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3篇“ 宫内传播“的相关文章
HBsAg携带孕妇外周血中IL-2和IL-10水平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
2025年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和IL-10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传播中的表达变化,研究影响其分泌水平的因素及二者对HBV宫内传播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5―2017年纳入的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经产前筛查的327例HBsAg阳性孕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乙肝五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BV-DNA水平,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IL-2和IL-10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IL-2和IL-10预测传播结局的价值。结果 HBsAg阳性孕妇宫内显性传播(dominant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DBT)、宫内隐匿性传播(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OBT)和宫内传播发生率分别为10.40%(34/327)、15.29%(50/327)、25.69%(84/327)。HBV宫内传播(non-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NBIT)组和OBT组之间的IL-10表达水平存在差异(Z=-2.054,P=0.040)。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中的IL-10水平高于HBeAg阴性孕妇(U=8 355.000,P=0.007),且IL-10水平随着孕妇外周血中HBV-DNA载量的增加而升高。相较于OBT发生风险,HBeAg阳性孕妇DBT发生风险更大(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IL-2在HBV-DNA水平为10^(3)~10^(6) IU/mL时,预测HBV宫内传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6(95%CI:0.534~0.819,P<0.05);IL-10在HBV-DNA水平小于10^(3) IU/mL时,预测HBV宫内传播的AUC为0.626(95%CI:0.537~0.715,P<0.05)。结论 HBsAg携带孕妇外周血中的IL-2和IL-10水平增加,尤其IL-10的水平在NBIT组中随孕妇HBeAg阳性、HBV-DNA载量升高而增加,可考虑作为HBV OBT早期预测的指标,为乙肝高危婴儿的免疫检测提供依据。
颜晓玥马偲航候文婷温乐基张磊
关键词:宫内传播白细胞介素-10
HBV感染孕妇阻断宫内传播失败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阻断宫内传播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产科检查的HBV感染孕产妇286例为研究对象,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治疗及新生儿阻断免疫接种程序,根据新生儿7月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为阻断成功组和阻断失败组,检测两组HBV-DNA、HBV-RNA载量,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肝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阻断失败组肝脏B超改变例数所占比例高于阻断成功组(P<0.05);阻断成功组和阻断失败组基线HBV-DNA、基线HBV-RNA和HBs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脏B超改变、基线HBV-DNA、HBV-RNA和HBsAg为HBV感染孕产妇阻断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阻断失败组孕妇基线HBV-DNA、HBV-RNA和HBsAg水平较高,肝脏B超改变、基线HBV-DNA、HBV-RNA和HBsAg水平均为HBV母婴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
来国红孙岳琴袁茶娟张利萍沈丹丹
关键词:乙肝病毒孕妇宫内传播影响因素
母亲HBV DNA载量对宫内传播及胎儿宫内窘迫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关键危险因素及其对胎盘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自2009年至2015年纳入的42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动态监测婴儿HBV DNA载量及HBsAg定量评估宫内传播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宫内传播的高危因素,分层分析判断母亲HBV DNA载量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透射电镜观察HBV对胎盘组织的影响。结果HBV宫内感染率为2.6%(11/4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HBV DNA载量是婴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母亲HBV DNA>106 IU/ml组较HBV DNA<10^(6) IU/ml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明显升高(12.2%比1.8%;χ^(2)=11.275,P=0.006),宫内窘迫率也升高(24.4%比16.0%,χ^(2)=3.993,P=0.046)。透射电镜检测显示母亲HBV DNA>10^(6) IU/ml时,胎盘组织线粒体水肿及内质网扩张明显,基底膜较母亲HBV DNA<10^(6) IU/ml时增厚(960 nm比214 nm,Z=-2.782,P=0.005)。结论母亲HBV DNA>10^(6) IU/ml不仅与宫内感染有关,还和宫内窘迫发生率升高及胎盘亚微结构改变相关。为此类人群的孕期阻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及组织学证据。
王静闫涛涛冯亚丽何英利杨瑗刘锦锋姚耐娟朱亚鸽赵英仁陈天艳
关键词:胎儿窘迫胎盘
基于决策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HBV宫内传播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结合logistic回归与χ^(2)自动交互检测法(CHAID)决策树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7-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89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周及分娩方式等基线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通过构建CHAID决策树模型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689例新生儿中,HBV宫内传播率为11.47%(79/689)。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模型1与多因素模型2分析结果均显示,剖宫产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OR=0.25,95%CI:0.14~0.43;OR=0.27,95%CI:0.15~0.46);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以及HBV DNA水平≥2×105 IU/ml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OR=3.89,95%CI:2.32~6.51;OR=3.48,95%CI:2.12~5.71)。CHAID决策树模型共筛选出3个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其中,母亲分娩前HBeAg状态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分娩方式和母亲HBV DNA水平;母亲分娩前HBeAg与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与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间存在交互作用,HBeAg阳性且行阴道分娩的母亲所生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由19.08%增至29.37%,行阴道分娩和HBV DNA水平≥2×105 IU/ml的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升至33.33%。结论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2×105 IU/ml和阴道分娩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与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与母亲HBV DNA高载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与CHAID决策树模型可互为补充,能更好地识别HBV高危人群,有利于准确地制定预防策略。
陈文鑫晋聪王婷李雁笛丰淑英汪波冯永亮王素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影响因素
