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6篇“ 地域文学“的相关文章
一部填补宋代地域文学研究空白的学术力作——评王昕教授《宋代徽州诗坛研究》
2025年
徽州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医卫等领域均有突出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学”已由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逐渐拓展为对徽州历史文化的综合性探讨,但作为徽州文化重要样式和组成部分的徽州文学,研究却明显缺乏相应热度。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24年出版的王昕教授新著《宋代徽州诗坛研究》,立足宋代历史和徽州文化背景,在统计和量化分析宋代徽州诗坛成员诗歌创作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宋代徽州诗坛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全方位综合研究,拓展了徽学研究的维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部基于新文学史观、具有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的宋诗研究与徽学研究著作。
向回
关键词:徽州文化文学史观宋诗研究思想学术
“新地域文学”的逻辑起点、叙事空间和价值功能——“新南方文学”和“新东北文学”比较论被引量:2
2024年
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文学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体地域文学”命名的写作实践,逐渐衍生成现象级的写作风尚。我们姑且将这种写作现象称为“新地域文学”。这几年涌现的“新地域文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写作行为,而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中心与边缘、新与旧、守成与创制等多种范畴的“复数”写作和思想行动。总体来看,它们以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作为叙事资源,选取恰切的文学技法与风格,从文学层面对特定地域进行展现与重构,体现出极强的地方性和当代性。
沈杏培陆金铭
关键词:地域文学南方文学东北文学叙事空间叙事资源写作行为
中心与边缘的互动:一个当代地域文学崛起个案的反思——评肖庆国《“边缘的崛起”:逃离与重返及其限度》
2024年
广西地处西南,在中国疆域版图上居于边缘,当代广西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广西文学,却以倔强的姿态从边缘处异军突起,壮大为“文学桂军”。当代文坛对“文学桂军”的崛起,经历了惊诧、欣喜到关注、认同的过程,文学批评家们也从最初的目光游移变为后来的不吝笔墨,当代广西文学的崛起于是由地域文学的某种现象而落定为当代文学的确凿事实。
陈彦华胡景敏
关键词:地域文学广西文学文学批评家文学桂军中国疆域逃离
明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发现——《明代提学官与地域文学研究》评述
2024年
李波教授撰写的《明代提学官与地域文学研究》一书,于2024年年初正式板行面世。作为李波教授的同事,笔者能先睹为快,颇为荣幸。在阅读了这部学术著作之后,笔者对其研究角度的新颖性与阐释内容的丰富性有一定的了解,个人以为它是一部借助明代提学官独特视角,审视明代地域文学发展的一部学术力作。该书先考据而后义理,在详细考证明代提学官督学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释提学官影响地域文学发展的诸种可能。该书聚焦提学官,揭示其官员、学者、作家的多重身份,具有多维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丰富翔实,在史实呈现的基础上分析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兼具工具性特征;文章结构严密,以提学官对地方士子的影响探究为中心,得出了一些颇具创新性的观点。尽管该书也存有不足,但其在丰富完善明代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不容低估。下面笔者就此认识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以供读者参考研讨。
丁功谊
文学之都”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助推地域文学传播和发展研究——以金陵图书馆为例
2024年
在“文学之都”背景下选取金陵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总结公共图书馆在地域文学传播中的职能作用,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而从“推动阅读活动品牌化建设”“拓展空间再造社会化合作”“推进文化业态数智化升级”“实现地域文学国际化传播”四个维度提出图书馆未来工作新方向、新路径,为其他城市公共图书馆开展相关领域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和助推地域文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曹远方
关键词:地域文学文学素养文化交流
当代中国地域文学英译出版的瓶颈与出路——以江苏文学为例
2024年
当代江苏文学是中国文学版图中蔚为可观的一部分,其英译出版是推动当代中国地域文学“走出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以21位当代江苏代表作家为例,从国内出版与国外出版两个维度耙梳相关作品的英译出版现状,并依托亚马逊图书平台与Factiva全球多语种新闻数据库,缕析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群体的反馈实情。研究发现,在国内外出版机构合力下,当代江苏文学英译出版数量众多、规模可观,但存在本土出版力量式微、译作推广方式受限、国际传播效能不足诸类问题。文学作品的英译出版与国际传播并非朝夕之功,通过增强自主出版意识、加大本土出版力度,并联通海外优秀出版机构与意见领袖提升出版质量与宣传效能,可以助力当代中国地域文学英译出版渐入佳境,反哺文化强国事业。
蒲阮利冯正斌
关键词:地域文学
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地方性写作被引量:2
2023年
“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地方性写作”是既流动于文学史,又不断浮现在文学现场的批评关键词,不仅作用于新文学以来的文学研究,也受到古典文学与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总体来说,关于地方的文学研究蕴含着某种意义空间上的整体性,是基于对文学与方志关系的辨析与讨论,但因为区域文学研究往往伴随文化背景、写作生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使得与地方文学相关的“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地方性写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并在新的特征中呈现出包含不止于文学现象和批评方法两个层面的风景。
邵婉莹
关键词:地域文学集体无意识文学现场区域文学古典文学新文学
南京地域文学及其他——瘦蠧斋对话
2023年
南京地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京的地域文学(秦淮文学是其标识)的特色是什么,结合庞瑞垠的创作,以“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和《秦淮世家》三部曲(《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为例,谈谈他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丁帆庞瑞垠张光芒
关键词:新乡土文学快餐文化文学教育
现代地域文学生产及其研究的有效性——以刘保昌《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2023年
作为研究“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的一部综合性专著,刘保昌先生在《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②)(以下简称“《两湖》”)中,将两湖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感觉文化区的基础,以具体文本为中心,将两湖现代文学划分出若干亚文化地域,并将之命名为“圈块结构的文学地域划分”^(③)。作者又以两湖历史文化传统为线索,将这类亚文化地域划分为武陵地域文化、中部地域文化以及东部地域文化。在文本阐释的实践中,作者创新体例,依据两湖现代文学成果,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将亚文化地域进一步细化,体现出两湖现代文学作品的主体生成性及现代生命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描写同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同作家往往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侧重点,刘保昌在注重将两湖地域文化作为整体呈现的同时,兼顾了作家对地域文化不同的审美偏好,致力于呈现出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的两湖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
刘波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地域文学文本阐释现代文学作品
地域文学名家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探究——以浙江省为例
2023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很多大学文科专业的文学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学科属性。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些名家,如鲁迅、郁达夫、茅盾、徐志摩等皆出自浙江。他们的人生经历及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及爱国情怀等都是鲜活的育人元素。本文拟结合浙江的独特优势,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学情状况,充分挖掘地域文学名家的育人元素,并探索将其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方法。
程亚楠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名家

相关作者

刘保亮
作品数:53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洛阳理工学院
研究主题:阎连科小说 河洛文化 地域文学 地域文化 权力书写
曾大兴
作品数:94被引量:400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
研究主题:文学地理学 词学 地理分布 文学 气候
袁志成
作品数:76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城市学院
研究主题:晚清民国 文人结社 词学 晚清 地域文学
张振国
作品数:59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黄山学院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言小说 民国 文言小说集 晚清 叙考
王启东
作品数:43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
研究主题:地域文学 写作 交聘 文书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