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49篇“ 德国历史“的相关文章
德国历史
本书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中“德意志历史”条目为文本基础,重要内容配以阐释性条目及相关延展内容,同时辅以丰富图片别致编排,全景式地展现了自古代德意志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分裂以及重新统一直至21世纪前10年间的德...
朱忠武编
关键词:通俗读物
历史解释”视角下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构建
2025年
近年来,有关域外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数研究关注教科书的传播功能,而对教科书文本与辅助系统的微观分析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中国形象域外构建中的不足。鉴于此,本文从“历史解释”视角切入,通过考察德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探寻教科书在中国形象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德国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呈现出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线索、以解释为手段的特点,但教科书无论在史料筛选、问题设计还是在学习任务编排方面都存在问题,未能很好地帮助德国青少年认知并理解中国。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德两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客观、公正地呈现中国形象。
洪岗王佳懿吴卫东
德国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涵育——以南森特维尔中学《宗教改革》一课为例
2025年
德国历史教育融入了历史文化与历史意识两大核心概念,致力于通过历史学的训练提升个体的反思能力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基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南森特维尔中学(Mittelschule Centerville Süd)的实地调研,选取“宗教改革”这一主题,探讨德国中学历史教育如何依托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教学架构培养更深层次的历史意识,力求与国内核心素养要求形成互鉴。
赵前程笛
关键词:历史教育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宗教改革
以“历史意识”为核心的联邦德国历史教育理念转变被引量:1
2024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历史学家在史学理论的框架内对历史教育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以“历史意识”为核心形成了新的历史教育理念。这标志着历史教育主要目标从历史知识向历史思考的转变,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从当下和未来的导向需求出发,以科学的方法来思考过去。在“历史意识”概念的指导下,历史学家探讨了多种历史思考能力模型,为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一理念的发展不仅是对史学理论范式转型的回应,也反映了去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教育目标转变,以及公众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日益增长。它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启蒙性,在方法上具有科学性,在影响上对公众史学具有启发性。
杨琪
关键词:历史教育学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历史能力
德罗伊森与18-19世纪德国历史表现理论的现代转型
2024年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是德国现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启蒙时代以来的历史表现理论,晚年更是通过调整《历史知识理论》及《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的结构,使“体裁论”独立成章。随着当代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德罗伊森的“体裁论”及其相关的表现理论越发引起学界重视。尽管德罗伊森在后世遭到一些批评,但他的历史表现理论扩充了历史表现的范围,突出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的关联,这些正是德罗伊森为18-19世纪德国历史表现理论的现代转型做出的独特贡献。
吕和应
德国历史哲学传统中的理念论及其批判
2024年
德国的学术传统中,历史哲学具有漫长的学术历程,它伴随着历史学职业化的过程而形成、发展。在初创及此后的语境中,它成为一种思考过去的全新的学术领域和学术形式。在德国历史哲学开端之处,理念论便主导了这个思想传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审视理念论在德国历史哲学中的影响,以启蒙运动之后的德国历史哲学演变的四个先后相序的阶段或形式为题,这分别是理念论的历史哲学,理念论的历史方法论,理念论的历史认识论和理念论视角下诗性与修辞的历史书写。在今天,理念论失去了在方法论上的合理性,但如果历史学还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形式的解释学基础之上的学科,那么理念论的学术思考就仍然有必要进行批判性反思。将人类受难等现实主义思考纳入其中,在我们将这种现实主义进行人文化的时候,理念论在当下语境中应该获得进一步批判性思考。
尉佩云
关键词:理念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论
德国历史主义的三重演绎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被引量:1
2024年
从思想史的内在维度阐明历史唯物主义与德国历史主义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和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德国历史主义包含着科学历史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和生命力主义的三重演绎。科学历史主义以客观性、系统性、典型化历史研究方法和程序原则之名论证历史的科学性;历史相对主义将历史置于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之下研究人类本质样态、历史的价值与意义等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在浪漫主义基础上走向了自然相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生命力主义强调生命、直观、意志、直觉,把历史落脚在有机生命的本体论之上。历史唯物主义与德国历史主义有着发生场域上的理论依循关系,前者对后者予以批判和超越;同时,在德国历史主义的演进理路中,其与历史唯物主义之差异为历史科学的本质特征正名。
吴旭平张丹丹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大空间重构国际法?——基于德国历史主义的反思被引量:2
2023年
德国历史主义是施米特历史观的内在思想谱系。施米特的论思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然而,这一历史观至今未得阐明。20世纪上半叶,大国冲突加剧了欧洲震荡。面对新的情势,施米特出具了大空间方案,试图以大空间替代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基本单位,进而重构国际法。大空间理论呈现了德国历史主义的国际法向度,是施米特历史主义国家观迈向国家间政治之际的自然延续。从德国历史主义传统来看,大空间是实证化的权力国家观,是世俗化的历史-政治神话,是排他性的文明等级空间,它无力重构国际法。大空间理论是对国际法法理的历史反思,其意义不在于对未来国际格局的理论建构,而在于对国际法历史秩序的深刻解构。立足于中国场景,基于历史视角还原国际秩序生成史,反思性理解国际法体系,同样是有待思考的学术作业。
陈斌
关键词:卡尔·施米特大空间
纽伦堡:浴火重生的德国历史名城
2023年
纽伦堡位于德国东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名城,中世纪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城市,19世纪是德国工业革命兴起之城,1933一1938年是德国纳粹党代会的会址所在地,后又成为清算纳粹战犯罪行的审判之地。整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猛烈轰炸,战后的纽伦堡经历了复杂且精细的重建,老城风貌恢复如初,并逐渐发展成为德国巴伐利亚州第二大城市。
Ping Chen
关键词:历史名城大城市神圣罗马帝国
当代德国历史音乐学中流亡研究的走向与反思
2023年
德国历史音乐学界的流亡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文章在德国当代文化史的背景下梳理与解析该课题从沉默、兴起到蓬勃发展的研究历程和特点,并结合当下德、法文化学理论“文化迁变”和“交织史”,探讨这两种理论在最新研究成果《音乐家流亡在上海》一书中的实践之道,以期反思其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带来的启示。
王刊

相关作者

孟钟捷
作品数:103被引量:217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
研究主题:魏玛德国 历史教育 德国历史 历史学 记忆
俞金尧
作品数:58被引量:31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世界历史 历史学 中世纪晚期 资本主义 世界史
李国强
作品数:27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
研究主题:德国高校 教育 德国联邦政府 欧元 欧盟
蔡迪
作品数:2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法学派 历史法学派 德国历史
余斌
作品数:244被引量:68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西方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