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麦叶蜂发生为害规律,筛选对麦叶蜂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为麦叶蜂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调查、室内叶片浸渍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明确麦叶蜂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及4种杀虫剂对麦叶蜂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2017—2018年麦叶蜂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室内药后48 h,25 g/L溴氰菊酯乳油6.25~100 mg/L用量处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2.50~2000 mg/L用量处理、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30、5060 mg/L用量处理对麦叶蜂的致死率均超过75.00%。田间药后7 d时,25 g/L溴氰菊酯乳油9.375 g a.i./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 g a.i./hm^(2)、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90 g a.i./hm^(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2.00 g a.i./hm^(2)对麦叶蜂幼虫的防治效果在84.13%~97.77%之间。[结论]麦叶蜂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25 g/L溴氰菊酯乳油、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麦叶蜂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大田轮换使用。
采用土壤封闭试验评价特丁净与氟噻草胺不同比例复配对于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杀草活性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当50%特丁净SC与41%氟噻草胺按照6∶1复配,施用剂量为2800 g a.i./hm^(2)时对于多花黑麦草、看麦娘和早熟禾抑制效果达到100%,对于菵草抑制率可达99.01%,对于节节麦抑制率也高达87.11%,且对小麦幼苗生长无明显影响。特丁净与氟噻草胺复配在扩大杀草谱的同时增强了对小麦田抗药性节节麦的防治效果,且降低了化学药剂的田间使用量,对小麦安全,可作为麦田除草剂的优良选择。
为测试并评价环丙氟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活性及田间防效,以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哒螨灵作对照药剂,室内活性采用浸叶法,田间防效采用小区喷雾试验法。试验结果表明,环丙氟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活性最高,LC50值为0.58 mg/L,优于溴虫氟苯双酰胺(1.48 mg/L)和哒螨灵(258.02 mg/L);在2021—2023年的3年9地田间试验中,10%环丙氟虫胺可分散液剂15~30 g a.i./hm^(2)剂量下,药后7 d对黄曲条跳甲的平均防效为87.62%~93.54%,与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SC在22.5 g a.i./hm^(2)剂量下的防效88.15%相当,显著优于15%哒螨灵EC在225 g a.i./hm^(2)剂量下的防效53.36%。因此,10%环丙氟虫胺可分散液剂可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有效药剂,推荐剂量为15~22.5 g a.i./hm^(2),在黄曲条跳甲发生初期均匀喷雾防治,且对作物安全。
采用浸叶法并结合长沙、泰安、南昌等1年3地田间小区试验评价环丙氟虫胺等4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活性和田间防效,为甜菜夜蛾的防控和抗药性治理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环丙氟虫胺、溴虫氟苯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其LC50值分别为0.0453、0.0411、0.0419、0.0425 mg/L:10%环丙氟虫胺可分散液剂(DC)在7.5、15、22.5 g a.i./hm^(2)剂量下,药后3、7 d防效达73.43%~100%,用量越高防效越优;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在15 g a.i./hm^(2)剂量下药后3、7 d防效达87.48%~98.61%;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在30 g a.i./hm^(2)剂量下药后3、7 d防效达32.13%~72.01%;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在36 g a.i./hm^(2)剂量下药后3、7 d防效达83.47%~99.76%。建议在氯虫苯甲酰胺抗性较高的区域优先推荐环丙氟虫按、溴虫氟苯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等防效优异的化学药剂,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轮替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目的]测试并评价环丙氟虫胺对小菜蛾的室内活性及田间防效,为登记和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溴虫氟苯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为对照,采用浸叶法测试环丙氟虫胺对敏感、上海、广东3个小菜蛾种群的室内活性;以溴虫氟苯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为对照,在上海和广东开展了3年2地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环丙氟虫胺对敏感、上海和广州3个不同种群小菜蛾LC50值为0.0488~0.0516 mg/L;上海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RR值)分别为10.31、12.61,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广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的RR值分别为699.52、2671.90,表现为极高水平抗性。田间小区试验表明:以15~30 g a.i./hm^(2)在卵孵至低龄幼虫发生期施用,20%环丙氟虫胺SC对小菜蛾药后3、7、10 d的平均防效为87.75%~92.23%、91.55%~94.98%、90.03%~94.42%,与对照药剂溴虫氟苯双酰胺相当(15 g a.i./hm^(2)防效90.08%~92.15%),显著优于乙基多杀菌素(36 g a.i./hm^(2)防效79.44%~85.09%),略优于溴氰虫酰胺(18 g a.i./hm^(2)防效83.23%~90.03%)。20%环丙氟虫胺SC对甘蓝和小白菜安全。[结论]环丙氟虫胺对敏感种群及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均具有高活性,与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之间没有交互抗性,有利于治理抗性害虫。20%环丙氟虫胺SC防治蔬菜小菜蛾的推荐用药量15~22.5 g a.i./hm^(2),对水量750 L/hm^(2),于小菜蛾卵孵至低龄幼虫发生期施药1次,防效可保持7~10 d。鉴于环丙氟虫胺是创制新农药,且作用机制新颖,进入市场后需要科学合理使用,不能在同一生长季节重复多次使用,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