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67篇“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相关文章
- 改良单片法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术后死亡与再手术结果:单中心经验
- 2024年
- 目的确定影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行改良单片法术后死亡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改良单片法手术中、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接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的患儿,共266例。排除法洛四联征、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等圆锥动脉干异常者。分析其人口统计学特征、手术数据、术后随访以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所有患儿首次矫治术均采用改良单片法,26例患儿因严重的左侧房室瓣反流、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再次手术。所有患儿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和免于再手术率分别为(98.1±0.8)%、(97.3±1.0)%、(96.2±1.2)%,(96.6±1.1)%、(93.9±1.5)%、(92.2±1.7)%。术后早期再手术11例(42.3%),晚期再手术者15例(57.7%),其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5.2)%,(82.1±8.3)%,(76.6±9.4)%。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个月和术后24h左侧房室瓣反流>2级是导致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3个月和有再手术经历是导致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目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有着很好的外科疗效,但仍有部分患儿需要再次手术,年龄<3个月、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2级仍然是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
- 范明莫绪明郁迪戚继荣孙剑彭卫武开宏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儿童再手术
- 改良三尖瓣隔瓣成形术在儿童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及随访分析
- 2024年
- 目的总结并评价改良三尖瓣隔瓣成形技术处理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三尖瓣隔瓣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共计96例,术中三尖瓣处理均采用改良三尖瓣隔瓣成形术,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患儿术前及术后三尖瓣的反流程度以及右心室大小,评估改良三尖瓣隔瓣成形术的早中期疗效。结果96例患儿随访(32.04±17.62)个月,早期死亡3例,晚期死亡2例,8例患儿需二次手术。患儿术后1年、2年、5年免于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率分别为:(97.8±1.5)%,(89.7±3.8)%,(78.5±11.0)%。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其末次随访时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心室大小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亦有明显好转。结论改良三尖瓣隔瓣成形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三尖瓣病变,早中期疗效满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范明莫绪明郁迪戚继荣孙剑彭卫武开宏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儿童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方法收集147例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CAVSD患儿,男85例,女62例;中位手术年龄5个月(1个月~10岁),中位体质量5.5 kg(2.4~20.9 kg)。所有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CAVSD;术中行房室瓣成形,同期修补合并畸形。按计划门诊随访,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应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47例CAVSD患儿均实施一期手术矫治。术后早期死亡7例(4.76%),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3例,术后恶性心律失常1例;余140例痊愈出院。3例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安装永久起搏器。随访1~10年。晚期死亡2例,1例因感染未及时就诊,1例原因不详。再次手术5例,因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MI/TI)4例,迟发的AVB 1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重度MI 9例,重度TI 4例。手术年龄<3个月与≥3个月的患儿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出院前重度MI及总死亡比例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与不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手术年龄、术后C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存在1~3 mm的VSD残余分流,随访中26例已闭合,3例残余分流较前缩小。结论改良单片法矫治CAVSD效果良好,手术死亡比例低,再手术率低。但年龄<3个月的患婴死亡比例明显增高,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延长,术后早期出现重度MI比例高。CAVSD术后易出现重度MI、TI,需长期随访,应及时给予处理。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除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延长外,其他与核型正常患儿相似。
- 李凤香邹明晖崔彦芹马力张旭夏树亮胡春梅陈欣欣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 目的:在循证医学研究范式下,基于临床特征数据和专家经验,探究不同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AtrioventricularSeptalDefect,cAVSD)的手术质量评价指标。 方法:回顾性纳入单中心2...
- 姚泽阳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
- 32例改良单片法矫治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 2021年
- 目的回顾总结改良单片法矫治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9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童心脏科采用改良单片法矫治CAVSD 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9例;手术中位年龄5个月(2个月~2岁6月),体质量3.3~12.4(6.2±2.8)kg。Rastelli分型:A型29例,B型1例,C型2例。合并唐氏综合征18例,合并其它心脏畸形:动脉导管未闭8例,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3例。全部入选患儿排除合并法洛四联症、右室双出口、单心室、大动脉转位等复杂畸形。术前共同房室瓣返流轻度21例,中度9例,重度2例。术中采用改良单片法一期矫治,同期处理合并畸形。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3.1%,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二尖瓣中度返流3例,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2例,无房室传导阻滞。31例患儿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3例二尖瓣中度返流继续随访,2例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自愈,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左室流出道梗阻。结论改良单片法简化了CAVSD的手术操作,采用改良单片法矫治婴幼儿CAVSD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王刚周更须王辉蒙强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心肺转流
- 婴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摘要)
- 目的总结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96例的临床经验,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本组男42例,女54例。年龄53天~12个月。体重3.2~8.0kg。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66例,其...
- 胡型锑赵琦峰吴国伟杜杰夏杰潘利伟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房室瓣心包补片二尖瓣反流外科治疗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外科矫治的单中心临床经验
- 2019年
- 目的分析单个临床中心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2008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1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患者的外科矫治经验,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0个月(1个月~20岁),体重10(2.5~68)kg。分析其临床结局,并随访生存病例,以初步了解其预后。结果住ICU时间4(1~23)d,住院时间12(6~21)d。死亡3例。21例患者中,双心室矫治6例,单心室矫治15例。平均随访时间3年,5年生存率80%。结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外科解剖矫治困难,多数病例仅可施行单心室矫治手术,部分病例可施行双心室矫治手术,远期预后良好。
- 张勇温树生田苗刘晓冰许刚岑坚正崔虎军庄建陈寄梅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外科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或右心室双出口的双心室矫治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或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2013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或右心室双出口患儿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个月~13岁,中位年龄6个月;体质量3.7~23.6 kg,中位值6.3 kg.术中均行一期根治术,改良单片法矫治房室间隔缺损3例,改良双片法6例,双片法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患儿ICU停留2~5天,术后住院7~10天.随访16~65个月,无死亡和再次手术,所有患儿一般情况好,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未提示左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左侧房室瓣功能正常2例,轻度反流6例,中度反流1例,重度反流1例.结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或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结果满意,远期需进一步随访.
- 陈伟丹马力杨盛春邹明晖夏园生李文雷陆叶张明杰陈欣欣
- 关键词: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进展被引量:3
- 2018年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又被称为完全性房室通道或者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由心内膜垫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脏畸形,典型病理特征包括原发孔型房缺、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和房室瓣畸形,发病率约为2/10000,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3%.
- 李向阳李向阳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房室通道心脏畸形发育异常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根治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围术期的治疗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70例CAVSD术后的早期临...
- 李向阳
- 关键词:术后早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