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5篇“ 开挖顺序“的相关文章
一种考虑土方开挖顺序的基坑变形智能预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土方开挖顺序的基坑变形智能预测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在考虑开挖顺序的情况下,批处理基坑数据,得到基坑响应数据并利用其建立开挖数据库、生成样本数据集,并将样本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利用训练集与多种神经...
木林隆李钰轩
深部大断面硐室开挖顺序及支护参数优化
2025年
为解决深部大断面硐室开挖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开展深部大断面硐室开挖顺序及支护参数优化研究。建立了大断面硐室分布开挖模型,依据“先顶后帮”“先帮后顶”“帮顶同掘”的原则并参照工程现场中综掘机截割方式,设计16种模拟开挖方案。分别针对5种不同支护类型进行效果分析,并依据模拟结果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塑性区变化、围岩收敛及开挖器具等因素,认为采用“先顶后帮”的断面开挖方式具有较小的扰动,并确认了最佳的开挖顺序。锚杆锚索和混凝土砌碹可以有效增加硐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但硐室帮部、中间部位及底板中间部位仍存在变形,需要适当提高锚杆锚索的支护密度,并辅以注浆加强。
李宏业杨亚平雒焕祯张席芝史铭王刚陈勋
关键词:深部开采大断面硐室开挖顺序支护
深部硐室群布置方式及开挖顺序优化研究
2025年
深部硐室群的稳定性与其空间布局及开挖顺序密切相关.为优化深部硐室群的空间布局及施工顺序,本研究以金川二矿941水平湿喷混凝土搅拌站硐室群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硐室群的断面形状与尺寸、空间布置方式及施工工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首先分析了断面形状与尺寸对硐室群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地应力方向对硐室布置的约束作用,并提出主辅硐室布置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硐室稳定性表征增量构建分析模型,对施工工序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显示,大断面硐室的最优断面形状为直墙圆弧拱断面.在硐室布置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侧压系数、宽高比等关键参数,优先安排主硐室布置,并确保硐室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夹角控制在45°~60°范围内,同时硐室间应尽量垂直布置.对于硐室群的开挖方案,研究表明,最优施工方案为方案Ⅰ,其施工顺序为:先开挖配料机硐室,其次为搅拌机硐室,最后为水泥仓硐室.在该施工方案下,硐室支护结构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围岩的收敛速率显著降低(<0.06 mm·d^(-1)),硐室群围岩的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研究成果为矿山深部开采中硐室围岩稳定性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尹升华寇永渊寇永渊闫泽鹏曾德鑫
关键词:硐室群宽高比开挖顺序
不同开挖顺序下分离式基坑施工相互影响研究
2025年
分离式基坑施工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其施工顺序对基坑内部土体变形的影响备受关注。基于此,以江西省南昌某高铁与地铁分离式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PLAXIS 3D模拟开挖过程,探究不同开挖顺序下分离式基坑工程施工引起的周围土体及围护结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坑间地表沉降受基坑挖深和施工顺序影响显著,基坑先后施工不利于控制后开挖基坑周边土体沉降;基坑先后施工对非相邻侧围护桩水平位移影响不大,但可以明显减小后开挖基坑相邻侧围护桩的变形。在分离式基坑施工中优先考虑交叉施工顺序,其次是先开挖挖深较大一侧的基坑。
陈慧鸽
关键词:数值模拟开挖顺序
双联拱隧道开挖顺序对周围地层及建筑物影响的模拟装置
本发明公开双联拱隧道开挖顺序对周围地层及建筑物影响的模拟装置,包括:模型箱,所述模型箱内由下至上依次填充有淤泥质粘土层、粉质粘土层、砂土层;隧道模型,所述隧道模型包括布置在所述模型箱内的左线双联拱隧道模型和右线双联拱隧道...
