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8篇“ 地域社会“的相关文章
唐朝海疆岛屿治理及其地域社会变迁——以郁州岛的开发为中心
2025年
郁州岛是唐代北方较大的近海岛屿,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较早地得到了开发。汉晋至南北朝时期,以逸民和海贼为主的移民群体依托岛上山林资源形成了分散聚落和离散的岛屿移民社会。唐代,国家治理深入郁州岛,大规模的水利增修和筑城活动改变了岛上移民离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样态。在郁州岛的治理经验扩展到东部沿海其他岛屿的过程中,国家治理逐渐发展出“驭民”与“治地”两种各有侧重的岛屿管理模式。在海洋技术成熟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岛屿治理体系也随着原住岛民和登岛人群的知识交换而不断完善。
鲍隆轩
关键词:唐朝地域社会
唐后期地方官府祈雨修庙立碑与南方地域社会——以虔州储谭庙碑刻为例
2024年
大历五年裴谞撰《储潭神颂》与裴曙撰《储潭祈雨感应颂并序》石刻是观察8世纪后期虔州地域社会的重要入口。储谭庙由东晋时代的岭南北上移民群体所建,是人们祈求十八滩航船平安的重要信仰空间。大历二年,裴谞外放虔州刺史,翌年便在储谭庙祈雨、修庙乃至立碑,这一系列行为反映出外来世家大族、地方官府与当地人群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出唐后期南方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趋势。
夏炎
关键词:石刻祈雨地域社会
光绪时期吉林东部的垦局与地域社会
2024年
光绪一朝,面对边疆危机,清廷在边省推行屯垦以巩固边防,这在吉林集中体现在设于其东部的一系列垦局。在制度定位上,垦局作为八旗驻防的延伸,是临时性的农垦机构,在实际经营中,垦局承担招垦、理民、边事交涉等多项职能。在空间分布上,垦局呈链状分布于紧邻国界的河谷平原处。垦局解决了有效的边疆经营机构的有无问题,这也是其存续的关键原因,是否带来财政上的效益则为次要。垦局发展壮大了沿边地带的垦区,进而成为清廷与外国进行边疆经略角力的桥头堡。它们在缓解了特定的边疆治理困局的同时,也为沿边政区的设立和边疆经略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江震
关键词:边疆危机移民地域社会八旗驻防
水利、信仰与地域社会:浙中地区白沙大帝信仰解读
2024年
地方祠神信仰,是解读地域民俗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浙江中部白沙溪流域关于“白沙大帝”卢文台退隐辅苍、修筑三十六堰的事迹,虽出于后人的建构,却是浙中地区早期地理环境和农业开发史的反映。在卢文台从人到神的塑造过程中,地方家族、寺僧、官员、士人均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共同表达了对卢文台造福百姓事迹的崇敬及风调雨顺的冀望,但又有各自的考虑和诉求。对白沙溪三十六堰这类复合型水利工程祠神信仰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水利人格神信仰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金晓刚
关键词:民间信仰
南宋吉州的士大夫与宗族、地域社会
本书共九章,一至七章分别研究王庭珪、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曾三异、欧阳守道(门下出文天祥)、刘辰翁所代表的七个家族;第八章总论江西吉州士大夫与地域社会;终章为南宋吉州的地域社会与宗族。
(日)小林义广
明清新安江流域地域社会网络与聚落景观的建构——以姜氏孝子大民公派为中心的考察
2024年
新安江位处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的山区地带,流域内的河谷作为天然的孔道,成为沟通皖浙以及江南等地区的重要通道,历来是人口流动、定居的频发区域。宋元以来,姜氏孝子大民公派在此区域内迁徙、分居,其聚居点跨皖浙两省三县,各支族协力撰修族谱,强化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建立起超越行政区划和山川阻隔的宗族社会网络。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对姜氏孝子大民公派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和公共空间产生了重要影响,由其营造的“八景”景观展示了和谐安详的人地关系和社会氛围。正是明清时期新安江流域民众的这种聚族行为及相关活动,既成为宗族社会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也引得人口和聚落、人群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形塑了新安江流域独具特色的地域社会和聚落景观。
卢东
关键词:社会网络乡村聚落景观
清代水利治理与地域社会的发展--以川西平原为例
2024年
