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74篇“ 咽旁间隙肿瘤“的相关文章
咽旁间隙肿瘤被引量:5
1999年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PPS)是位于间隙两侧的潜在间隙,左右各一,形如倒置的锥形,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大角,由厚筋膜层围成。咽旁间隙上界是颞骨的一小部分。其上内为起自翼内板至蝶骨棘的筋膜,该筋膜通过卵圆孔和棘孔的内侧,故...
蔡晓岚王天铎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病理学外科手术
咽旁间隙肿瘤被引量:9
1998年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9例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3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例(19%),肿瘤中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术后良性肿瘤复发10例(14%),恶性肿瘤12例(74%)。结果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必要和关键,经腮腺入路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进路,肿瘤的术后复发率高。
聂旭光宋代辉彭化海宋欣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外科手术
咽旁间隙肿瘤被引量:32
1998年
目的讨论临床罕见的咽旁间隙肿瘤。方法总结1986年~1997年7月收治的59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60%。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颈侧切开广泛应用于75%的良性病变;应用下颌骨正中裂开切除2例局限于隙上部的良性肿瘤和1例侵及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应用侧颅底入路切除1例起源于颈静脉孔生长至咽旁间隙的神经鞘瘤。结论认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经颈腮腺径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下颌骨正中裂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特殊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蔡晓岚史丽董频王天铎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外科手术咽旁间隙
经口机器人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经口机器人手术(TORS)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4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29例,年龄17~77岁,中位年龄为47岁。观察指标包括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显示均为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1种,其中27例位于茎突前间隙[多形性腺瘤为主(17例)],30例位于茎突后间隙[神经鞘瘤为主(22例)]。肿瘤体积0.6~130.1 cm³,术中出血量5~1000 ml,手术时间20~390 min,术后住院2~25 d。费用3.6~10.0万元,其中最高费用病例为出现了脑血管意外。4例(7.0%)患者行气管切开术,36例(63.2%)留置鼻饲管。57例患者术后出现术腔积液5例,伤口裂开2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霍纳综合征1例,另有其他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1~67个月,仅1例颅内外沟通型患者复发。结论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安全可行,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病理类型和部位的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控,长期随访结果良好,复发率低。
陶磊黄晓明陆翔宋明楚龙娟杨会军周梁徐成志吴春萍梁发雅徐凯杨安奎张星陈树伟王琰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
经口机器人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经口机器人手术(TORS)切除咽旁间隙肿瘤(PPST)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ORS切除PP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患者满意度、吞功能恢复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补充颈部切口外,其余15例患者经口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气管切开术或下颌骨劈开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3.9 min,切除肿瘤的平均直径为4.5 cm,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5.3 mL,术后恢复经口进食的平均时间为3.8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3 d。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发病率最高的为多形性腺瘤(56.2%,9/16),其次为神经鞘瘤(25.0%,4/16),另有基底细胞腺瘤、囊肿和脂肪瘤各1例。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霍纳综合征,2例切口裂开但自行愈合,1例引流管脱出后切口自行愈合。术后平均随访79.5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吞功能良好,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TORS切除PPST具有术野清晰、手术路径直接、出血量少、创伤小、美容效果良好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远期疗效良好,安全性、有效性高。
孟令照杨帆饶远生Bikash Rai房居高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多形性腺瘤远期疗效吞咽功能
咽旁间隙肿瘤25例临床分析
2024年
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侧壁之间,是颈部的重要解剖间隙,茎突及其附着肌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及茎突后间隙咽旁间隙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其病理类型多样,约80%为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神经鞘瘤为主。因肿瘤大多生长缓慢和解剖位置复杂,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故易漏诊。
余燕丽陈旭东王玥王耀文俞紫薇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入路
咽旁间隙肿瘤诊治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PPS(Parapharyngeal Space,咽旁间隙)是位于头颈部的隐匿腔隙,其内发生的肿瘤在头颈部肿瘤中少见,由于其位置特殊,内部解剖关系复杂,肿瘤类型多样,如何有效且安全的诊治PPS肿瘤成为业界关注点。本...
廖佳兴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外科手术
一种经颈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用内镜拉钩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颈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用内镜拉钩,包括:手柄部、连接部、长钩部、固定管和吸引管;所述连接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的上端设有向后延伸的所述手柄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设有向后延伸的所述长钩部,所述长钩部...
徐成志陈永正陶磊张明吴春萍施勇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38例临床诊治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23年4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38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预后。结果38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部不适和部膨隆。CT、MRI检查可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手术方式包括经颈侧入路17例,经口入路15例,经颈-腮腺入路4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2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8例(73.7%),恶性肿瘤10例(26.3%)。术后随访2个月~17年,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恶性肿瘤患者经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后均存活良好。结论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大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病理类型多样。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神经功能障碍是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良性肿瘤患者术后远期效果较好,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廖佳兴冯华君廖江雪梁琦栩覃纲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外科手术
不同手术径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回顾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总结并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径路及预后,探讨不同手术径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住的44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都行CT和(或)MRI检查,所采用的手术径路如下:下颌骨劈开入路1例,经颈侧入路19例,经颈-腮腺入路7例,内镜辅助颈外入路1例,经口-颈侧联合入路2例,内镜下经口入路12例,经鼻内镜入路2例。结果术后组织病理类型丰富,其中良性肿瘤41例(93.2%),恶性肿瘤3例(6.8%),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良性肿瘤随访8~56个月,其中1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两次,三次手术后治愈;恶性肿瘤随访18~54个月,2例术后行辅助放化疗,其中1例死亡;1例规律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咽旁间隙是一个复杂的解剖区域,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绝大部分为良性肿瘤,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病理类型多样。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是必需的,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解剖位置以及与血管的关系选择等合适的手术径路完整切除肿瘤,总体预后较好。
张达张亮刘业海童步升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影像学检查

相关作者

刘业海
作品数:302被引量:1,064H指数:1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喉肿瘤 下咽癌 气管切开术 下咽肿瘤
徐雷鸣
作品数:91被引量:294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磁共振 CT 咽旁间隙肿瘤
刘良发
作品数:129被引量:551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研究主题:头颈部肿瘤 手术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 喉肿瘤 原发性
甄泽年
作品数:206被引量:349H指数:8
供职机构:武警福建总队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颅底肿瘤 鼻咽癌 切除术
吴静
作品数:109被引量:345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下咽癌 外科手术 下咽肿瘤 甲状腺 气管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