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46 篇“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的相关文章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 2023年 患者男性 ,53岁。因右眼前黑影飘动1个月、视力下降伴视物遮挡20 d,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15,左眼为1.0;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上方可见视网膜脱离 ,脱离 的视网膜 上方可见2个马蹄形裂孔 (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史金鑫关键词:视网膜脱离 眼部检查 马蹄形裂孔 视力下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男性 ,73岁。右眼视力下降3个月,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为0.05,眼前节无异常,有眼眼底颞上方周边视网膜 可见巨大圆形裂孔 ,全视网膜 呈浅漏斗脱离 (精粹陶片1)。临床诊断:有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王桂芳关键词:右眼视力 周边视网膜 视力下降 眼部检查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的研究进展2025年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RD)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机理包括视网膜 裂孔 的产生以及视网膜 下液的积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巩膜外加压术(SB)、玻璃体切割术(PPV)、充气性 视网膜 固定术(PR)以及折叠式顶压球囊手术(FCB)等。本文对各种治疗措施的适用证、手术原理、发展历程以及治疗效果加以分析。本项研究对RR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意在给临床提供更具系统性 的诊疗参照。 王鑫 蒋贻平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外加压术 玻璃体切割术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手术失败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2025年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初次手术后再复发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增生性 玻璃体视网膜 病变,视网膜 裂孔 的封闭不佳或新裂孔 产生,合理手术方式选择,视网膜 激光光凝的合理应用及术后患者体位等。本文针对以上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展开综述。 侍丹 田爱强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手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的疗效分析2025年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30例(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随机分为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的观察组(15例)与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对照组(15例),观察患者视网膜 复位率、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视网膜 复位率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眼压、最佳校正视力水平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能获得较高的视网膜 复位率,且促进患者视力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杨渊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 复明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复位硅油填充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复明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复位硅油填充术后患者视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5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复位硅油填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5眼)。对照组予常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明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8 d。观察2组术后7d、30 d、60 d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以及黄斑区视网膜 微结构、视网膜脱离 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7 d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0%(23/25),对照组为84.00%(21/25);术后30 d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0%(24/25),对照组为76.00%(19/25);术后60 d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0%(24/25),对照组为76.00%(19/25);组间比较,术后30 d、60 d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30 d的BCVA均较术前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眼压及黄斑区视网膜 微结构术前术后组内比较和术后7 d、30 d、60 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 复发情况。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明片有助于视网膜脱离 复位术后患者视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罗艳华 李静仪 谷鹏涛 李家礼 萧雪 冯松福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填充 复明片 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25G和27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的疗效、安全性 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 分析2021-01/2023-12于我院首次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脱离 范围累及黄斑区)并且接受25G或27G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 复位的患者60例60眼,根据术中使用玻璃体切割系统不同分为25G组30例30眼术中使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操作;27G组30例30眼术中使用27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操作。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操作时间、视网膜 复位情况、并发症。结果:27G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略长于25G组(40.20±7.52 vs 36.97±7.47 min),25G组术中出现切口渗漏7眼(23%)高于27G组1眼(3%),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6 mo,27G组和25G组患者BVCA(LogMAR)(0.37±0.19 vs 0.40±0.17)均较术前(0.98±0.32 vs 0.84±0.33)改善(均P<0.05),两组间术后BCVA无差异(P>0.05)。术后1 d时25G组平均眼压(12.29±2.86 mmHg)低于27G组(15.87±3.70 mmHg,P<0.001),术后1 wk,1 mo时两组间平均眼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视网膜 复位情况,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25G和27G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方法。但27G玻璃体切割系统具有切口小、自闭性 好、眼压稳定等优势。 梁博伟 苏畅 苏畅 李伟 付笑笑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的效果比较 2025年 目的:探讨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RD)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SB)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例接受PPV联合SB术的RRD患者(234眼)的临床资料。234眼中裂孔 仅位于上方的163眼(上方裂孔 组),裂孔 位于下方的71眼(下方裂孔 组)。比较上方裂孔 组和下方裂孔 组患眼视网膜 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下方裂孔 组视网膜 复位率分别为96.32%、9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BCVA随时间延长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各时间点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SB术治疗下方和上方RRD视网膜 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杨鸽 刘晨路 杨益 王兵立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时间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眼轴、前房深度等眼部参数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硅油填充时间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眼部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38例(38只眼)进行回顾性 研究,根据硅油填充时间长短分为长期填充组(20只眼)和短期填充组(18只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激光封闭裂孔 +硅油填充术。两组患者的硅油填充时间分别为4.85±1.29个月和2.93±0.46个月。硅油取出术后进行1个月的随访。观察指标包括眼轴、前房深度、晶体厚度以及玻璃体长度,采用IOL-master测量记录。结果长期填充组的患者取油前以及取油术后1个月的眼轴和玻璃体长度明显增加。短期填充组仅有取油术后一月的眼轴明显增加。长期填充组在取油术前和取油后1月的眼轴和玻璃体长度均大于短期填充组。结论较长的硅油填充时间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术后的眼轴以及玻璃体长度影响较大。 秦剑莺 陈彬 韦立群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玻璃体切割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对侧无症状眼发生视网膜 裂孔 的危险因素分析2025年 探究原发性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对侧无症状眼发生视网膜 裂孔 (retinal hole,R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 研究。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24例单眼原发性 RRD患者对侧无症状眼共124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侧无症状眼“是否发生”RH,分为病变组(n=32)和正常组(n=92)。比较两组在年龄、病程、眼轴、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差异。比较病变发生在不同眼别、不同性 别占比的差异。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对以上因素进一步进行分析,以便明确对侧无症状眼发生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变组的年龄和UCVA均小于正常组(均P<0.05),而在病程长短、眼轴、BCVA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病变发生在左眼占比要高于右眼(P<0.05),而病变发生在男性 和女性 的占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别为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病变发生在左眼相对于右眼的OR值为2.555。结论 原发性 RRD患者对侧无症状眼发生RH与否与年龄、病程、视力等因素无关,与眼轴的关系尚不明确。眼别为RH发生的危险因素,实际上,右眼RRD患者对侧眼发生RH的风险为左眼RRD患者的2.555倍。 黄文龙 雷蔚 刘锦魁 韦玉玲 罗仁领关键词:对侧眼 视网膜裂孔
相关作者
张皙 作品数:308 被引量:1,424 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后脱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许迅 作品数:657 被引量:2,922 H指数:25 供职机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 房水 近视 视网膜 姜德咏 作品数:252 被引量:1,229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视网膜 黄斑变性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牛视网膜 视网膜下液 王雨生 作品数:719 被引量:2,129 H指数:21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脉络膜 付燕 作品数:33 被引量:76 H指数:6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玻璃体切割术后 巩膜外加压 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