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7篇“ 心室电极“的相关文章
- 三尖瓣置换术后球囊扩张技术辅助左心室电极再植入1例
- 2025年
- 本病例为既往行三尖瓣金属瓣膜置换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冠状静脉实现DDD起搏模式的患者,4年后出现冠状静脉导线脱位、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电量耗竭。拟行新冠状静脉电极植入过程中发现冠状静脉内存在严重狭窄,通过球囊扩张技术实现了新左心室电极植入。
- 田珠昌刘尚雨吉立双王乐关旭冲刘刚
- 关键词:起搏器更换
- 体外电复律导致起搏器心室电极阈值升高一例
- 2024年
- 患者男性,72岁,因电池即将耗竭入院,患者6年前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起搏器系统拔除后,于右侧起搏器重置。术后7个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紧急电复律后次日发现心室电极阈值升高,经调高心室起搏电压(4 V),起搏正常。入院行起搏器及电极更换术,造影提示双锁骨下静脉通畅,增加右室电极1根,术后测试阈值正常。
- 张志丽段江波李学斌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电复律
- 心室电极过感知T波启动室性早搏反应激活非竞争性心房起搏功能运作一例
- 2023年
- 患者男性,53岁,8个月前因“反复胸闷8个月,再发伴一过性晕厥半个月”入院,临床诊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半月前出现活动后乏力,心电图示AV间期、AA间期、VV间期不等,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例为心室电极过感知T波启动室性早搏反应激活非竞争性心房起搏功能运作,动态心电图及程控证实了该例的诊断,经调整心室感知灵敏度后,此现象消失。
- 陈娜
-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原植入的心室电极参数变化一例
- 2023年
- 患者女性,61岁,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一个月出现乏力症状,心电图示ST段抬高、T波倒置,实验室检查示部分心肌标志物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室造影心尖部呈典型球样变,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及阻抗较植入时升高,心房电极参数与植入时相同.随访一个月后心室电极参数恢复至正常水平.
- 任永强李云凤何涛吴娜张俊义张彬彬尹德春李宾公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应激性心肌病起搏器起搏阈值心肌水肿
- 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后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安置单腔起搏器1例
- 2023年
- 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常出现各种术前未发作的心律失常。本文报告1例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及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出现房颤伴三度房室阻滞,最终通过冠状静脉窦途径植入左心室电极安置单腔起搏器。
- 优里吐孜·阿地里姚娟高洁方舒
-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冠状静脉窦起搏器
- 3D打印技术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右心室电极的定位1例
- 2022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2个月余前无诱因下反复发作胸闷,活动后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外院诊断为心力衰竭,予标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2 d前患者夜间突发胸闷、不能平卧,于2020年9月25日入院。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波宽156 ms。
- 刘雷雷董薇翁俊飞彭小平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
- 一种用于动物心脏实验的心室电极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动物心脏实验的心室电极装置,包括:穿刺针;穿刺针座,穿刺针设置在穿刺针座头端上;绝缘止血套,为绝缘材质,套设于穿刺针上;和心室电极,为一导线;穿刺针、穿刺针座和绝缘止血套均为空心结构,心室电极穿过...
- 李帅马健李京波
- 左心室电极重置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分析左心室电极重置术(下称重置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无反应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首次植入CRT后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且为CRT无反应心衰患者15例,均行重置术。比较左心室电极重置术前后植入部位、QRS时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6 min步行距离,随访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左心室导线重置成功14例(93.3%),重置于前侧静脉、侧静脉各5例,后侧静脉3例,心中静脉侧支1例,起搏位点均位于基底/中间起搏段(100.0%)。14例重置成功患者中,CRT有反应8例(57.1%),无反应6例(42.9%)。重置术后QRS时间、LVEDd、LVESd、LVEF、6 min步行试验、NYHA心功能分级均优于重置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过程中死亡6例,均为心源性死亡,其中4例为重置后无反应者,1例为重置失败者。结论对于首次CRT无反应者,重置术可改善半数患者CRT疗效。
- 林海燕徐光泽高达周颖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
- 左右心室电极植入间距离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 目的: 本研究观察左右心室电极植入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患者心脏相关指标变化,旨在探讨DD指导CR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
- 杜兴祥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
- 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究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心衰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术后CRT影像资料获取:二维影像上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位时心脏横径(L),分别在正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时测得DD并取最大值,计算DD/L;记录左前斜40°、右前斜30°投影下左心室和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参照《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和meta分析疗效评价标准,CRT临床效果分为显效应答、有效应答和无应答。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CRT应答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94.1%对89.3%,P=0.721),CRT显效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9.4%对9.3%,P=0.007)。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分别为2次、13次,全因病死例数分别为0例、5例。观察组DD、DD/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左心室电极位于基底部位比例高于对照组(70.0%对18.0%,P<0.05),位于前外侧壁比例也高于对照组(46.7%对19.7%,P=0.007)。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前外侧壁和基底部可获得较高的DD、DD/L;右心室室间隔中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后外侧壁与较高的DD相关。结论DD指导CRT安全性高,可提高CRT总体应答率。
- 杜兴祥翁俊飞肖群林董薇黄伟林王志超刘茜彭景添郑泽琪彭小平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安全性
相关作者
- 韩雅玲

- 作品数:2,585被引量:6,874H指数:3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 于海波

- 作品数:350被引量:47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 射频导管消融
- 王冬梅

- 作品数:792被引量:1,86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脏再同步治疗 介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臧红云

- 作品数:222被引量:334H指数:9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双心室 永久起搏器
- 王祖禄

- 作品数:813被引量:2,282H指数:19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