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87篇“ 层序结构“的相关文章
- 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层序结构、沉积体系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石薄片和岩心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方法,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的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该时期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层序结构、沉积体系特征与演化并探讨了其沉积主控因素。依据地层超覆界面、古岩溶作用面和岩相转换面识别了沙依里克组的2个三级层序,主要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共识别出9种岩相组合、9种沉积亚相和4种沉积相,其中盐湖、咸化潟湖、蒸发潮坪、局限潟湖、局限潮坪等浅水相带在台盆区呈环形展布,台地边缘呈环带状沿满加尔凹陷东、西两侧发育,深水相广泛发育于塔东地区。中寒武世干旱炎热的气候背景和2次“海进—海退”的海平面变化对沙依里克组沉积层序构型和沉积相类型起到了区域性控制作用,早寒武世末期台盆区外隆内凹的古地貌格局以及台地内部局部地区的沉积分异对地貌的改造作用也制约了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
- 袁文芳吴旭桥林畅松娄洪周露李浩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层序地层
- 南海琼东南盆地西区晚更新世陆架边缘层序结构及差异机制
- 2024年
- 层序地层学前期研究注重顺物源方向的二维剖面解释,垂直物源方向的层序结构差异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南海琼东南盆地西区晚更新世(0.125 Ma至今)陆架边缘地层序列为例,通过典型地层终止关系、地层叠置样式和陆架边缘迁移轨迹方法,识别了体系域单元内部结构和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其中下降体系域内部分界面可将下降体系域分为早、晚两期,该界面对应陆架边缘迁移轨迹角由正到负和地层叠置样式由进积到降积的转换面。琼东南盆地西区上更新统发育稳定型和滑塌型两类陆架边缘层序结构,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变化,稳定型陆架边缘主要发育多期次陆架边缘前积体和深水扇沉积,滑塌型陆架边缘则主要发育大规模峡谷和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响应于“快速海侵而缓慢下降”的不对称海平面升降特征,晚更新世陆架边缘层序表现为较薄或者不发育的低位—海侵体系域,厚的强制海退楔单元,而外陆架区活动性断裂增加了高位体系域组分在层序中的占比。先存的坡折地形、断裂活动及非对称海平面升降旋回差异共同导致了研究区层序结构多样性体系,高频层序地层驱动机制的定量化探索是更新世层序地层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实践和侧向层序结构差异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葛家旺唐小龙赵晓明朱筱敏齐昆
- 关键词:层序结构晚更新世陆架边缘琼东南盆地
-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城地区寒武系大型台地边缘层序结构、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潜力被引量:1
- 2024年
- 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古城地区寒武系台缘带规模储-盖组合的类型及时空分布不清的问题,利用最新采集/拼接处理的轮南—富满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体、30余条二维地震格架测线、9口钻井的岩屑薄片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曲线等资料,建立了台地内部—台地边缘—盆地的年代地层格架,开展了以层序或体系域为单元的沉积相研究,落实了规模储-盖组合和烃源岩分布特征,评价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寒武系台缘带可识别出4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横向上,层序结构差异明显,轮南地区结构完整,具典型侧向叠置的特征,而古城地区部分缺失纽芬兰统—第二统(SQ1—SQ3)层序且垂向加积"堆垛"特点突出;②时间上,轮南—古城地区依次经历了富泥质缓坡、低角度前积缓坡—弱镶边台地、垂向加积蒸发潟湖占主导镶边台地和侧向加积平顶镶边台地4个演化阶段,塔南古陆和古海平面等控制了空间差异;③轮南—古城地区发育9套台缘丘滩带(SQ3—SQ11)、3套膏盐岩(SQ5—SQ7)以及陆棚相和斜坡相两类烃源岩(SQ1、SQ6、SQ8—SQ11);④评价出膏下台缘丘滩带、泥下残余丘滩带、致密碳酸盐岩下丘滩带和泥间斜坡重力流4类有效储-盖组合,构建了5类成藏模式,膏下台缘丘滩带和泥下残余丘滩带是近期实现勘探突破并实施万米深地钻探的最佳储-盖组合,泥间斜坡重力流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类型储-盖组合。
- 朱永进朱永进俞广郑剑锋康婷婷陈永权陈胜熊冉张友
- 关键词:台地边缘层序结构寒武系塔里木盆地
-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晚白垩世嫩江组层序结构与沉降速率的耦合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为进一步揭示松辽盆地白垩纪的构造演化背景,推断构造沉降是否为嫩江组时期的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因素,笔者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开展了沉积相、层序结构、米兰科维奇旋回以及埋藏史分析,定量分析了构造沉降与沉积演化、层序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嫩江组有3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嫩一、二、三段)发育TST、HST和RST,层序Ⅱ(嫩四段)和层序Ⅲ(嫩五段)发育完整的LST、TST、HST和RST;嫩江组存在16个405 kyr,时限从77.43 Ma到83.98 Ma,持续6.55 Ma;嫩江组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嫩江组沉积演化和层序结构的主控制因素不是单一的构造沉降。
