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7 篇“ 快速城镇化 “的相关文章
快速 城镇化 对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的影响及其因素研究2025年 快速 城镇化 给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胁迫。生境质量作为区域生态健康的直接反映,其时空变化 及驱动因子探究成为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 机制的关键,但目前关于城镇化 驱动因素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和定量解释仍不够全面。利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特征,并综合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方法试图在空间和定量解释上识别关键城镇化 驱动因素,进一步揭示快速 城镇化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2000—2020年间,平均生境质量由0.78下降至0.72,整个大湾区生境质量呈退化 趋势。(2)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所选的城镇化 因子对于生境质量解释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夜间灯光的解释力最高。(3)生境质量与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和PM2.5以负相关关系为主,与主要道路、中心城市距离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为缓解粤港澳大湾区生境退化 问题,快速 发展的城市区域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结合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格局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城市地区生态环境安全。 曾梓瑶 吴卓 朱玲珑 黄晓澄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 深化 推进异地搬迁后续帮扶 谨防快速 城镇化 中出现“质量塌陷” 2024年 异地搬迁是山区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村民增收致富及生活改善、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即引导自然条件差、高山远山村庄的农民搬迁进城,20多年来累计推动山区农民搬迁进城超百万人,为全省新型城镇化 水平走在前列奠定良好基础。当前,浙江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已达73.4%,进入所谓的城镇化 “下半场”,提升城镇化 的质量显得更为关键。当前,浙江推进异地搬迁后续帮扶还面临系列问题,为巩固异地搬迁成效并防止城镇化 中出现“质量塌陷”,亟待从帮扶手段、社区环境、基层治理三方面加以提升应对。 程振波 邹君妤 丁懿腾关键词:增收致富 山区农民 城镇化 统筹城乡发展 关于快速 城镇化 过程中林草地方品种流失的探讨 2024年 林草地方品种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维系着生态平衡,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品种承载了丰富的生态文化 和地方特色,是地方生态文化 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林草地方品种不仅能维护生态平衡,还能促进生态文化 的繁荣与发展。但城镇化 发展过程中大量原本林草生长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大大缩小了林草品种生存空间,导致林草地方品种不断流失。基于此,本文就快速 城镇化 过程中林草地方品种的流失现状、原因及保护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Local varieties of forest and gras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system. They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keeping biodiversity. These varieties bear rich ecological cultur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local ecological culture inheritance. Protecting local varieties of forest and grass can not only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but als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ultur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land originally planted with forest and grass has been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living space of forest and grass varieties and leads to the continuous loss of local forest and grass varieti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of the loss of local varieties of forest and gras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宋福荣 黄国强 李合印 张晋东 赵永军 庄振杰 高广臣 王磊关键词:快速城镇化 快速 城镇化 地区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时空异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24年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作为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关键要素,亦是促进耕地保护理念模式创新、提升耕地保护效能及响应耕地长效保护的时代要求。以快速 城镇化 地区合肥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保障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的双重维度,构建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核算体系,综合运用收益还原法、替代市场法和影子价格法等核算方法,以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趋势分析、OLS经典线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等计量模型,探究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时空异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近15年来合肥都市圈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增长达到1.22倍,超过450万元/hm2的区县达到10个,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时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空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南部区域与北部区域差距尤为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空间布局特征。(2)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呈现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自相关集聚态势在15年间不断增强,尤以高—高集聚区集中于合肥都市圈东南部,空间趋势分析呈现更加扁平化 趋势,尤以东南部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增长较快。(3)基于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时空异质特征并综合考虑自然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从理论层面阐释“自然夯基底、经济作保障、社会促调控”影响机制,进一步实证得出人均耕地面积、平均高程、人口密度、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起到逆向抑制作用,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占比、人均消费零售总额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深化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核算及其影响研究,并从强化 政府宏观调控、显化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紧扣区域时空异质特征3个方面提出较为可行策略供给,为深化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核算及其耕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范树平 米逸诗 朱云涛 余波平 奚星伍 夏敏 程久苗关键词:耕地资源 社会价值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 快速城镇化 快速 城镇化 背景下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 研究2024年 【目的/意义】在快速 城镇化 的背景下,乡村景观面临着急剧变化 与挑战,通过综述乡村景观现状及其变化 的相关研究,旨在为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化 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基于CNKI和科学网络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4年快速 城镇化 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研究进行可视化 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趋势。