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5篇“ 审美对象“的相关文章
从意向走到意象——论审美对象审美主体
2024年
从历史角度来看,艺术作为一种人类建构的标签,一直以来都是理论探索的重要议题。有多少关于艺术的创作与接受的场域与语境,就有多少有关艺术的理论。而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要谈论审美主体与审美经验。事实上,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开始,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的转向开始,有关审美主体与审美经验理论,已经成为艺术理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艺术作品”的意涵,远比“人工制品”这类词语所包含的意思丰富得多。
李佳音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经验审美客体本体论审美对象认识论
演唱会中审美主体的互动——基于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思考
2024年
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的研究提出了三个要点:第一,审美对象作为一个封闭的整体被知觉所感知;第二,研究对象相较于单纯研究行为经验而言更完备;第三,以欣赏者视角看待问题。本文基于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的论述,思考演唱会这种特殊艺术形式下表演者和观众的互动逻辑,并探究其内部世界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由个人上升到普遍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式。
谭雅文
关键词:杜夫海纳演唱会人类情感审美主体审美对象表演者
谈舞蹈审美对象的“形式三变”与“身份双变”的独特价值在基础教育中的美育意义
2024年
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的美的生成:首先是形式的二次转变,即大自然赋予的一次形式,以及人通过理性赋予的包含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元素的二次形式。其次,审美对象只有通过与审美主体心理情感相契合,才能作为审美对象完成审美活动。从审美对象的生成角度看舞蹈,认为舞蹈具有超出一般审美对象的独特价值:首先,舞蹈美经历了三次形式转变:人体的完善,大自然的第一次形式创造;人体的舞蹈素质的训练,人的第二次形式创造;舞蹈作品在舞台的呈现,人的第三次形式创造;其次,舞蹈审美对象的身份具有双重转换性:舞蹈的审美对象是人体,这是唯一可以由审美对象转换成审美主体的一门艺术。第三,当舞蹈作品在舞台上呈现时,它同时汇聚了色彩、线条、形状、音响以及此时作为舞蹈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的统一。基于舞蹈美的这些独特价值,认为舞蹈应是基础教育中美育的最佳路径。
蔡享丽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育舞蹈
现象学视域下音乐审美对象
2023年
“艺术作品是在审美对象尚未被感知的情况下所保留的东西,它是在表现之前处于一种可能状态的审美对象。”杜夫海纳非常重视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研究,虽然两者都具有相同内容的意识对象,但是在现象学中,艺术作品不能被笼统地称作审美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王晗
关键词:杜夫海纳艺术作品现象学审美对象音乐审美
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研究
2023年
物质或现象与个体之间有几种关系:首先是审美关系的表达;其次是真理的认识关系;最后是人和人之间道德标准的规范。审美关系表达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结合,专注于自由生动、可感知地表达事物。自由是审美的实质。艺术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审美对象,艺术美学的审美对象是艺术品。一般美学是指对现实之美的观察和反思。客观对象或现实现象并不作为实践和知觉的对象存在。在社会实践中,首先要在不稳定的做法和理性的态度之间与人建立关系。审美在人的精神思想中稳固进步、得到提升,科学地研究艺术的审美主体。在艺术审美的作用方面,要清楚艺术的观念、理解审美的内容、明白艺术审美的效用。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区别在于,其生产和存在需要符合审美条件。艺术家基于艺术品位不断创作,从而达到观赏者对艺术品位的要求。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美学,审美和评价对人来说,在人的灵魂中不知不觉产生变化。判定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关键在于艺术作品是否展现了真实美,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社会功能。艺术审美的直观感受就是一种有参照的审美,参照物在不同时间及地点存在不同的含义,面对审美物体时保持典雅且放松的状态,沉浸在审美的物体之中,陈述内心的审美感受。文章基于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区别,研究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审美