- 赵健方石张新荣张新荣付秀丽李军辉
- 关键词:层序结构米兰科维奇旋回沉降速率
- 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系凉高山组层序结构、沉积演化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9
- 2023年
-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地震、薄片、重矿物组合、碎屑锆石U-Pb定年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东部(简称川东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沉积特征、湖平面升降变化、物源性质,进而探讨周围造山带的构造作用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凉高山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进一步可划分为4次湖平面的升降旋回(四级层序),其中旋回Ⅰ和旋回Ⅱ湖盆主要分布在川东地区,旋回Ⅲ和Ⅳ湖盆迁移至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使得川东地区南北沉积特征差异性明显。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存在3种类型物源,其中Ⅰ类物源母岩主要以酸性火成岩为主,主要来自近源的扬子板块北缘;Ⅱ类物源母岩主要为中酸性火成岩和变质岩,物源区主要在南、北秦岭中部;Ⅲ类物源母岩以变质岩为主,中—酸性火成岩次之,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地区。综合研究沉积体系和物源性质的变化,认为川东地区凉高山组沉积演化受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的控制,沉积早期湖盆局限在研究区东侧,该时期以Ⅰ类物源为主;随着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挤压作用的增强,湖盆快速扩张并向北迁移,Ⅱ类物源供给增强;沉积中后期北大巴山地区的隆升使得湖盆迁移的同时Ⅲ类物源的供给逐渐增强。
- 成大伟张志杰洪海涛张少敏秦春雨袁选俊袁选俊周川闽张斌
- 关键词:四川盆地侏罗系重矿物组合物源分析
-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1段层序结构与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1
- 2022年
- 庆阳气田是鄂尔多斯盆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潜力区,二叠系山西组1段(山1段)为其主力产层,然而其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依然不清,制约着气田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测井小波变换、INPEFA技术及Fischer图解等分析方法,对庆阳气田山1段沉积层序发育演化及其对古地貌、古水流流向和湖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山1段可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由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构成,内部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可识别出浅水三角洲以及湖泊等沉积体系。Fischer图解表明山1段的湖平面经历过“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内部伴随着次级的湖平面振荡。“PA(进积—加积)—R(退积)—AP(加积—进积)”叠加序列的转变响应着沉积相的迁移演化及可容空间的变化。低位域时期,在沉积前微古地貌与沉积期古水流流向的耦合作用下,古地貌斜坡区三角洲砂岩储层广泛发育,是后期勘探开发的潜在有利区。
- 夏辉王龙王龙张道锋王继平王继平王艳
- 关键词:湖平面变化层序结构山西组鄂尔多斯盆地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P-T转换期层序结构、坡折发育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6
- 2022年
- 对应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球系统转换期(简称P—T转换期),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P_(3)-T_(1)经历了从前陆冲断向整体拗陷的转变,发育T_(1)/P、P_(3)w/P_(2)w_(2)期大型不整合及上乌尔禾组(P_(3)w)、百口泉组(T_(1)b)_(2)套退覆型低位沉积,形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砾岩油田。针对T_(1)/P和P_(3)w/P_(2)w_(2)个三级层序界面,识别出与构造挠曲和侵蚀作用相关的2类坡折带:构造挠曲坡折带受控于持续性古隆起,控制层序界面之上地层向斜坡高部位逐层“单向超覆”,侵蚀坡折带受控于古残丘,控制层序界面之上地层向古残丘“双向超覆”或沿下切沟谷低位充填。2类坡折带均控制地层沉积变化,有利于形成上倾超覆型、低位充填型和地层削截型岩性地层圈闭。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古地貌背景坡折控制下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曹正林李攀王瑞菊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
-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中上部层序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被引量:6
- 2021年
