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 篇“ 岷江冷杉林 “的相关文章
亚高山岷江 冷杉林 粗木质残体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粗木质残体分解如何影响土壤碳和养分平衡,本文以亚高山岷江 冷杉林 为研究对象,以离粗木质残体至少1 m处无粗木质残体覆盖土壤为对照,研究了10~30、30~50 cm径级和Ⅰ~Ⅴ腐解等级岷江 冷杉 粗木质残体下0~10 cm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粗木质残体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114.1%~412.2%)、氮(0.1%~198.0%)含量及碳氮比(61.7%~117.1%)、碳磷比(379.6%~931.1%)和氮磷比(206.3%~532.6%),显著降低土壤磷含量(28.1%~70.9%)。粗木质残体对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显著影响取决于腐解等级和径级。Ⅲ和Ⅳ腐解等级的大径级粗木质残体下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高于小径级粗木残体质下土壤。Ⅲ腐解等级的大径级粗木质残体下土壤磷含量显著高于小径级粗木质残体下土壤。大径级粗木质残体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与粗木质残体碳氮磷含量的相关性显著。大径级粗木质残体在分解中后期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 郑冰倩 曹瑞 王壮 王芝慧 武启骞 杨万勤关键词:岷江冷杉 粗木质残体 土壤养分 基于叶片和土壤酶化学计量的川西亚高山岷江 冷杉林 养分限制海拔变化规律 被引量:1 2023年 氮(N)和磷(P)养分有效性是制约森林生态系统林分生产力与碳汇功能的关键要素,但目前对多变环境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特征还缺乏充分的科学认识。山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环境因子沿海拔的垂直变化格局为深入认识森林养分限制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平台。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岷江 冷杉 (Abies faxoniana)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沿巴朗山2 850–3 200m海拔梯度的多点取样,从植物叶片N、P养分含量、化学计量变化和地下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海拔梯度下该区域森林养分限制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叶片N、P含量降低而N:P由12.33升高至15.00,表明随海拔升高该区域针叶林叶片生长由N限制转化为N-P共同限制,且P限制随海拔升高而表现出增强趋势;2)矢量模型分析发现不同海拔下根际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矢量角度均>45°,且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区域微生物受P限制,且海拔越高土壤微生物P限制越强;3)进一步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海拔引起的气温变化是驱动岷江 冷杉林 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的主导因素。综上所述,基于叶片和土壤微生物养分证据均表明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总体表现出P限制程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强的趋势。 何茜 冯秋红 张佩佩 杨涵 邓少军 孙小平 尹华军关键词:海拔 亚高山针叶林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岷江 冷杉林 林窗特征 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 冷杉林 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 冷杉林 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 冷杉林 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m和25.5个/hm 2;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也随之上升;林窗以竖式林窗为主,占林窗数量的64.71%,以25~50 m 2和75~100 m 2范围内林窗个数最多,但75~100 m 2级别林窗面积为25~50 m 2级别的林窗面积的2.2倍;形成时间≥30年的林窗数量最多,占39.22%;林窗形成方式以树倒为主,其次为树干中部折断木,占形成木数量百分比分别为70.83%和14.58%;林窗形成木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内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形成木数量的33.75%和38.3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 冷杉林 林窗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具有随之上升的趋势;岷江 冷杉林 以小林窗为主,形成时间≥30 a,形成木以树倒为主,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为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近自然人工群落构建、人工促进更新,以及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刘兴良 刘杉 蔡蕾 蔡蕾 潘红丽 冯秋红 潘红丽 贾程 冯秋红 何飞关键词:径级分布 生长季岷江 冷杉林 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对长期增温的响应 森林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温度作为调节陆地生态系统大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土壤碳循环的多个环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准确评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对增温的响... 曾瑞琪关键词:岷江冷杉林 土壤性质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岷江 冷杉林 的天然更新状况及其影响因子 自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繁衍恢复的重要途径。森林更新特征包括群落中乔木层的更新现状、林下木本植物幼苗、幼树密度及其更新方式等,其特征不仅可以反映森林的现状,并可揭示森林未来的演替趋势。评价森林群落的自然更新状态,分析导... 谭露关键词:岷江冷杉 环境因子 群落结构 理化性质 川西卧龙岷江 冷杉林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氮素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2017年 土壤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及有机碳活性组分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亚高山物种岷江 冷杉 (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以卧龙邓生野牛沟岷江 冷杉 原始林2920—3700 m的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土层土壤碳氮及活性组分沿海拔的变化规律,总结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主要规律,从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碳氮关系的角度揭示其对土壤有机碳沿海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殖质层土壤有机碳(SOC)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轻组有机碳(LFOC)及颗粒态有机碳(POC)随海拔上升均表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TN)随海拔变化不显著,但林线处LOFC、POC和TN均显著增加;0—10 cm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则表现为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在3089 m和3260 m处,与年均温度无显著关系。