【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国际对乡村景观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涵盖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变化 和城市扩张等;而国内研究侧重乡村景观演变、生态安全和文化 传承的研究。尽管两者均展现出独立研究趋势,但国际研究更为多元化 且跨学科合作紧密。未来应加强乡村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深化 文化 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促进跨学科合作和政策指导,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邵宏睿 颜晖艳 许建林 蔡秋扬 郑宇 朱晋立关键词:快速城镇化 乡村景观 CITESPACE 可视化 快速 城镇化 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权衡协同分析: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作为实现我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前沿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在加快推进城镇化 进程的同时,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功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建设性破坏”,成为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尖锐区.对此,研究基于ArcGIS和MATLAB软件,运用InVEST和RUSLE模型对1990~2020年黄河下游地区的产水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定量化 评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 特征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的土地城镇化 进程显著加快,建设用地扩张增幅高达39.89%,其他主要地类的面积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②1990~2020年,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与格网尺度的分布规律较为一致;产水量和土壤保持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动趋势,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转变为东多西少;而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整个时期内基本保持不变,高值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丘陵或山区,低值主要分布在地形和缓的平原地区.③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呈现空间异质性,相互作用关系以协同关系为主,存在少部分区县为权衡关系,如产水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微山县和槐荫区为显著的强权衡关系.研究量化 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可为快速 城镇化 进程下的生态保护和流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欣 陈登帅 张冰冰 曹建荣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快速城镇化 快速 城镇化 时期中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2024年 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对快速 城镇化 时期我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我国超大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至10个,人口占比由6.7%上升至16.3%;特大城市数量由7个增加至28个,人口占比由8.6%上升至20.6%;中等规模城市、Ⅰ型和Ⅱ型小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口外流现象,其中Ⅱ型小城市的人口外流问题最为严重。(2)2010—2020年,超大城市中,成都和西安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9%和7.6%;上海和北京人口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1.4%。(3)2010—2020年人口净流入量排前十位的城市全部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深圳、上海和北京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中东莞和深圳城区流动人口占比最高。(4)我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总体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位序-规模”分布指数值由2000年的0.867下降至2020年的0.748,与Zipf定律下的帕累托最优分布存在偏离且具有加剧趋势;不同规模城市与城市增长之间不存在趋势性比例关系,城市体系演化 遵循Gibrat定律。 李嬛关键词:城市体系 动态演进 快速 城镇化 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挑战与趋势——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被引量:3 2024年 快速 城镇化 对传统村落产生深远影响,厘清其对保护利用造成的刚性约束与驱动条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珠三角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长时段的跟踪调研与回访为支撑,基于快速 城镇化 所带来冲击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尝试构建针对性的保护约束及活化 利用研究框架,揭示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挑战、进展和发展前景。结果显示:(1)保护利用挑战主要体现在整体格局、聚落空间等物质要素的异化 与受损,亦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多、投入成本高昂等约束;(2)快速 城镇化 也是珠三角传统村落活化 发展的重要契机,城市功能延展、人口集聚与消费潜力等促进了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的“补救”、以多元主体为助力的“自救”、社会企业介入下的“垂救”、紧抓政策机遇的“抢救”等保护利用新进展。研究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等战略条件,展望了新时期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趋势与发展前景。 魏成 刘付强 杨程 成昱晓 沈静关键词:传统村落 珠江三角洲 快速 城镇化 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化 及影响因素——以苏州市为例被引量:3 2024年 以快速 城镇化 地区的代表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及2015年苏州市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化 特点与其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苏州市城镇化 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 特点明显,耕地保有量大幅度减少,退居第二大优势地类,水域、耕地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趋于均衡化 .(2)各地类景观斑块特点各异,呈现复杂化 的演变趋势;景观格局空间差异显著,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分别呈现单一性集聚与多样化 破碎的景观特点,其中市辖区较县级市具有更大的差异性.(3)不同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格局特点不同,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景观破碎程度呈现“倒U”式的景观破碎化 特点. 任浩洋 刘艳军 王肖惠 孙宏日 付慧关键词:土地利用 景观指数 景观生态风险目标下快速 城镇化 地区空间格局优化 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魏靖阳
相关作者
戴文远 作品数:108 被引量:742 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地理 高中地理 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 温志强 作品数:228 被引量:712 H指数:14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公共危机 突发事件 应急 应急管理 群体性事件 曾坚 作品数:350 被引量:1,984 H指数:21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 建筑 韧性 防灾 可持续发展 黄剑彬 作品数:10 被引量:38 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农村居民点 快速城镇化 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 李加林 作品数:322 被引量:3,068 H指数:33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 研究主题:海岸带 土地利用 象山港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