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7篇“ 外踝上皮瓣“的相关文章
-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在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92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46例),偶数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8.69±3.25)岁,机械损伤24例,车祸伤17例,压砸伤5例,予以传统清创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8.51±3.12)岁,机械损伤25例,车祸伤15例,压砸伤6例,予以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皮瓣成活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感觉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4.96±4.25)min、抗生素使用时间(5.69±1.14)d、住院时间(18.98±2.87)d、换药次数(4.28±1.01)次、皮瓣切取面积(47.26±4.85)cm^(2),对照组分别为(61.02±5.69)min、(11.25±2.05)d、(28.65±3.16)d、(9.26±1.95)次、(55.36±5.12)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53、16.464、16.251、12.355、8.309,均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皮瓣成活总体优良率为95.65%(44/46),对照组为71.74%(3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8,P=0.002)。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19.79±3.02)分比(16.02±2.84)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2.32±0.59)分比(4.21±0.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68、12.389,均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χ^(2)=9.902,P=0.007)。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2%(3/46)比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36)。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治疗前足软组织缺损效果显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皮瓣存活率,减轻
- 连海鹏王科古雨浓李建武白国玺李战宁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前足软组织缺损踝关节功能
- 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与小腿近端螺旋桨皮瓣接力修复前足电烧伤创面的效果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与小腿近端螺旋桨皮瓣接力修复前足电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2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前足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3~65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7.0 cm,以携带胫骨、腓骨远端部分骨膜且旋转点下移至踝关节前方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7.5 cm,同期以腓动脉或腓浅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接力修复外踝上皮瓣供区创面,接力皮瓣面积为3.0 cm×1.5 cm~15.0 cm×4.0 cm。术后,观察外踝上皮瓣及接力皮瓣成活情况、接力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移植后的外踝上皮瓣及其供区外形。结果术后,1例患者外踝上皮瓣远端皮肤浅层继发水疱,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外踝上皮瓣及接力皮瓣均完全成活;接力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12~18个月,外踝上皮瓣外形佳且不臃肿,该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以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电烧伤创面,具有血运可靠、旋转点低、修复效果较佳等优点。利用接力皮瓣修复外踝上皮瓣供区,减轻了对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
- 孟艳斌张海瑞魏建伟张毓姣李虎山霍文亮白培懿
- 关键词:创面修复
- 优化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总结应用优化的外踝上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显微骨科收治16例足踝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63岁,平均48岁。应用优化的外踝上皮瓣进行修复。术前测量创面宽度,在小腿中下部或中部前外侧利用"提捏法"评估供区,确认可直接闭合。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探测外踝上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近侧穿支,两穿支标记点连线为皮瓣中轴线,旋转点在外踝平面或下胫腓联合上缘水平,旋转点至创面近侧缘距离作为血管组织蒂长度,术中注意保护皮瓣蒂内的穿支血管及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血管,小血管夹夹闭外踝上腓动脉终末穿支近侧的穿支血管后,放松止血带,评估皮瓣血运,必要时可打开骨间膜携带腓动脉。经明道转移皮瓣,并将蒂部覆盖的皮瓣优化设计成钝弧形或半圆形。对踝周及足底皮肤缺损的4例患者,将皮瓣近心端腓浅神经与腓肠神经端侧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本组16例,皮瓣切取面积3.0 cm×1.5 cm~14.0 cm×6.0 cm。仅1例术后24 h出现皮瓣淤血肿胀,远端血运差,给予拆除蒂部部分缝线,1周后皮瓣尖端仍出现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经特殊处理顺利成活。共12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2年,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吻合神经的4例患者中3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13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2级1例,S3级2例。结论通过对皮瓣供区优化选择、皮瓣血管蒂长度及明道转移的优化设计,以及术中对皮瓣血运的评估与优化处理,不但提高了皮瓣成活率,而且获得了良好的外形与功能,虽部分患者因切取腓浅神经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足背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但仍不失为修复足踝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
- 李俊明李艳华黄贺军马广辉王伟张晓光
- 关键词:外科皮瓣修复外科手术
- 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报道以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20年6月,对13例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最远达第1跖骨近1/3,近端达内踝前缘)的创面进行修复,切取面积:3.0 cm×5.0 cm~6.0 cm×10.0 cm。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经6周~12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无臃肿,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是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该皮瓣操作相对简单,供区损伤较小,皮瓣质地和前足皮肤相近,皮瓣较美观、无臃肿、无需二期整形,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舒景坤李红赵连伟
- 关键词:外踝上皮瓣
- 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在跟骨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 2020年
