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7篇“ 地貌演化“的相关文章
- 金塔南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向生长的启示
- 2025年
- 河西走廊是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和扩展的关键地区。金塔南山是位于河西走廊北部的年轻抬升山体,其构造地貌演化对理解青藏高原北向生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最新发现的金塔南山第四纪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特征分析、年代学约束、构造变形分析和物源示踪等研究。结果表明,金塔南山剖面存在一期平行不整合面,将该剖面分为上下两部分:(1)下部层位为河流相地层,由来源于北祁连的碎屑物经过长距离搬运沉积而成,沉积时代为中更新世(0.64~0.60Ma);(2)上部层位为冲积扇相地层,是金塔南山山前近缘快速堆积的产物,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118~80ka),明确揭示了金塔南山中更新世时期(0.6~0.1Ma)存在一期构造抬升事件,其构造变形直接控制了区域地貌演化过程:约0.6Ma之前,金塔南山还未显著抬升,来自北祁连山的碎屑物广泛沉积于该地区,形成一个大型的山前古冲洪积平原;0.6~0.1 Ma,北祁连前缘逆冲体系向北扩展至金塔南山断裂,金塔南山发生强烈的构造抬升,成为阻挡河流相地层沉积的地形屏障,造成沉积间断并形成平行不整合面;晚更新世时期(约0.1 Ma),平行不整合面之上堆积了一套来源于金塔南山的近缘冲积扇相沉积物。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向北渐次扩展,河西走廊第四纪以来仍进行着显著的高原北向生长过程。
- 郑剑磊张进江冯琳古大祥俞晶星栾天翔彭冰柔程楚捷
- 关键词:河西走廊第四纪构造地貌
- 第四纪晚期拉萨河谷地地貌演化研究
- 2025年
- 拉萨河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之一。以拉萨河谷地为研究地区,以谷地地貌为对象,综合野外实地观测、数字高程模型、卫星遥感影像以及谷地内前人和本研究的黄土光释光测年数据(118±11~82.7±8 ka)、前人研究阶地等第四系沉积物的测年数据,提出了一种以冰川作用为主的拉萨河谷地演化模式,认为现今拉萨河谷地宽阔的形态是发育在该区的一次山谷冰川侵蚀事件的产物,在该次冰川作用下,沿谷地形成开阔的“U”型谷,清空了谷地中早先可能存在的第四系沉积物,塑造了拉萨河谷地的基础。综合拉萨河谷地内第四系沉积物的年龄数据,认为该次冰川作用发生于倒数第二次冰期。伴随本次冰川的退缩和消融,谷地内充填了巨厚的中更新世晚期的冰碛物,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冲洪积物、风成黄土等。
- 胡锦荣王刚杨文光李文韬易子韩胡俊晨孙昭杰于弋洋
-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部倒数第二次冰期地貌演化
- 黄河上游乌海宽谷河流阶地特征与地貌演化研究
- 2025年
- 位于银川盆地和河套盆地交接处的乌海宽谷的形成,直观记录了黄河上游末段的历史演化过程。然而,该段黄河阶地的地层-年代序列还未建立、黄河的形成和切割历史仍不明确。本文在野外地貌、地层和沉积学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乌海宽谷东侧的4级河流阶地,结合光释光(OSL)测年方法对阶地沉积物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T1阶地为堆积阶地,阶地废弃年龄大于0.52±0.04 ka;T2~T4阶地为基座阶地,沉积序列相似,上部为河流相沉积,下部为湖相沉积。T2、T3和T4阶地废弃年龄约为41.98±2.70 ka、67.48±4.07 ka和102.32±6.00 ka;阶地T4~T3、T3~T2和T2~T0间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0.11 mm/a(102~67 ka)、0.24 mm/a(67~42 ka)、0.26 mm/a(42 ka至今),显示黄河下切速率逐渐增加的特征。乌海宽谷T2~T3阶地中湖相地层时代与晚更新世“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发育时间一致,说明当时该古大湖的范围已到达乌海宽谷。乌海宽谷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在古大湖范围缩小、消亡的过程中发育的,代表着晚更新世黄河上游末端湖-河地貌之间的演变。通过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各黄河阶地低级序列的详细对比,结合区域构造及气候信息,认为晚更新世乌海宽谷河流阶地的形成及湖-河地貌的演变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
