弥漫性肿胀的风险增高,需要临床及时治疗,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马国栋曹善洪肖尧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影响因素
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的发生机制与诊疗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3年
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PAD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重型创伤损伤(TBI),其短时间内可以导致颅内压急剧增高,病情急且危重,致残率与致死率高。目前,PADBS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所涉及的学说包括急性血管扩张、水肿和颅内静脉循环障碍等。且PADBS尚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CT等影像学检查,其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指征与时机仍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就PADBS的发生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PADBS的救治提供一些新思路。
傅世龙鲜亮王守森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高压脑水肿弥漫性脑肿胀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治疗中的护理观察探讨
2023年
探讨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患者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促进其预后改善的效果。方法 将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患者205例分成两组,起始治疗时间为2021年6月,截止治疗时间为2023年5月,在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两组均应用常规护理,同时为观察组患者提供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护理,观察指标包括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巴塞尔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恢复效果更好,体现为ICU住院时间更短,MMSE评分、BI评分、GCS评分更高(P<0.05)。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具有更高的恢复良好率及中度残疾率(P<0.05),重度残疾率、植物状态发生率、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具有明显更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结论 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护理有助于促进其预后改善,改善患者身体素质与生活品质,还能够显著减少各种并发症。
陈兴梅刘荣华方郦瑶
关键词:并发症
外伤患者发生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分析颅外伤(TBI)患者发生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PADB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BI患者245例,根据TBI后是否发生PADBS将其分成PADBS组(n=69)与无PADBS组(n=176)。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BI患者发生PADBS的影响因素,并将危险因素引入R 3.6.3软件及rms程序包,以构建TBI患者发生PADB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以评估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对TBI患者发生PADBS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及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以评估该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TBI患者发生PADBS的准确。结果PADBS组和无PADBS组患者年龄、TBI至治疗时间、误吸发生率、低血压发生率、颅内CT血肿厚度、疝发生率、多发伤发生率、原发干损伤发生率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至治疗时间>3 h〔OR=8.213,95%CI(3.615,18.659)〕、误吸〔OR=8.019,95%CI(2.818,22.818)〕、原发干损伤〔OR=27.736,95%CI(7.571,101.616)〕、GCS评分≤8分〔OR=8.677,95%CI(3.544,21.242)〕是TBI患者发生PADBS的危险因素(P<0.05)。以上述危险因素为指标构建TBI患者发生PADB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TBI患者发生PADBS的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65,0.897)〕;该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TBI患者发生PADBS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基本吻合;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χ^(2)=6.272,P=0.180)。结论TBI至治疗时间>3 h、误吸、原发干损伤、GCS评分≤8分是TBI患者发生PADBS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TBI患者发生PADB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准确
孙夕峰唐勇樊永忠严朝俊
关键词:颅脑外伤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临床分析与治疗
2021年
探讨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PADBS)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2月期间来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弥漫性肿胀的患者,一共有44例,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CT或MRI的检查,确认为急性弥漫性肿胀,根据急性弥漫性肿胀的诊断标准,将这些病例分成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统计患者在入院的时候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进行治疗之后的半年再次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及半年后年龄、别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长与保守治疗组。结论: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在瞳孔无变化且GCS评分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唐赛虎
关键词:弥漫性脑肿胀颅脑损伤手术
ICP监测在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急性弥漫性肿胀(PADBS)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3例PADBS患者行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32例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升高(ICP 15~22 mmHg)者予以神经重症综合治疗后均恢复良好;31例颅内压中度升高(ICP 23~40 mmHg)者均予以神经重症综合治疗等措施有效控制颅内压,恢复良好17例,轻残9例,重残5例;50例颅内压重度升高(ICP>40 mmHg)者予以神经重症综合治疗后,其中24例行单侧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恢复良好15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1例;26例予以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恢复良好5例,轻残2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8例,死亡6例。随着颅内压升高,患者GOS预后评分逐渐下降(P<0.001)。结论ICP监测在PADBS治疗中可动态了解颅内压并进行有效监控,避免了不必要的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重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蔡湛范月超单学仕王健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预后

相关作者

王玉海
作品数:187被引量:1,115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颅脑损伤 外科手术 预后 显微解剖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杨理坤
作品数:65被引量:425H指数:1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颅脑损伤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术中急性脑膨出 颅骨修补
张春雷
作品数:15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01医院
研究主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神经外科手术 颅脑损伤
郑丰任
作品数:91被引量:380H指数:9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后 脑水肿 手术治疗 预后
阳建国
作品数:111被引量:279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压监测 PICCO技术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 慢性硬膜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