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0篇“ 夏季强降水“的相关文章
诱发哈萨克斯坦夏季强降水的环流结构特征
2024年
采用FNL1°×1°和CPC0.5°×0.5°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夏季哈萨克斯坦不同区域的3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揭示了诱发强降水的环流结构。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各区域出现强降水时,西部和东部的强降水中心位于高空急流带入口区右侧,北部位于出口区左侧,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强降水的影响系统主要为500 hPa低涡,强降水中心位于低涡槽线前部西南气流带上,中层温度平流对强降水发生有促进作用,西部和北部强降水中心位于低层冷平流大值区,东部则位于东北冷平流南侧的气旋性辐合区;除哈萨克斯坦东部强降水受地形影响地面系统尺度较小外,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时地面有明显的冷锋,并存在气旋性的辐合切变,冷暖汇合形成的辐合线是强降水的主要中尺度触发系统;哈萨克斯坦强降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地中海、黑海、波斯湾和北冰洋,经长途输送在强降水区形成的水汽辐合,辐合值>40×10^(-6) g·cm^(-1)·s^(-1)。
李如琦李桉孛王江周雅蔓魏娟娟
关键词:强降水环流特征水汽输送
哀牢山复杂地形对一次夏季强降水影响的模拟被引量:1
2023年
采用WRF模式模拟了云南省哀牢山区域2020年6月13~14日一次降水过程。通过不同高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讨论了哀牢山地形对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高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地形高度对低涡切变线的位置有影响。2)地形升高后,中低层的假相当位温线更密集且梯度较大,水汽与不稳定能量迅速堆积,伴随的上升运动可能会提前触发对流天气;地形高度降低后,则假相当位温线平直且疏散;哀牢山局地抬升作用与不稳定能量较小,且不足以触发中小尺度对流天气。3)在WSM6微物理方案下,地形高度的变化亦对云微物理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地形升高后迫抬升作用加,使中高层的冰晶与雪混合物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而扩展范围逐步增大;从而产生次级环流的下沉气流,中低层云水和雨滴碰并增,造成云水混合比减小而雨水混合比增加。
周晓宇周泓段玮孙绩华孙绩华
关键词:强降水WRF
丝绸之路遥相关型对华东地区夏季强降水的影响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和不断增暖,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极端天气过程,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强降水的发生不仅会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还将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而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极...
李朝潞
关键词:强降水环流特征
淮河流域夏季强降水的前期海表温度异常信号
2021年
利用NOAA海表面温度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14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EOF分解的方法,对分析期内淮河流域夏季强降水的前期海表温度信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1-2015年淮河流域夏季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在1978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其中,1978年之前为明显的减弱趋势,1979年之后呈增趋势。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以准2~2.5a以及准9a周期振荡(QBO)为主,其中以准2~2.5a周期变化最为显著;1978年之前鄂霍茨克海、阿拉伯海海域平均海平面温度异常(简称SSTA,下同)是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键影响区域,1979年之后南印度洋是关键区域。1978年之前全球前期海温以偏高为主,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偏高明显,南半球和低纬度地区偏低,1979年之后全球前期海温以偏高为主。1978年之前淮河流域强降水年,前期春季和前期夏季北太平洋SSTA为显著的正异常,南半球高纬度大西洋SSTA为显著的负异常;1979年之后,热带印度洋,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SSTA前期冬季的正异常是淮河流域夏季强降水的信号。
肖艳林池再香龙园吴华洪张润琼孙翔
关键词:海表温度异常夏季强降水淮河流域
1961—2019年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强降水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被引量:6
2021年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9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夏季强降水与大尺度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青藏高原中东部强降水呈增加趋势。在强降水高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水汽辐合加,中纬度西风和热带地区东风带向极移动加,高层辐散流场、水汽输送以及上升运动条件,共同作用导致了强降水的产生。在强降水低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大部水汽异常辐散,区域内的季风水汽输送减弱,西风带和东风带均向赤道移动减弱,高层为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风暴轴、波作用通量和E-P通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偏(偏弱)时,瞬变扰动作用加(减弱),使得北大西洋地区高纬度西风加速(减弱),急流出口区的不稳定能量激发了欧洲西北部的异常反气旋(异常气旋),并通过Rossby波列调控季风输送,导致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强降水的变化。
曹瑜游庆龙蔡子怡
关键词:青藏高原强降水风暴轴ROSSBY波
近60年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1961~2019年三江平原国家气象站和农垦气象站夏季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资料,分析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年际变化显著,气候平均分布空间差异明显。近60年夏季强降水日数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中最多年10.7 d(1994年)比最少年2.1 d(1977年)多8.6 d。1961~2019年,夏季强降水日数较气候平均值偏少年份多、偏多年份少。鄂霍茨克海高压偏有利于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偏多,偏弱有利于强降水日数偏少。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异常年,中高纬度高空急流存在差异;8月高空急流偏有利于强降水日数偏多。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异常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度、位置在6~8月存在差异。
邹立尧国世友赵秀兰
关键词:三江平原气候变化特征
中国夏季强降水和高温过程中期预报方法
我国夏季典型雨季持续性降水过程和高温灾害事件,是由非常复杂的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本书围绕我国夏季典型雨季,包括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暴雨季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以及重大高温灾害事件的中期预报技术薄弱环节,系统分...