黄瑞丛嘉鹏
关键词:艺术美学审美艺术作品
论“审美对象”向“审美意象”的价值生成被引量:1
2022年
考察审美对象审美意象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当代美学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作为客体的感性形式,审美对象在主体感官知觉中得到“如其所是”的显现,具有感性层面的认识价值。同时,审美对象为主体提供感性刺激和感觉材料,蕴含着潜在的审美价值。在审美对象的感发下,主体的诸多心理功能被唤起,审美对象提供的感觉材料与主体的心理内容交融统一,共同构成审美意象。审美对象审美意象的转化,是从感知到感悟、从一般到特殊、从反映到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内在地表现为意象创构中的美感愉悦,并由此彰显出物我交融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象思想是建构当代存在论美学的重要维度。
马鸿奎
关键词:审美对象审美意象审美价值存在论美学
审美灵境论--关于“审美对象”的一种回答被引量:1
2022年
审美和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可以感受到但无法进行理性分析的精神性的因素,它既是情感性的,又具有“理念”的一般性;既像是欣赏者的心灵状态,又像是对象的存在状态,这种说不清但可以感受到的“精神”,康德称之为“审美理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阐释,其后那些具有丰富审美经验的美学家,传承了对这一“精神”的直观与感悟,并将之视为审美真正的对象。这一“精神”我称之为审美灵境,它在现代美学中得到了理论上的彰显,并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观。审美灵境是真正自由的审美对象,是审美这一行为的真谛所在,也是中西审美精神的共鸣之处。
刘旭光
关键词:审美审美理念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中的“世界”
审美对象”作为美学研究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主客二分的阐释模式出现在西方美学理论的视野中。现象学美学打破传统美学这一主客分裂的思维模式,认为应该在主客之间交互作用、相互关系中来把握审美对象。现象学...
蔡节
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意向性
苏格拉底与模糊客体——瓦雷里关于审美对象本体论及其传统的探讨
2021年
保罗·瓦雷里的对话《欧帕里诺斯》虚构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建筑师欧帕里诺斯和智术师斐德若在冥府的一场对话,聚焦于"模糊客体",在现代与古典视野的融合中,探讨了审美对象的本体论,展开了关于音乐与建筑、实在与虚构、内在与超越的辩证思考。作为对话展开的背景,冥府不是一个为观照万物提供更高远视角的地方。对话中的人物断定,与建筑相提并论,音乐的隐喻体系蕴含着反柏拉图主义:纯粹理念无论如何都与时间无关,音乐与时间有关不仅出乎偶然,而且取决于必然。"模糊客体",这个拒绝定义、拒不回答苏格拉底标准型问题的物品,也没有进入古代形而上学的终极分类系统。它就是"虚无",也意指"虚无",它提出了所有问题,却全部悬而不答。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实在性,凝缩了世界给人类提出的难题。
汉斯·布鲁门伯格胡继华
关键词:柏拉图主义审美对象
伦敦雾中的莫奈:被污染的自然何以成为审美对象被引量:3
2021年
面对莫奈的雾霾系列绘画,欣赏者可能会出于当代生态观念提出“被污染的自然何以成为审美对象”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合理,实则潜藏两种艺术观的错位:艺术欣赏以美为基础还是以情动为基础。莫奈无意表现美的自然,其画作呈现的是自然物质或自然力触碰此时此地在场的人的身体时产生的诸般情状与情动。就此而言,伦敦雾不是被理智心灵判定的“污染”,而是引发身体情动的陌生化生态情境。艺术作品除了直接宣扬环境保护观念之外,还能够引导我们从感受性的身体这个焦点出发去理解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情动关联。正是在此意义上,看似不那么生态的莫奈绘画其实指向一种更加复杂的深生态意识。
王茜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情动深生态学生态艺术

相关作者

张云鹏
作品数:7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研究主题: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 现象学还原 意向性 感性存在
张法
作品数:337被引量:1,316H指数:16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美学 演进 中国美学 远古 中西
李乖宁
作品数:15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审美对象 信息哲学 美学 现象学阐释 现象学
张永清
作品数:63被引量:24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现象学 审美对象 马克思主义批评 恩格斯
董惠芳
作品数:21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杜夫海纳 审美对象 美学 审美知觉 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