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0篇“ 哺乳动物化石“的相关文章
- 陇东地区新近纪干河沟组哺乳动物化石的埋藏学及古环境意义
- 郑萌
- 三个少年与陕西蓝田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
- 2023年
- 2012年,陕西省蓝田县焦岱镇的3个少年在河边玩要时意外地发现了红色地层中的疑似古动物化石,便立刻给陕西自然博物馆打电话并发去了现场照片,由此开启了一轮哺乳动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故事。一个令人兴奋的电话2012年7月13日下午,陕西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里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少年激动的声音:“我们发现化石了!”
- 李银华
- 关键词:电话铃声现场照片哺乳动物化石红色地层博物馆
- 泥河湾盆地牛圈沟地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被引量:2
- 2023年
- 牛圈沟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的北缘,化石埋藏在泥河湾组的河湖相堆积中,年代约1.4 Ma。2016年,在面积约2 m^(2)的化石透镜体内出土了123件哺乳动物化石。牛圈沟动物群的成员有:犬科未定种、猛犸象属未定种、马属未定种、泥河湾披毛犀、布氏真枝角鹿、中国羚羊、麝牛族未定种和古中华野牛,其中马属动物为优势类群。形态学研究显示,牛圈沟的真马体型中等、肢骨纤细,未见于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真枝角鹿与麋鹿下颌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颊齿较宽;另外,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了带完整颊齿列的麝牛族下颌骨。埋藏学分析表明,骨骼风化程度极浅,可能形成于同一次死亡事件;食肉动物消费和水流搬运是主要的埋藏因素,并由此导致了骨骼部位的保存偏差。牛圈沟地点的发现丰富了岑家湾台地的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序列。
- 陈曦杨淼燃赵海龙
- 宁夏海原石峡口哺乳动物化石资源特征及保护研究
- 2023年
- 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命遗体、遗迹等,按照生物门类,可分为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化石等。哺乳动物化石属于脊椎动物化石的一种,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实体化石属于《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中界定的重点化石保护对象,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自然遗产,地质学、生命科学的珍贵研究材料和科普题材,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载体。海原石峡口地区蕴含着巨犀、豨、爪兽、石炭兽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资源,本次工作对该地区哺乳动物的化石资源特征、保护状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保护建议,为该地区化石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杨卿毛有明杨克成黄显文万杨
- 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古生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源地质历史时期实体化石
- 陕西北部发现多个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新地点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在陕北黄土高原下部的红土堆积中新发现29个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自北向南包括神木、榆阳、佳县、横山、子洲、志丹、安塞、甘泉等地,基本覆盖整个陕北黄土高原,填补了中新世时期中国哺乳动物地理格局中东西分界线附近的大片空白。动物组合以新近纪中国北方常见的三趾马动物群成员为主,包含有三趾马(Hipparion)、大唇犀(Chilotherium)、萨摩麟(Samotherium)、巨鬣狗(Dinocrocuta)、弓颌猪(Chleuastochoerus)、羚羊(Gazella)等,其组合特点类似于府谷老高川中部动物群。新发现的、多地点的化石材料进一步表明,在陕西北部晚中新世约6.7 Ma左右,森林-草原混合型三趾马动物群的分布可能相当广泛,而约7.8 Ma和约5.7 Ma两期的哺乳动物群的分布可能相对局限。
- 李永项
- 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
-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 2023年
