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6篇“ 后现代艺术“的相关文章
费赫尔后现代艺术批判
2025年
费赫尔是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在美学研究方面,他站在现代性立场上,对后现代艺术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费赫尔认为大写艺术的存在具有合理性。费赫尔指出,后现代艺术不区分“高雅”与“低俗”、不再包含乌托邦式的幻想、消除范式性艺术作品等现象会消解大写艺术。深受卢卡奇早期美学思想的影响,费赫尔通过阐释生活的审美化不利于生活和艺术的各自发展的情况,批判了后现代艺术所倡导的生活的审美化。此外,费赫尔还分别批判性分析了阿多诺和比格尔的后现代艺术观。
许继超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艺术制度
西方后现代艺术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
2024年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发展中国陶艺,相较于西方已经成熟的陶艺发展体系,中国陶艺的发展史较短,因此,前期中国陶艺的发展基本都能窥探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子,为中国续陶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相关理论概述以及中国现代陶艺的相关概述,分析中国现代陶艺出现的背景、多样化风格以及陶艺作品个性化的表现和精神展示。综合分析探究西方后现代艺术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从前期的模仿模式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性、到民族文化价值的唤醒、到仪式化表达现代生活几个方面讨论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
谭子羿
关键词:西方后现代艺术中国现代陶艺
探索西方后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2024年
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波及西方世界的女性权益斗争。与第一次浪潮差异在于除了女性享有的基本权利外,更多的是关注男女在社会中的平等,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反暴力。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女性艺术家正在浪潮中蓬勃发展,更多的社会话题和艺术形式开始紧密联系,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上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妻子,母亲,家庭主妇,以及父权制下被物化的女性形象,法国出现一批后现代女性艺术不仅限于传统的架上绘画等表现方式,其艺术类型包含写作、行为艺术、观念装置艺术或影像视频艺术等多种表达形式。艺术中的女性主义为艺术的制作和表达方式打开了新的大门,社会群体的注意力转移到关注女性艺术家的实践活动中,将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揭露出来,艺术成为消除性别对立与对抗质疑的一种武器,女性用艺术的表达方式发表观点,寻求女性的权利和自由。本文通过对几幅后现代艺术作品的解读,探索作品中存在的女性主义问题。
董芳邓俊峰
关键词:女性主义
詹姆逊后现代艺术空间理论研究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后现代理论家,他强调“后现代是空间化的文化”,这在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深远。他认为艺术表现形式受到空间逻辑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后现代艺术的空间性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紧密相连。...
李晨阳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空间性时间性
杜尚艺术实践的美学分析——对康德美学遭遇后现代艺术的进一步探讨被引量:1
2024年
杜尚的艺术实践在对康德美学构成挑战的同时,又对其有某种继承性。天才一方面在制定规则,另一方面规则又是不可说的。规则不是供其他艺术家模仿的,而只具有对产生新规则的示范作用。对其他主体的不信任,杜尚自己制定艺术规则,崇尚创新和自由,但其想象力与知性并没有达到和谐的地步,斩断鉴赏力的传统,没有考虑到它的普遍性,只是一个未驯化的主体,所以作品争议不断。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并非什么都可以。杜尚反对美,但不反对形式的精雕细琢。“艺术=美的艺术”是杜尚作品界定的误区,而层次性的艺术概念是消除此误区的关键所在。
王泽庆
关键词:艺术美学分析
后现代艺术风格在现代服装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与反思
2024年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的概念出发,简要概述后现代艺术风格的不确定性、兼容性、整体性、人本主义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梳理后现代艺术风格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及案例,如在服装款式、面料、色彩、图案中的具体呈现;基于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从反思与眺望两方面指出后现代艺术风格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价值导向。其中,反思的是过度解构与自我中心带来的意义缺席与伦理丧失;眺望的是未来服装造型设计的资源拓展与应关注的社会话题。
王昊孔建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服装造型设计
试论利奥塔视角下的后现代艺术主体性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作为当代西方极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之一,其后现代理论以推崇多元性与异质性的话语结构在对西方现代哲学及美学思想继承的同时抵抗着对于主体普遍性与同一化的...
