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3篇“ 大亚湾海域“的相关文章
- 惠州大亚湾海域风暴潮期间溢油情景模拟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通过MIKE21数值模式,建立了惠州大亚湾附近海域高分辨率的风暴潮和溢油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风速、潮位和流速的验证;通过引入M4、MS4、M6和2MS6浅水分潮,提高了模型的水动力验证精度。运用模型模拟分析了1604号台风“妮妲”和1713号台风“天鸽”两场典型风暴潮期间,大亚湾海域发生溢油情景事故对敏感目标的影响,最后给出溢油风险防控建议。
- 英晓明严金辉赵明利
- 关键词:风暴潮溢油数值模拟
-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模型的大亚湾海域污染特征解析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深刻剖析近岸海域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精确识别各污染物来源,对改善海洋水环境质量和提升水环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亚湾海域为研究对象,结合超标倍数赋权法和空间集成分析技术,对海域表、底层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识别区域污染源,解析各污染源对污染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大亚湾表层水体以轻微污染为主,东南部存在轻度污染,西北部澳头海域存在中度污染,底层水体以轻度污染为主,西北部澳头海域存在重度污染;大亚湾表层水体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15%)、入海河流(15.5%)以及悬浮颗粒物(44.3%),底层水体主要污染源为悬浮颗粒物(40.6%)以及石化废水(37%)。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空间集成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的海域污染特征解析框架能够准确地对海湾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和污染源解析,可为大亚湾水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 张婉萍樊敏陶伟谌书彭晓鹃董燕红
- 关键词:大亚湾海域
- 2020-2021年度大亚湾海域贝类和水体中赤潮生物毒素分布特征研究
- 贝类毒素是由海洋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鱼、虾及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近年来,世界各地时常报道因食用有毒贝类而产生的中毒事件。为了加强贝类赤潮生物毒素的管理,减轻贝类生物毒素的危害...
- 唐涛
- 关键词:LC-MS/MS
- 典型半封闭海湾生态敏感性评估方法研究——以惠州市大亚湾海域为例被引量:4
- 2022年
- 生态敏感性研究是认知生态系统面对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生态敏感性内涵为基础,针对中国典型半封闭海湾,从海洋环境污染敏感性、生境退化敏感性及资源衰退敏感性3个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模型,探讨典型半封闭海湾的生态敏感性评估方法,并以惠州市大亚湾海域为例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估,结果表明:大亚湾综合生态高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及非敏感区面积占本研究海域的比例分别为41%、23%、31%、5%。大亚湾生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大亚湾中部列岛与东部惠东县岸线围成的海域,这些海域水环境质量良好,浮游生物多样性高,生物资源补充潜力良好,是维护大亚湾海域生态平衡的重点保护区域。生态轻度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惠州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沿岸及范和港海域,这些海域由于陆源污染物入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生态敏感性进一步下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亚湾海域水体持续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出现显著磷限制。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优势种年际间变化较大,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降低,生物资源补充潜力减弱,亟需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何彦龙袁一鸣袁一鸣张昊飞梁浩亮
-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
- 广东大亚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化学形态研究
- 本文以广东大亚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镉、钴、镍、铜、锌、铬、铅七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主体,使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关系分析方法对七种重金属和沉积物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并对七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布、形态研究,并初步探究七种金属元素的分布...
- 黄奕文
- 关键词:重金属表层沉积物污染评价
- 2020年大亚湾海域尖笔帽螺活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1年
- 大亚湾海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2020年6~7月,国内首次发生大亚湾海域“尖笔帽螺”生物灾害事件。本文利用尖笔帽螺持续跟踪监测数据,分析了尖笔帽螺生物性状、时空变异特征,探讨了生境与生物量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1) 尖笔帽螺的生物性状显示其为南海海域常见物种;2)尖笔帽螺的生物量和密度在7月8日~7月10日达到最大值,主要分布在大亚湾中西部海域;3) 尖笔帽螺的活动受到海水溶解氧的显著影响;4) 尖笔帽螺异常增殖需进一步研究其生态位特征。
