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23篇“ 地表破裂“的相关文章
- 喀喇昆仑断裂南段晚第四纪分段活动特征与扎西岗地表破裂带研究
- 2025年
- 青藏高原近20~30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大震往往发生在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不仅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且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规模巨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其中龙木错断裂以南的部分是活动性更为明显的段落,并曾发生过1883年普兰M_(S)7.0大地震。查明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和地表破裂,有助于理解断裂最新的变形行为并分析其发震习性。文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详细研究了喀喇昆仑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分段性和扎西岗地表破裂带。结果表明,断裂带南段可分为拉达克—扎西岗段、昆莎—巴尔段和门士—公珠错段三个一级段落,分别表现为右旋走滑、右旋走滑拉分和右旋走滑兼马尾状正断。地震地表破裂带测得的最小水平位移为8~9 m,结合地表破裂约200 km的长度,推测此次地震震级可达~7.5级。喀喇昆仑断裂带在调节高原西部物质向东挤出的方式,由北西段的刚性块体运移方式,向东南段逐渐转化为较为分散的弧形正断和走滑变形。
- 韩帅吴中海王世锋王世锋张圣听陆诗铭张铭杲
- 关键词:地表破裂晚第四纪
-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和M_(W)7.5双强震地表破裂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强震危险性
- 2025年
-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先后发生M_(W)7.8和M_(W)7.5双强震,造成了至少5万人死亡及严重的经济损失,开展双强震地表破裂的系统研究对了解板块边界断裂的级联破裂及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基于震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系统的解译和应急科学考察,本文得到如下结果:(1)两次强震具有各自独立的破裂带,第一次强震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西南段产生约280km主地表破裂带,沿主破裂带获得241个地表位错,其中震中东北40km处出现最大地表位错值(6.8±0.68)m;第二次主震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北西侧的近东西向的分支断裂产生约110km主地表破裂带,最大地表位错值(7.2±0.72)m.(2)第一次主震导致东安纳托利亚断裂西南段多个断裂段的级联破裂,各破裂段的平均地表位错量/最大地表位错量差异较大,未来东安纳托利亚断裂东北部和西南部的部分断层段以及马拉蒂亚断裂仍存在强震发生的风险.(3)此次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破裂带沿线分布着密集的居民点,由于松散沉积的山前洪积扇的场地放大效应,居民点建筑物的地基失效现象普遍存在,未来需要重视提升东安纳托利亚断裂沿线城市及乡村的抗震设防能力.
- 梁朋徐岳仁周晓成李营田勤俭张会平任治坤俞晶星李传友龚正王世广窦爱霞马自发李俊杰
- 关键词:地表破裂带强震危险性
-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分析
- 2025年
-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降轨数据,通过地理编码获取定日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与野外勘察资料,开展震后地表破裂分布规律与震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LOS(line-of-sight,视线)向形变特征,震区最大沉降量和最大隆升量分别为0.65 m和0.75 m,东侧以隆升为主,西侧形变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东侧,地表破裂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上盘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具有高角度正断特征,滑动集中在地下0~14 km深度范围,在2~3 km深度处出现最大滑动量约为2.74 m,滑动矢量分析显示,断裂错动以正断运动为主;正射影像显示,地表破裂呈南北向2段展布,破裂长度为50~80 km,震中东南侧、登么错东岸以及尼辖拉昂水库以北地表破裂最为严重,地表裂缝宽度为0.1~4 m,台阶高度为0.1~2 m,最大位错地表破裂深度约为2~4 m。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沿地表破裂带,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房屋破坏、道路破坏,并诱发了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系统分析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对完善青藏高原地震灾害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邢珂黎昊张乐乐郁军建彭一桂彭博向新建窦杰
- 关键词:地表破裂震害特征
- 土耳其帕扎尔哲克M7.8地震构造背景与地表破裂特征
- 2025年