- 刘晓波李荣西全成吴小力张皓颖曹鹏举
- 关键词:河流阶地地貌演化晚更新世黄河上游
- 瓯江口动力地貌演化的水沙环境研究
- 2025年
- 瓯江口地处东海与瓯江交汇处,是浙江省温州市沿海产业带核心区,也是温州重要产业聚集区。本文在对瓯江口水文泥沙、地形地貌、沉积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口动力地貌演化及水沙输运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滩槽动力地貌体系是瓯江口地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地貌格局是瓯江径流以及河口浪、潮、流等多种动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床地形表现为北支“槽冲”、南支“滩淤”为主的分布格局特征。河口输水表现为南支落潮下泄流占优,北支大潮潮流上溯、小潮潮流下泄特征明显,同时径流、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流不对称现象明显。优势输水输沙作用下的瓯江南口泥沙净输运量为224~8876 kg,瓯江北口泥沙净输运量为20~15506 kg,底沙运动较为活跃。河口动力地貌与水沙环境是径流、潮流的相对作用、河口人类建设工程及近海环流系统共同塑造的结果。
- 吴承强董超王建强陈选博周宇渤张朋仇建东
- 关键词:沉积动力地貌水文泥沙输运
- 一种多植被盐沼生物地貌演化预测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植被盐沼生物地貌演化预测方法和系统,构建基于水沙动力模型和植被动力模型的耦合模型;使用水沙动力模型进行水沙流动模拟,模拟结束后得到水沙流动模拟结果,计算胁迫因素的特征值,将三种胁迫因素的特征值由水沙动力...
- 罗锋陈治澎吴鸿博高杰陶爱峰郑金海张弛范骏
- 一种多植被盐沼生物地貌演化模拟预测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植被盐沼生物地貌演化预测方法和系统,构建基于水沙动力模型和植被动力模型的耦合模型;使用水沙动力模型进行水沙流动模拟,模拟结束后得到水沙流动模拟结果,计算胁迫因素的特征值,将三种胁迫因素的特征值由水沙动力...
- 罗锋陈治澎吴鸿博高杰陶爱峰郑金海张弛范骏
- “金沙江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试题设计
- 2025年
- 一、试题设计滑坡堰塞是指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现象,堰塞湖中形成的静水沉积称为堰塞湖沉积。金沙江下游的巧家—蒙姑段曾遭受强烈的构造抬升,地震频发。该段河谷谷坡陡峭,滑坡崩塌等坡面活动频繁,曾多次形成堰塞湖,河谷中堆积了大量沉积物。图1示意该段河道剖面。据此完成(1)~(3)题。
- 金欣琪李嘉明张明礼
- 基于DEM的大义山地貌演化阶段研究
- 2024年
-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地理循环说,以依据大义山范围划分的流域为单位求取各流域的地形高程(包括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应用起伏比法探究大义山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分布情况,以了解南岭大义山现在所处的地貌演化阶段。研究结果显示,大义山流域HI值总体处在0.377~0.449,流域1 HI值0.449、流域2 HI值0.401、流域3 HI值0.377,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均呈S型,山地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期,无地区处在演化幼年期和老年期,西北部较东南部更年轻,大义山整体在由壮年期向老年期转化。
- 张笑含
- 关键词:DEM地貌演化
- 晚更新世共和盆地风沙沉积及其对地貌演化的指示意义
- 2024年