-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沉积期构造运动复杂,多幕构造—沉积演化导致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样式时空差异大,区域上层序尺度的研究已无法满足研究区沉积、砂体精细表征的需求。本次研究聚焦沙三段中上部主力含油层系,通过陆相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揭示了研究区三级层序内部准层序组级次的层序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明确了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沙三1~3亚段整体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其中,主力含油层Ⅲ油组和Ⅱ油组为SQ1层序构造宁静期湖退体系域的两个进积准层序组,垂向上随着沉积水体逐渐变浅,整体呈现扇三角洲"小平原大前缘"到平原、前缘均衡发育的沉积演化特征;Ⅰ油组和0油组为SQ2层序构造活跃期湖侵体系域的两个退积准层序组,随着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之比逐渐增大,扇三角洲也逐渐由平原、前缘均衡发育演化成扇三角洲逐渐后撤,以滨浅湖、半深湖为主的沉积特征。横向上,边界断层的差异活动特征控制了相同沉积期沉积环境的横向变化。准层序组级次的沉积特征控制了研究区有利储盖组合的发育,构造宁静期湖退体系域中晚期(Ⅲ油组和Ⅱ油组)和构造活跃期湖侵体系域早期(Ⅰ油组)发育的厚层储集砂体与上覆构造活跃期末期湖侵泥岩(0油组)形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准层序组的结构特征控制了准层序单元及其内部砂体、流体的分布规律,退积式准层序组下部砂体更发育,整体呈现下油上水的特征,准层序单元的顶部是有利储集砂体及油气的分布位置。通过本次研究,揭示了沙三段中上部主力含油层系0~III油组的层序结构及沉积充填模式,为后期砂体分布预测及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
- 孙盼科贾浪波朱红璋张林何太洪徐朝晖李聪
- 关键词:层序结构沉积充填
-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层序结构及其构造响应被引量:6
- 2020年
-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古近纪陆源碎屑在马头营凸起—南堡凹陷源—汇体系控制下发育多期层序,其结构及内部沉积充填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地震、测录井以及岩心资料,结合频谱属性趋势分析(INPEFA—Integrated Prediction Error Filter Analysis)与属性提取等技术,阐明了沙三段层序结构演化特征,重点讨论了构造活动对断陷盆地层序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沙三段发育5个三级层序,内部四级层序可划分为“上升”、“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近对称”、“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以及“下降”5类层序单元。②三级层序内发育(进积型或退积型)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从湖侵域向湖退域、从盆缘向湖盆中心由“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上升半旋回)”变化为“近对称旋回”再演变为“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下降半旋回)”的层序结构。③沙三段层序结构演化受幕式构造沉降控制,沙三段—沙二段次级构造幕先快速沉降后减缓沉降,对应沉积物供给经历早期物源供给不足后期碎屑物质大量注入的过程,而沙一段—东营组次级构造幕引起湖盆掀斜,导致早期地层向上翘倾;层序内砂体类型与展布受边界断层差异活动影响,大型砂体展布方向呈“北→北东→东”的顺时针变化;层序内沉积单元叠置受盆内次级断层与断裂坡折带组合控制。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柳赞地区砂岩体分布预测提供了有力地质理论支持,而且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砂岩体形成机制研究成果。
- 任梦怡江青春刘震卢朝进
- 关键词:层序结构沉积充填沙河街组南堡凹陷
- 典型箕状断陷湖盆层序划分及层序结构样式:以霸县凹陷古近系为例被引量:11
- 2020年
- 不整合界面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等时意义的界面,在陆相断陷盆地中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不整合界面通常对应着不同级别的层序边界.本次以霸县凹陷古近系为研究目标,基于2552 km2三维地震,结合工区内800余口探井钻/测井、岩心及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以构造-层序分析为主线,由盆地结构入手分析构造演化和不整合面特征,分构造层系梳理不整合面及相对应的整合面与层序界面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不同物源和古构造背景下的层序结构样式和沉积体系充填响应模式.将古近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14个三级层序,结合断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在霸县凹陷识别4类9种层序充填样式.认为陆相断陷湖盆幕式构造演化过程中层序的充填过程同样具有旋回性和分段性特征.断陷湖盆层序充填具有多样性,层序旋回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体系域发育具有不完整性等特征.通过建立典型断陷盆地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响应模型,为同类型盆地中的岩性油气勘探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
- 张自力朱筱敏张锐锋李琦曹兰柱田建章毕英捷李翔
- 关键词:不整合面断陷湖盆古近系霸县凹陷沉积学
相关作者
- 纪友亮

- 作品数:309被引量:2,890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层序地层学 古近系 饶阳凹陷 沉积相 东濮凹陷
- 林畅松

- 作品数:288被引量:4,693H指数:3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 研究主题:塔里木盆地 层序地层 珠江口盆地 盆地 碳酸盐岩
- 李浩

- 作品数:222被引量:1,357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长岭断陷 层序结构 盆地
- 王英民

- 作品数:324被引量:2,664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重力流 珠江口盆地 层序地层学 坡折带 层序地层
- 蒙启安

- 作品数:134被引量:1,572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松辽盆地 盆地 松辽盆地北部 海拉尔盆地 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