-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了一次M7.8双震型地震序列.其中第一次主震——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EAF)上,是该断裂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综合发震断裂的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EAF的地震空区.作为土耳其地区主要活动断层之一,东安那托利亚断裂充当了阿拉伯板块和安纳托利亚板块之间长约580 km的板块边界.与位于安那托利亚板块北部边界,且经历了一系列破坏性大地震的北安那托利亚断裂(NAF)不同,EAF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仅经历了小到中等规模的事件.该断裂东北段以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为特征,过去两百年间该断裂上的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段.而野外调查显示,该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则主要沿着EAF西南段的三个断裂分段及震中附近的一条分支断裂发生,地表破裂总长约300 km.地表破裂表现为典型的走滑型特征,包括右阶雁列的裂缝、陡坎、鼓包、凹陷和挤压脊等,以及左旋位错的线性地貌等.位错地貌和断层面擦痕显示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最大同震左旋位移为6.4m.破裂长度和最大水平位移均为该断裂上有记录的同震地表破裂中的最高值.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综合已有的地震学、形变观测等资料判定,本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由一条分支断裂(纳尔利断裂)的活动发起,其后触发主断裂EAF发生破裂,是一次多段参与的破裂事件.该事件显示了典型的破裂级联现象,即一个事件使多个相邻的断层段同时发生破裂.总体看,EAF是一条南北存在活动性差异的复杂断裂,未来应特别关注该断层的东北部,因为其具有几个分段同时破裂形成大规模级联事件的可能性.
- 李传友张会平李俊杰俞晶星任治坤马字发Murat Tamer王世广龚正周晓成徐岳仁梁朋
- 关键词:发震构造历史地震
- 2025年M_(w)7.1西藏定日地震地表破裂与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 2025年
-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w)7.1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措果乡(28.50°N,87.45°E),震源深度10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伴随左行走滑分量的正断型地震事件,发震构造为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裂谷南段的丁木错断裂。地震沿丁木错地堑东缘和拉轨岗日山西侧谷地东缘形成了长约35 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整体近SN走向,以新鲜、西倾的正断层陡坎和张裂隙为主,并在部分位置具有显著的右阶雁列组合特征。根据破裂发育规模和连续性特征,自北向南将同震地表破类带分为羊母丁错姆、尼辖错北东、古荣村东和丁木错段。其中连续性较好的尼辖错北东段和古荣村东段的长度分别为~6 km和~3 km,测量获得的最大同震垂直位移量分别为2.7±0.6 m和~0.9 m,最大走滑位移量分别为~1.1 m和~0.4 m。灾区不同乡村的震害程度与发震断层上盘效应及其与破裂带的距离密切相关。此外,定日地震造成的区域应力变化可能触发了发震断层南东侧郭加断裂和日玛那穹隆的活动,因此郭加断裂、定结断裂未来强震风险增加,需重点关注。
- 刘富财潘家伟李海兵李海兵吴坤罡杨少华张斯琪Marie-Luce CHEVALIER卢海建
- 关键词:同震位移
-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被引量:5
- 2025年
-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倾向W,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空间延续性,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 石峰梁明剑梁明剑乔俊香张达王鑫易文星张佳伟张迎峰张迎峰李涛张会平
- 关键词:发震构造
-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译与建筑物震害损毁统计
- 2025年
-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地震最高烈度达Ⅸ度。文中通过高分2号遥感数据开展震前与震后影像解译,揭示发震断裂登么错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几何样式上具有南、北段分异性,北段长约3km,表现为几何结构相对简单、破裂宽度较窄的“集中型破裂”样式,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南段长约12km,表现为几何结构较为复杂、破裂宽度较宽的“弥散型破裂”样式,具有断续性和新生性。震中区附近28个行政村的房屋倒塌数量和面积统计显示,震中附近3个行政乡的受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所乡、措果乡、曲洛乡。将受灾行政村按地质地理环境分区,受灾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近微观震中区、靠近地表破裂带的湖泊区、远离微观震中和地表破裂的近基岩山区。同震地表破裂解译表明,登么错湖以北和以南存在2个未破裂的断层区段,结合地震由南向北单侧破裂的过程及震后余震分布的特点,认为南段未破裂区的地震危险性可能更高。在区域尺度上,曲洛断裂、登么错断裂、郭加断裂、定结断裂这4条断裂组成的正断层对本次地震均有震后响应,考虑近期中强地震能量释放的特点,曲洛断裂和定结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最后,依据此次地震特点,文中提出在高寒高海拔、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断层变形样式弥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震害防御的对策与建议。
- 邹俊杰邵志刚何宏林何宏林许月怡窦爱霞窦爱霞
-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
-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及变形带特征浅析
- 2025年
-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北纬28.5°,东经87.45°)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此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Ⅸ度(9度),极震区村镇自建房屋损毁严重,地震共计造成126人死亡,受灾群众达6.15万名。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迅速启动地震三级应急响应,后又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笔者作为地震应急工作队员,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加了地表破裂调查、烈度评定工作。
- 徐伟蔡晓光
- 关键词:烈度评定震源深度地表破裂极震区变形带受灾群众
- 基于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的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分析