- 目的:分析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在跟骨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行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后发生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修复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研究组则采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情况;采用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估跟骨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肿胀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跟骨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跟骨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地面步行、后足活动、踝-后足稳定性、异常步态、足部对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在跟骨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跟骨骨折患者跟骨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安全性佳。
- 黄秦邶
- 外踝上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8年1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收治的17例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外踝上皮瓣转移修复,封闭创面。结果:14例外踝上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2例皮瓣远端愈合稍差,经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术后1 d出现皮瓣下淤血,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愈合良好。17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皮瓣颜色好,质地柔软无瘢痕。结论: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深度创面,血管位置恒定,操作简单,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 屠晓军屠海霞贺立新李冬海赵鹏亮
- 关键词:外踝上皮瓣足部踝部软组织损伤
- 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18例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携带腓浅神经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及适用范围。方法对1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失的患者采用携带腓浅神经的外踝上皮瓣逆行修复创面。结果18例足踝部创面患者术后皮瓣一期顺利成活17例;1例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外形美观、功能满意。结论外踝上皮瓣是修复足踝部创面首选的带蒂皮瓣,手术简单、术后成活率高,值得推广。
- 李师江南顺明孙红军
- 关键词:足踝部皮肤缺损
- 腓动脉终末穿支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创面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严重创伤导致的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共16例,所有创面一期先行扩创、VSD处理控制感染,合并有跟骨慢性骨感染者,行病灶扩大切除后形成的骨缺损暂时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8.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8.5 cm×5.5 cm。皮瓣供区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采用植皮修复。跟骨慢性骨感染患者术后6~8周诱导膜形成后行骨水泥取出、自体骨移植术。术后均获随访,其中7例为门诊随访,9例为电话随访。结果16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3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色泽与足跟皮肤相似,局部无色素沉着。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受限。4例跟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二期植骨后骨折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8.5个月。结论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简单,皮瓣血供可靠,是一种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熊颖杰幸超峰胡智玉宋科朱光显仓飞成周明武
- 关键词:外踝上皮瓣腓动脉穿支显微外科技术
- 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0例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总结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清创术,择期行Ⅱ期外踝上皮瓣修复术治疗。结果 8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5.5±16.2)min,术中平均出血(105.1±52.6)ml。75例患者皮瓣成活,其中58例患者皮瓣及伤口Ⅰ期愈合,14例患者皮瓣出现颜色发紫、皮下积血等情况,3例患者皮瓣远端局部颜色变黑坏死。3例完全坏死,2例尖端部分坏死。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72个月,成活皮瓣的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似,肤色接近,外观良好。21例位于踝关节处的皮瓣外形略显臃肿,但基本不影响平时工作与生活,供区恢复良好,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 黄志敏
- 关键词:外踝上皮瓣皮瓣修复术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并发症
- 以跗骨窦为旋转点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缺损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报道以跗骨窦为旋转点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1月,采用以跗骨窦为旋转点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1例。结果术后9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经6周~12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无臃肿,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以跗骨窦为旋转点的外踝上皮瓣是修复前足缺损的理想皮瓣,该皮瓣操作相对简单,供区损伤小,可切取面积较大,皮瓣质地和前足皮肤相近,皮瓣美观、无臃肿,无需Ⅱ期整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舒景坤孟凡义李红宋恒芹王亚芳姚拥军吴兴玉
- 关键词:跗骨窦皮瓣
相关作者
- 方跃

- 作品数:465被引量:1,443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 骨折 髋臼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 导航
- 杨天府

- 作品数:427被引量:1,528H指数:1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汶川地震 地震 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 髋臼骨折
- 刘雷

- 作品数:420被引量:1,210H指数:1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 PFNA治疗 地震
- 项舟

- 作品数:650被引量:1,176H指数:1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韧带 导航
- 王光林

- 作品数:440被引量:1,718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地震 内固定 挤压综合征 胫骨平台骨折 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