2)LFOC及POC在腐殖质层和0—10 cm土层中所占比例较大,是表征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变化规律的主要活性组分,腐殖质层LFOC/SOC和POC/SOC随海拔上升逐渐增高,0—10 cm层则逐渐降低,暗示腐殖质层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逐渐降低,0—10 cm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升高。3)SOC与TN显著正相关,SOC是影响TN的主要因子,但腐殖质层TN与有机碳活性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4)土壤C/N和微生物量C/N在3177 m大于25:1,是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的主要因素。 宫立 刘国华 李宗善 叶鑫 王浩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腐殖质 海拔 四川卧龙岷江 冷杉林 分布规律及种群特征 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典型抽样法,对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阴坡的的岷江 冷杉 原始林进行了分布以及种群特征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岷江 冷杉林 主要分布在湿润的阴坡或半阴坡,常形成多种群落类型,并能从海拔2 700 m的坡底连绵成片分布到海拔3 800 m的林线;主要有6类群落,分别为岷江 冷杉 -华西箭竹林、岷江 冷杉 -峨眉玉山竹林、岷江 冷杉 -冷箭竹林、岷江 冷杉 -大叶金顶杜鹃林、岷江 冷杉 -星毛杜鹃林和岷江 冷杉 -无柄杜鹃林。研究区岷江 冷杉 相同径级的树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却逐渐变矮,在海拔2 700 m、2 900 m、3 100 m和3 300 m的岷江 冷杉 种群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海拔3 600 m岷江 冷杉 种群属于稳定型的年龄结构;岷江 冷杉林 剧烈的种间竞争发生在森林底层或下层,海拔2 700 m^3 200 m间岷江 冷杉 种群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华西箭竹,海拔3 200 m^3 600 m的范围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大叶金顶杜鹃和无柄杜鹃,影响岷江 冷杉 种群繁殖与更新;岷江 冷杉 种群常遭受病虫兽害和风灾与雪灾,影响岷江 冷杉 种群生长发育和造成数量减小。 何飞 冯秋红 潘红丽 樊华 刘兴良 刘世荣关键词:种群特征 岷江冷杉林 卧龙自然保护区 王朗自然保护区岷江 冷杉林 优势种与主要伴生种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2 2015年 以王朗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的岷江 冷杉林 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 hm2样地的乔木数据,研究了岷江 冷杉林 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运用Ripley’s K函数分析了岷江 冷杉林 优势种与主要伴生种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岷江 冷杉 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紫果云杉、方枝圆柏、桦树和槭树为主要伴生种。(2)5个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或者先增大然后趋于随机分布。(3)岷江 冷杉 和紫果云杉的空间关系为相互独立;岷江 冷杉 与方枝圆柏和槭树在小尺度上(分别为8~13 m和2~19 m)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岷江 冷杉 和桦树在2~29 m的尺度下呈显著正相关。5个树种的聚集分布特征以及岷江 冷杉 与4个伴生种空间关联的多样性体现了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更新方式和不同的生境需求。结合树种特性、更新机制和空间格局特征,可对群落进行适度的抚育,以维持岷江 冷杉林 的群落稳定。 康瑶瑶 李瑞生 高永龙关键词:岷江冷杉 伴生种 点格局分析 王朗自然保护区 川西亚高山岷江 冷杉林 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 冷杉林 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 冷杉林 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766%,主要综合了蔗糖酶、全钾、全磷、真菌的信息。【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 冷杉林 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 马丹 罗承德 雷波 刘丽 代斌 高强伟关键词:川西亚高山 岷江冷杉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川西米亚罗地区岷江 冷杉林 过去223年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重建 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BIOME-BGC模型和树木年轮数据模拟1954~2008年川西米亚罗岷江 冷杉林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动态,并构建了相应的NPP线性重建模型(方差解释量为44.8%),最终重建了该地区岷江 冷杉林 过去223年(1788~2010年)NPP的波动历史。在1788~2010年区间,岷江 冷杉林 NPP波动于498.66~563.65gC/m^2/a之间,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27.2gC/m^2/a和12.45gC/m^2/a。森林NPP主要上升时期有1788~1811年、1832~1844年、1890~1928年和1969~1993年,NPP主要的下降时期有1812~1831年、1845~1860年、1929~1968年和1994年至今。重建NPP序列与气象数据的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夏季至秋季温度是限制森林生长的最为重要的气候要素,另外前一年秋季至初冬温度和春季至初夏的降雨对森林生长也有一定的控制性影响。树木年轮是一种指示森林NPP动态变化的可靠待用材料,可以检验和校正包括BIOME-BGC模型在内的各种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李宗善 刘国华 伍星 宫立 王萌 彭俊杰关键词:岷江冷杉林 气候变化 BIOME-BGC
相关作者
刘兴良 作品数:222 被引量:2,377 H指数:27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川西亚高山 海拔梯度 川滇高山栎 卧龙自然保护区 人工林 康文 作品数:20 被引量:73 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王朗自然保护区 岷江冷杉 岷江冷杉林 气候变化 大熊猫 冯秋红 作品数:105 被引量:660 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川西亚高山 云杉人工林 海拔 岷江冷杉 生物多样性 何飞 作品数:133 被引量:1,106 H指数:18 供职机构: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 研究主题: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川滇高山栎 岷江上游 海拔 缪宁 作品数:89 被引量:522 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研究主题:川西亚高山 岷江冷杉 大熊猫主食竹 汶川地震 补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