- 2025年
-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了汇总,并对地表破裂矢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在考虑断层性质及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获得各类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根据文献记录数据统计,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在几何复杂段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分别为8100m、3700m、10100m,在平直段分别为160m、120m、400m。根据矢量数据分析,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在主破裂两侧连续分布地表破裂的最大范围分别约为14000m、7000m,6400m、4300m,17700m,其中地表破裂密集分布区域边界与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700~800m、200~300m,1000~1100m、400~500m,500~600m。综合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区范围边缘在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两盘到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400~500m、200~300m,500~600m、200~300m,400~500m。考虑断层定位、地表破裂的新生性并排除特殊震例影响,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边缘在边界清晰的断层平直段距主断层破裂带外围边缘的最小距离为400~500m。在断层的阶区、端部、拐折等几何复杂段及薄皮状逆断层上盘等特殊构造位置,还应针对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进行专门研究。利用丰富详细的地表破裂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文中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在活动断层附近选址的重大工程对活动断层避让的参考,未来仍需要不断补充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完善文中的研究结果。
- 张伟恒张东升陈杰田勤俭何万通
- 麦宿断裂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震构造分析
- 2024年
-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金沙江断裂带北段麦宿断裂附近发育长约50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其最大垂直位移为2 m。基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周围架设的密集地震台阵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期间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31.55°N—31.85°N,98.31°E—98.98°E)区域内的578个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并利用基于P波初动的HASH方法对定位得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获得了37组震源机制解,最后使用基于震源机制解的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应力环境进行了分析。精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沿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着一条长约40 km的WNW−ESE向地震密集条带,震源密集分布在3—10 km深度范围内,深度剖面向北陡倾;同时还存在一条长约30 km的NNW−SSE向地震密集条带,震源密集分布在3—11 km深度范围内,深度剖面向西陡倾。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占所获震源机制解的51.4%,同时也存在少量逆断型和正断型。震源机制解P轴的优势方位为近NW−SE向,与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323°相近。P轴、T轴、最大主压应力σ1以及最小主压应力σ3的倾角总体上较小,表明研究区内应力处于近NW−SE向的水平挤压状态;应力结构为走滑型,与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结果相同;应力形因子R=0.57,表明最大主压应力σ1、中间主压应力σ2和最小主压应力σ3的本征值基本呈等差数列排列,其中σ1和σ3均为确定值。WNW−ESE向的地震密集条带具右旋走滑兼有正断和逆断分量,NNW−SSE向的地震密集条带具左旋走滑特征,表现为共轭断层特征。综合认为研究区曾发生过一次M>7.0地震,近NW−SE向水平挤压的应力状态与北部NW−SE向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强烈左旋走滑有关。
- 吴羿锋唐方头姜旭东
- 关键词:地表破裂带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
相关作者
- 徐锡伟

- 作品数:384被引量:6,162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汶川地震 M 地震地表破裂带 滑坡
- 陈桂华

- 作品数:95被引量:2,204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青藏高原 汶川MS8.0地震
- 于贵华

- 作品数:98被引量:2,698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汶川地震 青藏高原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 陈杰

- 作品数:138被引量:1,772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光释光测年 地震 背斜 光释光 M
- 何宏林

- 作品数:126被引量:1,537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古地震 断层面 晚第四纪 汶川地震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