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48篇“ 宏观审慎“的相关文章
- 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跨境资本异常流动
- 2025年
- 宏观审慎政策对于调控经济防止外部冲击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跨境资本异常流动是外部冲击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运用46个经济体199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跨国面板数据,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跨境资本异常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资本流入中断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然而,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在影响跨境资本异常流动时表现出了明显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当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同时使用时,会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调控效果。宏观审慎政策对于四类不同类型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作用差异显著:宏观审慎政策抑制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债权投资资本激增的发生,抑制了国际直接投资、银行资本和股权资本外逃的发生,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回撤的发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显著;外汇储备规模过高会削弱宏观审慎政策抑制跨境资本流动激增的有效性;地缘政治风险过高会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调控的有效性。
- 马宇高原马永琦张怡敏
-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外汇储备地缘政治风险
-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完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 2025年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各国宏观调控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关键内容。我国在宏观审慎政策实践方面起步较早,在实践过程中,始终结合国内经济金融实际及形势变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治理机制、政策工具、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处在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结构转换的复杂性上升,金融体系内部的复杂性、关联性也不断提升,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的存量风险仍在显露,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任务仍不宜掉以轻心,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立足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宏观审慎政策仍然存在政策目标不够量化清晰、政策工具体系不完善、风险识别监测机制不健全、政策覆盖面不足等问题,需要借鉴国际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经验,坚持以我为主和问题导向,与时俱进,从明晰政策目标、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风险识别监测、拓宽政策领域等方面持续加强实践探索,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 范从来范从来
-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
- 宏观审慎政策、美元周期与跨境资本流动——基于52个经济体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文章基于1999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52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分析不同美元周期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美元上行周期更能降低跨境资本流入流出波动。总体宏观审慎工具、资本和准备金工具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有显著的负效应,其他工具作用效果有限。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汇率制度会影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现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美元上行周期对证券投资流动波动性的作用效果较差。局部投影法动态结果显示,美元上行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作用在中长期仍然有效。文章结论为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降低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提供了参考。
- 金成晓孙萌晨
-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制度
- 输入性金融风险背景下宏观审慎管理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 2025年
- 论文深入解构了输入性金融风险视域下宏观审慎管理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影响的理论机制,认为在外部不利冲击下,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向上调整可改善信贷资金期限结构、减少信贷集中度;在外部有利冲击下,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向下调整也可改善信贷资金期限结构、减少信贷集中度,从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以全口径外债规模和增长率作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调整的代理指标,并运用2014—2022年季度层面中国商业银行微观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管理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全口径外债规模和增长率变动能够显著抑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即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显著抑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第二,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不仅显著改善银行信贷资金期限结构,也显著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第三,在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银行流动性风险较高的银行中,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
- 蔡鑫谢贤君袁智慧
- 外部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宏观审慎管理
- 2025年
- 运用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的溢出指数法测度2002年至2021年9月间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受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程度,并深入挖掘各类溢入指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外部金融不确定性的传染力主要受信息因素制约,信息与企业家信心是影响外部宏观不确定性传染力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家信心与消费者信心是干扰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传染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家信心、信息分别是影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易感程度的关键因素,两种因素也是影响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易感程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探究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和流动类政策表现较好,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资产类政策的短期调控效果较为突出。
- 廖文欣徐晓光
- 关键词:金融市场风险
- 宏观审慎政策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效应——基于贷款价值比视角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2008年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政策受到重视,旨在弥补微观审慎政策的不足,维护金融稳定。探讨中国实施贷款价值比(LTV)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LTV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具有负面影响,即提高LTV会导致产出和通货膨胀下降。进一步分析显示,紧缩性LTV政策对产出的负面影响大于宽松性政策,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在不同阶段表现出非对称性,初期紧缩性政策影响较大,后期宽松性政策影响增强。基于这些发现,建议中国加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优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实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平衡。
- 徐藜洋
-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贷款价值比通货膨胀效应
- 宏观审慎政策与房地产系统性风险——基于房地产对银行风险传染的视角
- 2025年
- 本文基于行业层面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房地产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能够抑制房地产对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传染,且主要通过提高银行的贷款质量和防范房价暴跌发挥抑制效应;LTV(贷款价值比)和DSTI(债务收入比)两项政策工具能够较好地抑制来自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与宽松的宏观审慎政策相比,紧缩的政策更能发挥抑制房地产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宏观审慎政策的风险防范效果受到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和国家金融发展程度的影响。本文还基于中国的市场环境,证实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在防范房地产系统性风险方面具有良好成效。
- 陈珏津周晔王亚梅
-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系统性风险房地产银行贷款
- 外汇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引导机构投资者汇率预期吗?:基于彭博汇率预期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 2025年
- 中国人民银行汇率预期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文章基于外汇市场异质主体理论和宏观审慎政策理论,提出了外汇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机构投资者对基本面、技术及利差预测规则的赋权进而逆周期调节其汇率预期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彭博发布的国际金融机构人民币汇率预期调查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变系数面板模型和局部投影模型考察了审慎工具对各机构汇率预期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多数机构向前9、12个月的预期都施加了符合政策意图的影响,且政策效应持续期较长,是引导机构中长期预期的有效工具;而逆周期因子对机构预期不能持续施加符合政策意图的影响,加大了预期波动,无法起到预期引导作用。
- 谷宇段欣王丽男
- 关键词:汇率预期
- 银行业宏观审慎政策存在融资涓滴效应吗?——基于央行宏观审慎评估增设行业信贷指标的准自然实验
- 2025年
- 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金融制度建设的核心,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增设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指标为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实体经济效应提供了难得契机,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检验银行业宏观审慎政策融资涓滴效应的存在性及其机理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相比其他公司,宏观审慎评估指标增设受益的相关制造业上市公司,其获得的银行信贷显著增加,这使得其增加了对上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这说明银行业宏观审慎政策存在供应链的“融资涓滴效应”。机制检验表明,指标增设受益公司融资约束缓解是产生融资涓滴效应的重要渠道。对经济后果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存在实体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宏观审慎政策指标增设后,政策受益公司新客户数量和企业利润呈现上升趋势。综上,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政策存在明显的融资涓滴效应和实体经济效应。
- 马传慧姚驰方军雄
-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
- 流动性管理改革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下的货币政策传导优化
- 2025年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同时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基于不断优化货币政策传导的目标,在金融强国战略下,我国积极推进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双支柱”政策框架建设,本文重点考察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高频利率互换数据识别货币政策冲击,解决了传统识别方法中可能存在的变量内生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带工具变量和状态依存的局部投影法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在债券市场的传导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发现在样本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国债、信用债收益率都产生了显著且持久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管理改革之后,货币政策信号更加透明,可预期性更强。这大大降低了货币市场波动率,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本文还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有异质性影响。当宏观审慎政策处于紧缩状态时货币政策传导整体更强。基于以上发现,为更好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文从流动性管理改革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视角就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提出了政策建议。
- 范志勇徐鹤鸣章东迎章永辉
- 关键词:宏观审慎
相关作者
- 刘志洋

- 作品数:137被引量:44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 实证分析 宏观审慎
- 马勇

- 作品数:157被引量:2,597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 研究主题: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金融稳定 金融危机 宏观审慎
- 方意

- 作品数:83被引量:2,120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 研究主题: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宏观审慎 银行风险承担 风险传染
- 宋科

- 作品数:114被引量:620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 研究主题:SDR 宏观审慎 银行 宏观审慎政策 人民币国际化
- 何德旭

- 作品数:461被引量:5,160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研究主题:金融监管 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