-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一断陷盆地。早-中更新世以沉降为主,发育了广泛的河湖相沉积;中更新世末期的共和运动使得盆地抬升。盆地内广泛发育的河湖相沉积和风成沉积地层,记录了共和盆地的演化历史。然而,由于沉积地层年代数据相对匮乏,目前针对共和盆地晚更新世风沙活动及环境变化的研究尚未深入。此外,共和盆地由沉降转为抬升并导致黄河下切等地貌演化的关键时限也有待进一步认识。本研究选取共和盆地6个沉积剖面,利用光释光测年以及剖面岩性变化、粒度和元素等古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共和盆地晚更新世风沙活动历史,分析了风沙活动可能的驱动因素。考虑到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湖环境不但为风沙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而且可能埋藏风沙沉积使其得以保存等事实,依据风成砂沉积时代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盆地地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共和盆地风沙活动主要发生在3个时期,分别为203±12 ka前后、176.2±21.1~143.3±27.8 ka和108±7~86±5 ka。203±12 ka前后,自周围山体的流水携带松散碎屑物由边缘向盆地中心充填,在风力作用下盆地边缘部分地点沉积了风成砂;176.2±21.1~143.3±27.8 ka时期,盆地仍处于充填阶段,盆地内部应以曲流发育为主的河流泛滥平原、浅湖等交错分布,推测河岸与湖泊周边滩地等地貌部位堆积了典型风沙沉积。由此可见,共和运动(或高原面下切)的时限大体应晚于150 ka;108±7~86±5 ka期间,黄河从高原面下切至二塔拉高度(约3000 m a.s.l.),持续至86±5 ka,这一时期大量河湖相物质暴露于地表,为区域风沙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同时形成的层状地貌面也为风沙沉积提供了有利的堆积场所。共和盆地3个时期的风沙活动与盆地水系演化有关,主要受控于风力以及流水作用产生的沙物质供给等的变化,在滨岸或湖泊滩涂等地点堆积风成砂
- 黄冬月强明瑞强明瑞陈杰何镇浩邓雅云
- 关键词:共和盆地风沙沉积地貌演化
-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地貌演化研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 2024年
-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陆坡地貌演化研究新方法。【方法】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陆坡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根据13个层序的沉积构型时—空演化规律反演古陆坡地貌演化特征。【结果】研究区中新世至今的地貌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1中,地貌演化受大型三角洲进积驱动,研究区由深海平原演化为陆坡,地貌始终为非限制型。阶段2中,在重力滑动作用下先后经历了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填平补齐主导的演化过程,地貌由限制型、半限制型演变为现今的非限制型。逆冲断层期,泥底辟强度有限,地貌形态受控于断层活动,研究区处于重力滑动体系的远缘逆冲构造区。泥底辟期,底辟强度大幅增强,具备了独立改造地貌格局的能力,研究区由逆冲构造区向泥底辟构造区转化。【结论】重力滑动体系由沉积作用驱动,表现出与沉积相类似的空间组合与演化特征。平面上相邻的伸展、泥底辟、逆冲构造区存在成因关联,与具有排序特征的沉积相类似。因此,研究区两期构造活动的叠合关系指示了陆坡向海推进的过程。综上,典型深水研究区沉积构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为陆坡古地貌演化过程的恢复提供重要依据。
- 蔺鹏吴胜和
- 关键词:重力流地貌演化层序
相关作者
- 潘保田

- 作品数:211被引量:3,210H指数:3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祁连山东段 气候变化 黄河 河流阶地
- 张会平

- 作品数:111被引量:1,200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缘 DEM 地震 地貌
- 李吉均

- 作品数:229被引量:4,015H指数:42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气候变化 古气候 黄土
- 王伟

- 作品数:31被引量:23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貌演化 龙门山 汶川地震 青藏高原 阿尔金断裂
- 袁宝印

- 作品数:87被引量:1,565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土 黄土高原 泥河湾盆地 第四纪 地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