清初都江堰渠系恢复以后,水利治理逐渐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要务。官方政府在川西平原水利修筑事务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都江堰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川西平原“一体化”水利治理体系的基本格局,并形成了多方协作式岁修与官督民办式管理的水利治理特征。这种水利治理模式对川西平原地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渠系的开发与河道的治理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水利治理上,堰渠事务的分工与合作也不断协调着州县之间的关系;基层民堰管理上,堰长“中介人”的身份强化着官民之间的互动;于民而言,水利治理成为整合移民社会秩序的重要契机。
张燕
关键词:川西平原
通川溢轻舻——六朝建康城西南郊外的长江水路交通、文学与地域社会图景
2024年
本文利用文史互证、史地考证的方法探讨六朝建康西南郊外的长江水运交通及由此孕育而生的文学活动、文学创作,并以此为触点深描都城外围的地域社会图景与文学地图。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段水运交通发达。在都城西南的长江岸线上,自上游而下的牛渚、慈姥、烈州、三山、板桥、新林、新亭七大交通节点,在都城与上游地区的交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依托长江水运的交通区位优势,这片都城西南郊外的沿江地域,也在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刻画:集中体现于一批行旅、赠别唱酬题材的诗作,以及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小说类文献中。诗作的创作者上至贵族高门,下至商贾庶民,亦及佛门僧侣,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与人生际遇,包括官僚的仕途迁转,估客的日常生计,亲朋送别、士林唱酬、山水游赏等活动,抒发着诗人各异的喜怒哀乐、情爱相思。小说中的空间场景往往作为叙述的背景出现,是现实都城空间与其所承载的城市生活的映射。回到文学书写中建康影像的空间现场、历史现场,为复原六朝都城的空间形态与社会文化图景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与证据,也为探索六朝文学自身发展的脉络与特色提供了新的视角。
祝修颀
关键词:六朝水运交通文学
地域社会政策生成的基本逻辑及调适方向被引量:3
2023年
地域社会政策是地方政府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制定、实施且主要惠及本地居民的社会政策。地域社会政策的生成与差序格局结构下的求助逻辑、行政发包制下的社会福利供给逻辑、地方政府“为社会创新而竞争”的逻辑、地方性知识指引下的地方政府自主创新逻辑相关。地域社会政策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其消极价值更应引起重视。国家需加强社会政策的顶层设计,防止把地域社会政策固化为一地的特权福利;社会福利水平较高的地区实施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尽可能地覆盖所有人口;社会政策体系不完善或社会福利水平较低的地区需积极加快社会政策建设,尤其是社会投资型的社会政策,通过这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调适以消解地域社会政策的消极影响。
张世青
关键词:社会福利政策调适
明清至民国时期四川牛踏堰灌区的水利纠纷与地域社会被引量:1
2023年
牛踏堰在明、清、民国3个时期均发生过较大的水利纠纷。通过还原纠纷过程,发现结构性分水矛盾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原因。架构在分水矛盾之上的水利规则,本可发挥消弭纠纷、建立用水秩序的作用,但当旧有水利规则未能因时因势变通时,却会成为纠纷产生的根源。在纠纷解决方面,官府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明代牛踏堰灌区已形成家族间的地缘性水利联盟,清代衍生出两个互不相统的具有董事会性质的水利组织,民国时期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但仍无法消解结构性分水矛盾。
牟旭平
关键词:水利纠纷地域社会

相关作者

罗兆均
作品数:25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
研究主题:地域社会 互动 神明 信仰 苗族
田鹏
作品数:28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实践逻辑 易地搬迁 地域社会 村落共同体 秩序重建
郑南
作品数:7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研究主题:公共性 地域社会 社会企业 老龄 亲密
周大鸣
作品数:287被引量:2,150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农民工 珠江三角洲 乡村都市化 中国人类学
朱文学
作品数:8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市实验小学
研究主题:地域社会 小学教育 校外教育 青少年问题 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