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1篇“ 强力定眩片“的相关文章
- 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究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86例VBI性眩晕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并加用强力定眩片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相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加用强力定眩片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利于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降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付文华瞿千千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强力定眩片倍他司汀血流动力学
- 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2025年
- 目的分析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药组(40例,氟桂利嗪治疗)和联合组(40例,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症状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低于单药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高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大于单药组,阻力指数(RI)小于单药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患者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 胡蓉蓉王培姜盼盼
- 关键词:强力定眩片氟桂利嗪
- 分析强力定眩片结合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对患者脑血流状况的改善价值
- 2025年
- 观察强力定眩片加氟桂利嗪对脑动脉硬化所致眩晕症患者的脑血流状况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自2022年6月-2024年6月住院的56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病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所有病人分成两组各28例。对照组单独服用氟桂利嗪,观察组应用强力定眩片加氟桂利嗪,观察2个月的治疗疗效,观察两组在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结果 用药2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别(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液流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强力定眩片与氟桂利嗪联用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血液流变学参数,加快脑血流速度,显示出很好的安全性。
- 熊怡茹
- 关键词:强力定眩片氟桂利嗪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临床疗效脑血流
- 强力定眩片联合西比灵治疗头晕头痛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究强力定眩片联合西比灵治疗头晕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2例头晕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观察组采用强力定眩片联合西比灵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情况、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头痛缓解率、头晕缓解率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西比灵治疗头晕头痛。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郭振博
- 关键词:强力定眩片西比灵头晕头痛临床疗效
- 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观察眩晕患者采用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86例眩晕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血脂与血管内皮素-1(ET-1)、血液流变学指标、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耳鸣、头痛、眩晕、听力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和血脂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司汀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眩晕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快速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调节血脂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李霞杨慧杨慧
- 关键词:眩晕症强力定眩片倍他司汀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 基于谱⁃效关系的强力定眩片舒血管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强力定眩片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与舒张血管作用药效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强力定眩片发挥舒张血管作用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离体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舒张实验,以血管环舒张率为指标评价强力定眩片舒张血管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进行谱-效关联分析,快速筛选出其药效贡献较大成分。结果10批强力定眩片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88以上,并指认了其中14个特征峰。离体血管环舒张实验表明,10批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舒张血管作用,21个共有色谱峰关联度均大于0.73,PLSR显示11种成分与强力定眩片的舒张血管作用成正相关,其中已知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C、5-羟甲基糠醛、木犀草素、蒙花苷和川芎嗪。结论强力定眩片的舒张血管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C、5-羟甲基糠醛、木犀草素、蒙花苷和川芎嗪与强力定眩片的舒张血管作用成正相关,可能是强力定眩片降压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 闫平王茂宁朱君翊房盼张航张彦张寒
- 关键词:强力定眩片指纹图谱药效物质基础
- 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分析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单一组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肢体/头面部麻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评分]、血流动力参数(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水平、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水平。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43/45)高于单一组(75.56%,34/45),P<0.05。联合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肢体/头面部麻木消失时间均短于单一组(P均<0.05)。治疗后1、2周,联合组DHI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单一组(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单一组(P均<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2/45)与单一组(8.89%,4/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改善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减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 汪建平原航
-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强力定眩片
- 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应用效果及半规管功能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应用效果及半规管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到2023年12月收治的18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分为A、B、C三组,各组均为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天麻注射液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重心移动中面积(CA)及重心移动总长度(PL)及半规管轻瘫值(CP)变化,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β-淀粉样前提蛋白(β-APP)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相关血液指标变化,最后对比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B组高于A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CP、CA、PL水平均降低,且C组低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CGRP、β-APP及Tau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CGRP、β-APP及Tau水平均降低,且C组低于B组和A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可提升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前庭功能及半规管功能,减轻脑损伤,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王晓芳刘利宁惠晶刘欣张丽辉
- 关键词:天麻注射液强力定眩片临床疗效
- 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4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单药组,各44例。单药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组予以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脑血流速度(包括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组(P<0.01);2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且联合治疗组快于单药组(P<0.01);2组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组(P<0.01)。联合治疗组与单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8%vs.11.36%,χ^(2)=0.812,P=0.367)。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疗效确切,可加快脑血流速度,促进机体血液流变学改善,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 凡燕欧阳松
- 关键词: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强力定眩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
- 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力定眩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CA、ACA、PCA的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前庭症状指数(VSI)、头晕残障问卷(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还能改善脑部血流状态、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 王文哲成龙李海荣
- 关键词:强力定眩片倍他司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相关作者
- 王孟

- 作品数:12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强力定眩片 激痛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针刺 薄层鉴别
- 牟新军

- 作品数:13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潍坊市中医院
- 研究主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临床与实验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强力定眩片 眩晕
- 马建功

- 作品数:23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中医药疗法 眩晕 强力定眩片 治疗眩晕 外科手术
- 张怀亮

- 作品数:191被引量:864H指数:15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眩晕 前庭 偏头痛 中医药疗法 头晕
- 姚魁武

- 作品数:289被引量:1,95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 研究主题:血瘀证 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 病证结合 中医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