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分布特点和宫内传播的关系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的类型、长度、CG位点等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及电子病历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HBV DNA。以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判定为HBV宫内传播。将HBV宫内传播者中HBV DNA载量≥106 IU/ml(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例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从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中随机选取HBV DNA载量≥106 IU/ml的22例作为对照组,以HBV DNA测序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HBV DNA CpG岛分布预测等分析。结果39例HBV C基因型的母亲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39例C基因型者HBV DNA均含有传统CpG岛Ⅱ、岛Ⅲ,而对照组中有传统CpG岛Ⅰ以及新型CpG岛Ⅳ、岛Ⅴ;HBV宫内传播组和对照组母亲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岛Ⅲ长度和CpG岛ⅡCG位点个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CpG岛Ⅱ长度≥518 bp且其CG位点个数≥40个(11/19)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X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Ⅱ长度和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大部分母亲(12/19)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完全覆盖了Xp区,明显多于对照组(5/20),且其HBV DNA Xp区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分布与宫内传播有关,CpG岛Ⅱ长度长、CG位点个数多可能会增加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王婷王丹丹陈文鑫晋聪李雁笛扆琳珠丰淑英汪波冯永亮王素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型CPG岛宫内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中母婴传播占50%以上,围生期HBV感染者90%以上会发展为慢性携带者,且有较高肝硬化和(或)肝癌的发生风险。宫内感染是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失败致HBV母婴传播的主要原因。HBV宫内感染途径有生殖细胞感染、经胎盘屏障渗漏、经胎盘细胞感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4种途径。HBV可感染穿越胎盘屏障各细胞层尤其是滋养细胞层,其通过胞内囊泡转运系统穿越滋养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可调节HBV感染滋养细胞,诱导滋养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hospho protein kinase B,PI3K/pAKT)和Smad信号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AKT信号通路激活及细胞凋亡减少,从而增加HBV母婴传播风险。对血HBV-DNA>2×10^(5)IU/mL孕妇,妊娠24~28周后可以给予口服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降低HBV母婴传播风险。
袁里朝曲足白晓霞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信号传导细胞因子类抗病毒治疗
HBs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宫内传播作用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事件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处于乙肝的高发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6%[1]。HBV携带者不仅是传染源,还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密切。母婴传播是我国HBV传播的主要方式,有调查显示,HBV经母婴传播所引起的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感染的1/3[2]。对高危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病毒疫苗联合免疫已普遍被临床采用,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丰淑英高怡张改萍李藤杜灿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HBV携带者宫内传播META分析
C基因型HBV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探讨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399对携带HBV的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基本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且主/被动免疫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者判定为HBV宫内传播。按克隆测序要求,母亲HBV DNA载量须≥106 IU/ml,在54例发生HBV宫内传播者中,以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对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以随机种子方法选择同等数量未发生宫内传播的母亲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经PCR扩增HBV DNA、基因克隆、测序,对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进行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44例样本中39例(88.63%,39/44)为C基因型,其余2例为B基因型,3例为B与C混合型。将42例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的406条克隆株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其中宫内传播组204条,对照组202条。HBV宫内传播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介于8.67~40.73之间,P<0.05);HBV宫内传播组PreC和X区碱基缺失突变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7.82和34.78,P<0.001)。X区nt1644~1645和nt1649~1650分别存在31 bp和27 bp的插入突变,且均发生于对照组。结论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与HBV宫内传播有关;PreC区的缺失突变、X区的插入和缺失突变可能降低了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赵甜静杨志清李雁笛扆琳珠丰淑英汪波冯永亮王素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宫内传播
南通市2012年至2019年孕妇人群梅毒筛查和治疗对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我国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策略,本研究旨在评估2012年至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南通市所有具有活产分娩结局的45556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梅毒筛查率和感染率、孕妇梅毒治疗情况,以及其宫内感染率和结局。采用趋势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55561例孕妇中,除3例外,另455558例(100.0%)筛查梅毒抗体,其中产前筛查率96.4%(439125/455561),分娩时筛查3.6%(16433/455561)。(2)796例(0.17%)确诊孕期梅毒,梅毒感染率由2012年的0.13%(85/64229)升至2019年的0.24%(110/45517)(χ^(2)_(趋势)=48.985,P<0.001);分娩时筛查孕妇梅毒感染率(0.50%,82/16433)高于产前筛查者(0.16%,714/439125)(χ^(2)=102.769,P<0.001)。(3)796例孕期梅毒孕妇中,716例(89.9%)进行了驱梅治疗(青霉素类695例,头孢曲松16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5例),80例(10.1%)未治疗。共发生梅毒宫内传播14例(1.8%,14/796),在活产儿中先天梅毒感染率为0.03‰(14/460552)。(4)孕期治疗者宫内传播率明显低于未治疗者[0.4%(3/716)与13.8%(11/80),χ^(2)=66.498,P<0.001]。随着未治疗孕妇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增加,宫内传播率增加(χ^(2)_(趋势)=5.338,P=0.021)。3例孕期治疗后发生宫内传播者母儿无明显不良结局,11例孕期未治疗者发生宫内传播者中4例足月分娩、7例早产,11例新生儿中2例死亡。结论自实施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措施以来,南通市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为3/10万活产,达到了国家制订的<15/10万的防控目标。孕早期筛查和治疗是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关键。提高产前梅毒筛查率,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减少梅毒宫内传播
娄海琴许碧云葛晓云刘维韦施月琴吴佳聪周乙华
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 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
王海荣
关键词:宫内传播TOLL受体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王素萍
作品数:219被引量:1,221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HBV宫内感染 影响因素 HBV
闫永平
作品数:317被引量:1,774H指数:21
供职机构: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HBV 宫内传播 乙型
徐德忠
作品数:363被引量:2,857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宫内感染 病例对照研究 血吸虫病
门可
作品数:117被引量:783H指数:16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HBV 胎盘 病例对照研究
张景霞
作品数:116被引量:625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乙型 HBV 宫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