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0篇“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相关文章
异位嗜铬细胞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异位嗜铬细胞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异位嗜铬细胞患者的临床表现、定位和定性检查以及治疗效果的资料。结果11例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重。11例测定了血儿茶酚胺,2例同时测定了24h尿儿茶酚胺。6例进行了腔静脉分段取血。8例患者手术治愈,4例患者药物控制良好。结论异位嗜铬细胞以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重表现为主。血儿茶酚胺检查有助于病例诊断。无禁忌症患者应手术治疗。
张慧敏马文君吴艳吴海英蒋雄京郑德裕惠汝太
关键词:异位嗜铬细胞瘤
儿童膀胱异位嗜铬细胞1例
2024年
病例男,14岁,因“发现腹部肿物2年”入院。患儿排尿后常出现头痛、高血压等症状,数分钟后可缓解。既往史、个人史、母妊娠史、家族遗传史均无特殊。入院血压186/150 mm Hg(1 mm Hg≈0.133 k Pa)。实验室检查:血多巴胺0.31 nmol/L,血肾上腺素0.127 nmol/L,血去甲肾上腺素19.24 nmo1/L,血甲氧基肾上腺素<0.05nmol/L,血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8.717nmol/L,血3-甲氧酪胺<0.05 nmol/L,尿香草扁桃酸38.40 mg/24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9.17 ng/m L,余肿标志物未见异常。超声显示于膀胱前壁内探及低回声团块(图1),形态尚规则,大小约43 mm×43 mm×52 mm,边界较清楚,内回声尚均匀,局部膀胱黏膜面完整。
吴晓燕方如旗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膀胱肿瘤磁共振成像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83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腹部CT检查,分析CT特异性表现,包括肿部位、肿数量、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体内有无囊变、是否浸润周围组织、肿轴平面最大直径等。评估肿大小与体内囊变的关系,以及肿CT特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的典型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实质区强化,多有中心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多位于腹部大血管旁。体内囊变的发生与肿大小相关(P=0.001)。腹部不适、高血压病史等临床表现与肿部位、是否囊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中剧烈的血压波动与肿部位相关(P=0.020)。体较大的患者更易出现腹部不适症状(P=0.032),且更多合并高血压病史(P=0.043)。结论CT是异位嗜铬细胞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楚地显示肿的部位、形态特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率。
王红月周建平宋禾李新
关键词:异位嗜铬细胞瘤CT特征
肾上腺嗜铬细胞异位嗜铬细胞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果
2024年
观察CT和MRI在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异位嗜铬细胞的影像学特点和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9月64例疑似病例,对其均实行CT和MRI影像学检查,观察其诊断阳性率及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CT及MRI在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异位嗜铬细胞阳性率差异性较小(P>0.05);MRI比CT在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异位嗜铬细胞的阳性率高,差异较小(P>0.05);MRI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的特异度97.14%(34/35)和敏感度94.87%(27/29);MRI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的特异度93.10%(27/29)和敏感度91.43%(32/35);结论 在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异位嗜铬细胞上,CT和MRI的诊断效果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后续研究采取两者联合的效果更佳,可降低误诊率,并提升阳性检出率,为临床提供后期诊治提供参考。
潘德锋
关键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CTMRI
以肠套叠误诊的异位嗜铬细胞1例
2023年
嗜铬细胞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异位嗜铬细胞)或副神经节异位嗜铬细胞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其异位性和缺乏特异性症状,在临床上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据报道,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术前未明确诊断且未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将导致死亡率上升高达47%[1]本院麻醉科术中处理未预料的异位嗜铬细胞一例,结合文献汇报如下。
刘敏付海钰李茸源巩固
关键词:异位嗜铬细胞瘤误诊肠套叠
腹腔镜异位嗜铬细胞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异位嗜铬细胞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行嗜铬细胞切除术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开放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术的患者未纳入研究。按照肿位置及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异位嗜铬细胞切除组(LEAP组,18例)、开放异位嗜铬细胞切除组(OPEN组,20例)和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组(LAP组,74例),比较各组手术相关及预后指标。结果LEAP组的手术时间较OPEN组更短(P<0.001),术中估算失血量更少(P=0.01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01),肿最长径更小(P=0.002)。LEAP组的术中估算出血量较LAP组更多(P=0.018),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时间更长(P=0.040),术中最高收缩压更高(P=0.001)。共有7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异位嗜铬细胞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接近,腹腔镜异位嗜铬细胞切除术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是一种可行的、可重复操作的手术方式。
付阳付启云刘坤徐宗源姜熙牛晓兵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膀胱镜检查切除术
射波刀治疗异位嗜铬细胞患者儿茶酚胺变化情况及文献复习
2023年
一位中年女性,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因为该患者的嗜铬细胞体生长位置不在肾上腺,而在主动脉与左肾之间,位置特殊,靠近重要脏器,给外科手术造成一定难度与风险。为了不损伤邻近脏器,最终使用了射波刀放射治疗,射波刀是采用对体内动态病灶在实时追踪中做静态照射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治疗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其放射治疗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在治疗之前,未发现国内外使用射波刀治疗嗜铬细胞的文献报道。治疗之后患者一年内儿茶酚胺水平下降明显,血压控制正常。
王有梅吴成斌石宝山
关键词:射波刀异位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基因检测
1例异位嗜铬细胞的诊治体会
2022年
1临床病例,患者,男,44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4 d”于2020年7月9日我院入住普外科。患者4 d前无意中发现上腹部有一包块,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胸闷心悸,无咳嗽咳痰,无尿急尿痛等不适,未正规治疗。患者既往无胸闷心悸,无头痛头晕,无四肢乏力等不适,无高血压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9/94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甲状腺无肿大,无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及皮肤紫纹等。
刘红军彭新庆陈玉唐勇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误诊儿茶酚胺
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尾状叶异位嗜铬细胞1例报告
2022年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发病率约为0.6/10万[1-4],起源于肾上腺以外的组织,其分布广泛,可发生于颅底到盆腔的各个器官[5],但以腹主动脉旁、下腔静脉旁、肾门附近较多见,位于肝脏者少见[6],尤其位于肝尾状叶的肿,毗邻右肾上腺,更容易误诊误治。近期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基层医院疑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多学科协作联合诊治,行腹腔镜手术后,明确诊断为肝尾状叶异位嗜铬细胞,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罗智文李友伟谢辉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异位嗜铬细胞瘤腹主动脉旁肝尾状叶下腔静脉误诊误治
1例异位嗜铬细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1年
一例青年女性,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高血糖、低血糖交替发作,持续性高血压等临床表现,发病特殊的腹膜后副神经节患者。经过术前止痛,心理护理,血糖、血压控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顺利手术切除体,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并维持管路通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黄跃英刘淑娟陈丽丽魏笳
关键词:腹痛副神经节瘤

相关作者

吴海英
作品数:192被引量:1,20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高血压 大动脉炎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蒋雄京
作品数:302被引量:1,552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高血压 大动脉炎 肾动脉狭窄 难治性高血压 颈动脉狭窄
叶章群
作品数:1,297被引量:8,922H指数:4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膀胱肿瘤 膀胱癌 前列腺癌 勃起功能障碍 腹腔镜
李新
作品数:24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肿瘤 胰腺癌 腹部
周建平
作品数:192被引量:1,170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胰腺癌 胰腺肿瘤 预后 诊治分析 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