- 钟锦明陈冰玲刘锦荣杨玉峰梁婷婷
- 关键词:生物灾害生境特征环境因子
- 春季大亚湾海域海洋环境中石油类含量、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
- 2021年
- 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春季大亚湾海域的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中石油类含量的调查检测,分析评估其分布特征及质量状况,并对大亚湾历年来海水及沉积物石油类含量以及国内各海域生物体石油类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海水石油类含量为0.006~0.038 mg/L,均值为0.015 mg/L;沉积物石油类含量为44.1~483mg/kg,均值为105 mg/kg;生物体石油类含量为 ,均值为8.5 mg/kg。海水、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呈现出从大亚湾北部沿岸向外海下降的趋势;评价结果是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体石油类含量基本符合1类标准;通过历年比对(1996年至本研究数据采集时间),大亚湾的海水、沉积物石油类质量情况相对良好,而通过对比我国其他海域,大亚湾的生物体石油类含量处于中低水平。
- 刘诗韵陈冰玲王军星钟志强梁婷婷
- 关键词:石油类
- 大亚湾海域夏、冬季的潮汐特征及余水位与风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被引量:3
- 2021年
- 大亚湾及其邻近海域冬、夏季各14个临时水位观测点1个月的实测潮位资料显示:各站的水位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且湾顶比湾口更为明显。本文采用了调和分析方法,给出M_(2)、S_(2)、K_(1)、O_(1)四个主要分潮及M_(4)、M_(6)、2MS_(6)三个浅水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同潮图,分析大亚湾的主要潮汐特征,探讨了浅水分潮对双峰结构的贡献,并采用交叉谱分析对余水位与风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大亚湾海域各主要分潮振幅均由湾口向湾顶递增;高潮发生时间由湾口向湾顶推迟;涨潮历时均大于落潮历时;平均潮差在湾顶达到最大;(2)大亚湾内属于不正规半日潮,而考洲洋及其湾外海域则属于不正规全日潮;(3)大亚湾内浅水效应明显,从湾口至湾顶,六分之一日分潮的振幅呈5—7倍的增长,主导了大亚湾潮波系统的形变;(4)分潮重构结果显示,四分之一日和六分之一日浅水分潮(尤其是2MS_(6)分潮)的异常增长,是导致大亚湾潮汐双峰现象的主要原因;(5)冬季大亚湾内各点的余水位与风速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3以上;(6)周期为0.45—0.53 d的沿岸风对各站余水位的影响最大。
- 朱佳胡建宇陈照章孙振宇杨龙奇彭帅星吉皎月
- 关键词:潮汐特征
- 大亚湾海域4种常见危化品对发光细菌的生物毒性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采用发光细菌法对大亚湾海域海水进行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掌握大亚湾海域海水水质情况,并对大亚湾海域海水进行4种危化品生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7月和11月大亚湾海域各站位海水对发光细菌的抑制率均小于30%,为低度毒性风险。4种危化品生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甲醛对发光细菌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8.609 mg/L,甲醇对发光细菌的IC_(50)为0.048 mg/L,甲苯对发光细菌的IC_(50)为0.002 mg/L,苯酚对发光细菌的IC_(50)为43.484 mg/L,4种危化品对发光细菌的IC_(50)为甲苯<甲醇<甲醛<苯酚。
- 袁一鸣王腾何彦龙何彦龙黄元洲杨涛张昊飞
- 关键词:发光细菌生物毒性危化品
- 大亚湾海域2009—2018年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被引量:12
- 2020年
-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海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近10年来大亚湾海域不同水质功能区海水中Cu、Pb、Zn的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大亚湾海域一类功能区海水中存在Cu、Pb、Zn的质量浓度超标现象,二类功能区海水中存在Pb的质量浓度超标现象,沿岸排放的工业废水可能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2)大亚湾海域3个功能区按海水中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一类功能区、二类功能区、三类功能区,一类功能区海水受到重金属污染物的影响,二类、三类功能区尚未受到影响;(3)大亚湾海域海水中Cu、Pb、Zn的质量浓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没有伴随着石化区污水排放量的增长而显著上升.
- 杨文超黄道建陈继鑫陈晓燕王宇珊孙丽梅
-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评价
相关作者
- 李纯厚

- 作品数:401被引量:2,812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 人工鱼礁
- 王朝晖

- 作品数:166被引量:1,809H指数:28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赤潮 表层沉积物 浮游植物 锥状斯氏藻 甲藻孢囊
- 杜飞雁

- 作品数:143被引量:979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大型底栖动物 南沙群岛 浮游动物 优势种 鱼类
- 丘耀文

- 作品数:29被引量:734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沉积物 重金属 大亚湾海域 珠江口 生物累积
- 齐雨藻

- 作品数:192被引量:2,260H指数:35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赤潮 浮游植物 球形棕囊藻 环境因子 甲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