牛瑞王长松朱晓勇陈浩张尉斌刘克响徐进文罗强强赵银龙屈展王维佳刘建军查陈诚张治国
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响应及其开挖顺序研究
2025年
以深圳市龙岗区坪南路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分析隧道衬砌内力变化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施工顺序下隧道的拱顶沉降、中夹岩柱稳定性与衬砌受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临近中夹岩柱侧拱腰与拱脚为结构易失稳点,施工中需做加固处理;相比于大断面先行,隧道小断面先行时,大、小断面拱顶沉降、衬砌弯矩和轴力分别最多减小16.1%、10.6%、12.5%,同时提高中夹岩柱稳定性,水平应力和竖向位移分别最多减小16.7%和28.3%,利于其结构整体安全性;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结果对比分析,轴力与弯矩最大值误差分别控制在12.5%和16.5%以内,数值结果整体趋势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较好地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因此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遵循“小断面先行、大断面后行、后行洞远离中夹岩柱区域先行”的原则较为合理。
钟健云朱江伟张营柴建国徐兵兵刘晓林
关键词:开挖顺序稳定性
不同地层条件下PBA工法中导洞开挖顺序的优化
2025年
PBA工法中导洞开挖阶段引起的地表沉降能占到施工地表总沉降的五成以上,同时不同地层条件下引起的地表沉降略有不同。因此,在不同地层条件下合理的确定导洞的开挖顺序显得尤为重要。以北京地铁达官营站、朝阳门站、东大桥站为典型案例,应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FLAC3D)研究了在不同地层条件下导洞开挖顺序下地表沉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上下导洞均处于卵石层时,先开挖下层导洞产生的地表竖向位移值较小;当上导洞处于砂层,下导洞处于卵石层时,先开挖下层导洞产生的地表竖向位移值较大;在上下导洞均处于黏性土层中,先开挖下部导洞时产生的地表竖向位移值较大。研究的内容将对以后的PBA工法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荀桂富
关键词:洞桩法地层FLAC3D
叠交山岭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及开挖顺序优化研究
2024年
基于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分析了叠交山岭隧道开挖相互影响规律,探讨不同开挖方案下叠交山岭隧道穿越段最大位移。研究结果显示:叠交隧道开挖对上穿隧道变形影响比下穿隧道大,下穿隧道开挖导致叠交段上方隧道拱顶沉降增大及拱墙向内的水平位移减小,上穿两隧道开挖导致两隧道中间位置处的下方隧道拱顶沉降以及拱墙水平位移最大。两条隧道上穿下方一条隧道的情况下先开挖下方隧道再分别开挖上方两隧道引起叠交隧道位移最小,对变形控制及施工安全最有利。本文研究成果将为此类山岭隧道叠交穿越工程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借鉴。
白威龙
关键词:山岭隧道数值模拟开挖方案
开挖顺序及内支撑早期刚度对软土基坑稳定性影响规律被引量:5
2024年
深基坑开挖变形控制是软土基坑工程的难题,工程中常采用密集的混凝土内支撑来提高支撑刚度,然而实际工程中未能合理考虑软土深基坑的开挖顺序和混凝土内支撑早期刚度影响,往往导致基坑实际变形远大于设计值。结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软土深基坑,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开挖顺序及混凝土内支撑早期刚度对基坑受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分层分区非对称开挖和对称开挖对地连墙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尽管非对称开挖会造成基坑两侧的地连墙位移和地表沉降差异,但是密集内支撑条件下非对称开挖比对称开挖对于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和地连墙水平位移影响更小并能够大量节约工期;受混凝土内支撑早期刚度影响,施作内支撑后越早进入下一步开挖,地连墙水平位移和周围地表沉降越大;考虑内支撑早期刚度影响时基坑上部的内支撑轴力会增大,而下部的内支撑轴力会减小,早期刚度越小,这种趋势越明显;现场施工时难以实时动态监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极易造成内支撑轴力的早期监测数据失真,甚至给工程带来错误决策。
管大刚胡志明胡志明郑鹏鹏陈保国陈保国
关键词:深基坑软土开挖顺序
基坑开挖顺序对围护结构及既有高铁站的影响分析
2024年
依托绍兴高铁北站TOD综合体深基坑工程,分析了基坑分区、分块施工等开挖顺序对地连墙水平位移和临近高铁站房竖向位移的影响和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开挖顺序对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影响显著,而仅考虑优化基坑的开挖顺序是不全面的,必须考虑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引起的基坑地连墙刚度和边界条件的变化等因素。对于超大型基坑,综合考虑施工工期和经济性等因素,跳坑开挖可以显著地减少对周边的影响,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下梁、板等的浇筑,与地下结构不浇筑相比,地连墙最大水平位移可减小45.96%、相邻高铁站房最大竖向位移减小34.65%。文中得出的结论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和参考。
郭剑锋王立峰庞晋李涛范沛然
关键词:基坑工程开挖顺序

相关作者

葛克水
作品数:48被引量:12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高速公路 地表沉降 开挖顺序 数值模拟 爆破参数
杨子奇
作品数:8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开挖顺序 地表沉降 FLAC3D 数值模拟 PECK公式
陈力华
作品数:44被引量:288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隧道 安全系数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滑坡 稳定性
马少坤
作品数:220被引量:710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
研究主题:隧道 离心模型试验 隧道开挖 隧道工程 开挖
张欣
作品数:156被引量:302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生态 地下水 水资源 取样器 雨水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