金杜嘉
关键词:后现代利奥塔主体性先锋艺术
格式塔美学视角下中国后现代艺术探究--以林琨皓“未来仏”系列作品为例
2024年
目的:文章旨在探索格式塔美学理论对具有中国特征的后现代艺术作品的阐释路径。针对后现代主义消解深度模式与历史连续性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出现的本土化转译现象,探究传统艺术批评范式失效背景下,如何通过完形心理学原理解析数字时代艺术创作中的文化重构机制。方法:以林琨皓“未来仏”系列为研究对象,运用格式塔美学的简化原则与张力理论,结合跨学科分析方法,一是通过3D建模技术与材料学分析,解构数字雕塑的力学平衡系统;二是借助神经科学实验数据,验证交互装置对观者认知模式的改造;三是采用符号学方法,剖析“仏”字的文化熵减策略;四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原理,阐释NFT作品的神圣性建构。结果:研究发现,一是钛合金佛像通过算法模拟的风化肌理,实现了佛教“色空不二”观的物质化转译;二是环形阵列布局与运动传感器结合,使有限展场呈现《华严经》的宇宙时空观;三是区块链哈希值作为“数字舍利”,重构了后现代语境中的神圣锚点;四是脑机接口实验证实机械佛像能激活梭状回面孔区的超常神经活动,形成新型灵性对话机制。结论:格式塔美学为后现代艺术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一是“力的式样”理论阐释了数字雕塑中传统气韵与科技理性的异质同构;二是简化原则揭示了东方留白美学与包豪斯理念的内在通约性;三是NFT技术通过算法随机性实现了佛教“无常”观的当代转译。研究表明,林琨皓的创作实践不仅延续了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传统,还通过数字媒介重构了本雅明的“灵光”在场性,为后现代艺术提供了跨学科研究范式。
赵文翰
关键词:格式塔后现代主义中国传统美学
后现代艺术教育的社区化趋势
2023年
后现代艺术展现出的多元化艺术表达、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独特之处,对当今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艺术的大众化和民众对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社区教育这种新兴教育形式的优势逐渐显露,后现代艺术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该文分析后现代艺术在继承和发展先前艺术思潮特征的基础上,在艺术教育领域展现出的“后现代特征”,并分析社区教育的独特之处,得出后现代艺术教育呈现出社区化趋势的结论。
孙仁熠徐晓莉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教育社区教育
后现代艺术界:遗产化、科技艺术发展及艺术共同体建构被引量:7
2023年
当今社会,随着艺术实践边界的持续扩大,艺术无法再用本质性的定义来概括。后现代艺术界成为观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新视角,更成为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全球场域。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遗产化运动为民族民间艺术、土著艺术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机遇和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借助非遗力量重新获得与日常生活的连接。同时,科技赋能艺术推动艺术向多重维度嬗变。科技艺术的发展扩展并加深了跨文化、跨国境、跨民族、跨阶层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融合,从而为构建全球艺术共同体提供了可能。在全球化遭遇阻力、世界走向分裂的当下,艺术共同体成为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相互理解、激发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潜在主体力量。
孟凡行康泽楠
关键词:科技艺术

相关作者

葛祥国
作品数:35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服装学院
研究主题:后现代艺术 景观设计 后现代 景观 形式主义
张世英
作品数:110被引量:833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哲学 审美意识 万物一体 主客二分 自我
李倍雷
作品数:192被引量:364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艺术 艺术学理论 列传 母题 比较艺术学
孙凌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
研究主题:艺术 极简主义 后现代艺术 戏曲美学 自我呈现
潘道正
作品数:48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审丑 异托邦 波德莱尔 后现代主义艺术 《上帝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