金荣花
基于ECMWF模式的四川夏季强降水订正试验被引量:12
2020年
利用2016—2018年6—8月四川地面观测降水资料(含加密自动站)及同时段ECMWF模式各要素预报场资料,根据基于“配料法”计算所得出的3 h间隔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统计各格点各个转换概率阈值的次数,探索了一种针对模式24 h累计降水预报的强降水订正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2018年6—8月降水集中时段24—72 h时效ECMWF模式降水预报进行逐日试验检验。试验结果表明:(1)从大雨、暴雨降水量级综合检验指标来看,各时效订正后命中率、漏报率、T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各指标数值提高的幅度愈大。空报率虽然0—24 h、24—48 h时效预报有所增加,但空报率增加幅度远小于漏报率减小幅度;(2)从个例检验结果来看,订正后的模式预报相比订正前的预报而言,降水量级明显增加,50 mm以上降水落区预报效果有较大程度提升,尤其是0—24 h时效预报,订正后降水落区分布与实况基本一致。
曹萍萍康岚康岚范江琳王佳津
关键词:ECMWF模式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前期的三维环流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利用1959~2013年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JRA-5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对应的前期三维环流结构。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73个强降水样本的大气环流场合成分析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存在暖异常,暖中心位于300 hPa。在静力平衡和准地转平衡的作用下,高层暖异常上层存在反气旋式环流,下层存在气旋式环流。一方面,暖异常通过高层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其北侧的200 hPa西风增,并促使高层急流东伸、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侧附近,增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辐散;另一方面,暖异常通过低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了吹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南风,使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增。暖异常所引起的高低空环流异常的有利配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形成有重要作用。300 hPa暖异常在降水前48小时已经存在于青藏高原东部的400~300 hPa高空,700 hPa气旋式环流提前24小时出现在四川盆地中低层。高低层的环流要素相互配合并随时间东移,暖异常率先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配合低层气旋式环流和水汽辐合区,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
方欢原韦华徐幼平
关键词:强降水长江中下游
若尔盖夏季强降水雨滴谱特征的研究
2020年
为了提高若尔盖夏季强降水(大雨及以上)估测精度,需要对当地夏季强降水宏观、微观物理特征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了2017-2020年若尔盖县夏季强降水的总体分布特征以及一次大雨和一次暴雨宏、微观降水特征得出结论:(1)总体过程中,小粒径时GAMMA分布拟合结果更好,大粒径时M?P分布、GAMMA分布都与实际值有一定的误差,但GAMMA分布结果误差更小拟合结果更优,大雨和暴雨的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99.56%、99.55%。(2)总体过程中大雨和暴雨的平均直径随雨增大几乎不变,故不能以此分析降水物理过程的差异。质量加权平均直径随雨增大而增大,且暴雨过程质量加权平均直径在大雨时更大,反映出粒子分布范围更广,粒子尺度更大。(3)单次大雨及暴雨的雷达反射率度与质量加权平均直径瞬时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降水度是粒子数密度、降水粒子直径综合作用的结果。强降水过程中随着降水度的增大,粒子尺度都会增大,其中暴雨过程的粒子尺度更大,由于大粒径粒子可以提供很高的降水度贡献率,所以在相同粒子数密度情况下暴雨过程降水度更大。
王秋淞王坤王福增
关键词:雨滴谱分布大雨暴雨

相关作者

李江萍
作品数:26被引量:278H指数:9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汽 强降水 环流分型 夏季强降水 暴雨
陈隆勋
作品数:80被引量:2,898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气候特征 水汽输送 夏季 低频振荡
杜亮亮
作品数:31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邯郸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水汽 强降水 环流分型 气候特征 资源分析
曹萍萍
作品数:26被引量:167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订正 暴雨 四川盆地 ECMWF模式 夏季
何金海
作品数:567被引量:7,382H指数:4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夏季 大气环流 降水 青藏高原 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