-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世所共有的,4个属(Ordolagus,Tataromys,Tsagonomys和Bagacricetodon)和Eucricetodon属的4个种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渐新世,Bagacricetodon属限于晚渐新世,Glis和Eomyodon两属在晚渐新世时首次出现。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时代可能为晚渐新世,这与根据大哺乳动物化石得出的结论一致。与中亚和东亚地区其他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由于该动物群中具有两个原仅在始新世出现的属(Anatolechinos和Gobiomys)和缺少较进步的属,其时代比内蒙古乌兰塔塔尔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稍早。这与现在对毛沟剖面的古地磁解释大致一致,即椒子沟组的下界可能与Chron C10r(~29 Ma)相当。牙沟动物群包含有大量喜欢干旱的zapodines,ctenodactylids,cricetids,lagomorphs和穴居的Tsaganomys化石,而且产化石地层的岩性主要是由含有石膏的褐红色泥岩组成,这些都倾向于表明牙沟地区在晚渐新世时主要为半干旱的林地-灌木林地环境。在晚渐新世时,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共有4属小哺乳动物,而在亚洲和北美洲只共有一属动物,这表明在晚渐新世时,欧亚之间动物群的交流要比亚洲与北美之间的多,这可能与土尔盖海峡在晚渐新世时消失有关。
- 王伴月邱占祥
- 关键词:晚渐新世
- 中国东北第四纪晚期哺乳动物化石样品的古DNA损伤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二代测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古DNA研究的发展,古DNA研究在人类起源、动物演化等领域已经做出突出贡献。如何针对特定地点的古DNA样品特征,有效提取挖掘其中蕴含的古生物遗传信息,是发挥古代生物样品在诸多研究领域重要作用的前提。本研究将DNA损伤的两个主要指标(末端碱基替换率、平均片段长度)与样品的埋藏时间、所属地质时期、样品材料类型和建库方法相联系,分析不同因素对古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中的古DNA分子的末端碱基替换率与埋藏点的含水量、样品埋藏时间呈正相关;不同地质时期的样品之间古DNA末端碱基替换率有显著差异;不同样品材料类型对于古DNA的末端碱基替换率未见明显影响;样品古DNA的平均片段长度与以上所研究的因素均无明显关系。研究结果为探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的古DNA特征提供了分子依据,为有效选取不同地区的古脊椎动物样品及样品发掘后的合理保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宋世文盛桂莲盛桂莲肖博胡家铭邓妙璇侯新东孙国江王林英赖旭龙
- 关键词:古DNA古脊椎动物第四纪
- 蔚县盆地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发现被引量:1
- 2022年
- 1研究目的(Objective)蔚县盆地为典型的冀西北山间盆地,与阳原盆地仅一山之隔,二者共同组成了广义的“泥河湾盆地”,盆地内广泛出露中更新统郝家台组(Qp2h)河-湖相沉积物。相比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古生物化石研究程度较低。20世纪80年代,盆地北部(大南沟一带)出土具有上新世-早更新世面貌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近年来,盆地东北部(吉家庄-黄梅一带)陆续发现多处古人类遗址。本次工作旨在查明该区哺乳动物化石生物面貌,力求为泥河湾盆地动物群、古人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贠杰赵力颖岳峰鲁艳明李广栋高尚何立周明兴张亚光张运强
-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中更新统山间盆地中更新世湖相沉积物小型哺乳动物
- 河北蔚县盆地泥河湾地层哺乳动物化石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2021年
- 作为泥河湾古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蔚县盆地与阳原盆地泥河湾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软体动物化石、微体动物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软体动物包括厚美带蚌、巴施立蚌杜氏珠蚌、圆旋螺等。微体化石种类繁多,由介形类和少量有孔虫组成。
- 孙苑迪杨菊房明雨
- 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
- 河北蔚县盆地新生代郝家台组哺乳动物化石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由于蔚县盆地泥河湾地层发现并发掘了大量哺乳动物群化石和古人类活动遗迹,使其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地质生态变化以及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 刘东房明雨孙苑迪
- 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
相关作者
- 邓涛

- 作品数:278被引量:1,076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晚中新世 化石 临夏盆地 青藏高原 哺乳动物
- 同号文

- 作品数:77被引量:2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化石 早更新世 晚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 哺乳动物化石
- 蔡保全

- 作品数:29被引量:21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 研究主题:哺乳动物化石 哺乳动物 化石 台湾海峡 晚更新世
- 王伴月

- 作品数:63被引量:20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研究主题:化石 哺乳动物群 渐新世 晚始新世 晚中新世
- 邱占祥

- 作品数:52被引量:45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研究主题:化石 晚中新世 甘肃临夏盆地 兰州盆地 哺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