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84篇“ 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文章
为竞争而赋予:人才落户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2025年
“中国式分权”制度结构中,地方政府围绕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展开激烈竞争,赋予人才市民身份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有效手段。论文以J省S市人才落户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在理论与经验互构中提炼出地方政府人才落户政策调整机制的整合性解释框架。该框架包含三大核心要素:体制空间、行为偏好与利益博弈、地方政府能力。研究发现:(1)体制空间既形塑了地方政府行为空间,也影响了地方主政官员的注意力分配,“领导高度重视”有效推动了人才落户政策的议程设置与制定进程;(2)地方政府内部条条、条块间的政策博弈过程凸显了“为竞争而赋予”的政策目标与地方政府能力之间关系的张力,选择性福利供给等因素成为地方政府能力的“阿喀琉斯之踵”,限制了地方政府制定吸引人才政策的努力。研究有助于理解户籍政策改革的难点:作为一种身份准入型户籍政策,人才落户政策及其背后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大中城市人才落户政策的“事实性”消除最终有赖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熊涛熊涛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政策制定过程户籍制度改革
隐性金融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产业结构升级
2025年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隐性金融分权及其影响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愈发明显。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隐性金融分权指标,采用非线性面板模型实证检验隐性金融分权及其影响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隐性金融分权与产业结构升级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表现为隐性金融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随着分权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且这种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从作用转变的时间看,隐性金融分权作用的拐点最早出现在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次之,次发达地区最晚。从作用机制来看,隐性金融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偏好、土地融资依赖、信贷配置体制性偏好等渠道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效果。规范金融分权制度、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干预动机,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李娟娟林宜珍李笃蒙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地方政府行为金融资源配置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年
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理论与实证分析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中部地区的财政分权较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则存在抑制作用;财政分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经济性支出行为、社会性支出行为进而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随着市场规模达到一定门槛水平,财政分权、经济性支出以及社会性支出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均存在基于市场规模的门槛效应,且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作用。
赵永平廖惠琴林鑫
关键词:财政分权社会性支出
中国式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偏向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2025年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重生产、轻服务”的行为偏向问题已在医疗、卫生、教育领域得到了较多讨论,但在公共文化领域相对较少。基于31个省(区、市)2012—2022年面板数据,利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以及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偏向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财政分权显著正向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偏向在此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偏向中介作用下,财政分权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一种“负负得正”效应,即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偏向,但通过消化投入冗余,可间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上述发现,不仅反映了公共文化领域同样存在地方政府行为偏向问题,也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投入冗余情况。
胡慧源李书琴马乐天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公共文化服务
地方政府行为如何影响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和税收竞争水平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通过构建了包含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平台、生产部门、银行四部门的理论模型来研究政府行为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通过2006—2021年的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税收竞争的加剧吸引了更多企业入驻,从而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但是政府平台对地方企业的融资挤兑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对区域产生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均支持本文基本结论。其次,机制检验表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通过税收竞争带来的产业集聚,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而小城市和内陆城市则通过吸引新企业促进区域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从而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内陆城市和小城市因融资挤兑,对区域产生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地方公共债务受到税收竞争产生的收入替代效应而增长;税收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负外部性。最后,本文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出发,为支持地方经济的有序发展以及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魏守华吴桐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税收竞争地方政府行为
增值税分成激励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微观效应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实现了持续性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全国财力却并没有随之表现出同步增长状态,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不仅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能力,也削弱了中央政府...
吴懿
关键词:财政激励地方政府干预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地方政府行为生成与演进:制度—心理有机互动的新框架
2024年
地方政府行为是“制度—心理”有机互动下地方官员的能动活动塑造出来的,而非制度或心理单向的、自动的影响结果。当前,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以外在“利益—权力”的制度拉力逻辑替代了内在“心智—认知”的心理推力逻辑,遮蔽了地方官员主体认知在地方政府行为生成与演进中的作用。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中央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已不再简单地是其本身,而是地方官员认知内容的载体与认知能力外在功能的延展,就认知反应过程而言,心智模型塑造了地方官员的制度认知与制度行为选择进而决定了地方政府行为的生成。伴随总体性激励情境的变化,地方官员的制度认知与制度行为选择发生相应改变,从而推动地方政府行为的演进。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实现了“制度逻辑”与“认知逻辑”的融合互补,对新时代有为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马万里
关键词:心智模型地方政府行为
财政规则与地方政府行为被引量:2
2024年
问题提出伴随着经济下行与财政紧缩,财政规则已成为多数国家应对财政危机、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财政规则定义为“通过预算手段施加给财政政策的长期约束”,包括债务规则、预算平衡规则、支出规则与收入规则,简言之,即通过设定规则来缓解政府部门“相机抉择”带来的无序举债、过度支出等问题。典型的财政规则包括赤字率上限、债务限额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加剧,财政规则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财政规则是否有效约束了中国地方政府行为?
马海涛秦士坤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财政可持续性预算平衡相机抉择财政紧缩经济下行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绿色转型被引量:3
2024年
依据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量财政分权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促进本地经济绿色转型作用显著,但会阻碍相邻地区经济绿色转型进程。地方政府行为在二者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财政分权主要通过促进地方政府合理竞争、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提高财政分权程度会强化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但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不显著。
陈黎明戴涛谭朵朵陈婧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空间计量模型
税收分成、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被引量:1
2024年
税收分成作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广阔的财政自主权限,不仅深刻影响着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为选择,还会进一步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产生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源的流动方向。本文使用2010—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深入探讨了税收分成如何影响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这一问题。结果表明,随着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承担的事权较多、政府经济干预较大地区的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税收分成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更明显。从机制分析看,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会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和帮助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最终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税收分成经济效应的评估视角,对优化政府行为以及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参考。
梁双陆白云翠
关键词:税收分成地方政府行为

相关作者

马万里
作品数:64被引量:447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商学院
研究主题:财政分权 增长型 中国式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行为
王征
作品数:418被引量:221H指数:5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
研究主题: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融合 产业政策 公共选择 结构趋同
沈坤荣
作品数:430被引量:13,071H指数:5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商学院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 中国经济 实证分析
甄志勇
作品数:23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地方政府行为 制造业 绿色创新系统 地方政府 学术影响
贾春梅
作品数:23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保障房 地方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 财政分权 财政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