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4篇“ 后殖民理论“的相关文章
从“错位并置”到“理论互鉴”:后殖民理论遭遇中国社会学
2025年
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对社会学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传统发起了强烈的批判与挑战。它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率先在文化领域引发了理论激荡。此时正值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历史时期,后殖民理论与社会学的互动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知识现象。后殖民理论现代理论思潮的传播与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译介同时展开,它们在理论的知识积累与时空序列关系的中国情境下存在错位且并置的现象。不同于早期的学科历史阶段,面对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时代课题,在打破东西方理论视域的二元格局与开拓全球南方新视野等方面,中国社会学与后殖民理论存在理论互鉴的可能。
何祎金
关键词:后殖民中国社会学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下《最的礼物》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
2025年
古尔纳的小说《最的礼物》借助两代移民者的人生际遇来审视非洲人在异族土地上的文化流浪,展现了后殖民背景下混杂文化、模拟策略与身份构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聚焦于霍米·巴巴的“混杂性”“模拟”和“文化身份”等重要观念,着眼于非洲流散家庭,探索解决矛盾的和解之路,以求颠覆霸权话语,实现身份重构。
俞悦张弛
关键词:混杂性
国际关系的后殖民理论:一种包容与多元的理论被引量:1
2024年
国际关系的后殖民理论以包容与多元的视角审视国际关系问题,将殖民历史作为理解世界政治的背景,破除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偏见。后殖民理论经历萌芽、形成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在本体论方面,后殖民理论主张主体间的、互构的立场;在认识论方面,后殖民理论注重对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考察,突出“叙事”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在方法论方面,后殖民理论采取深入历史的、反思性的研究方法。后殖民理论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重构,重点表现在“民族国家”“不平等”等核心概念、“安全研究”“全球化理论”等研究议题方面。作为具有反思力的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后殖民理论将构建更包容与多元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
同子怡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后殖民理论叙事
国际关系的后殖民理论:一种包容与多元的理论
2024年
后殖民理论在自身发展及与不同学科的对话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内涵,成为一支具有批判性和解放性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核心主张是殖民主义在历史与当下都有普遍性,从殖民主义及其余波的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同子怡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殖民主义批判性
何以实证底层?——后殖民理论下社会科学实证的表征转向
2024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萨义德、斯皮瓦克和芭芭等理论家为先驱的后殖民理论,在英语世界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掀起了新的方法论范式革命。其中,由斯皮瓦克所提出的“底层能否发声”命题,站在实证底层的立场上,对既有的实证假设提出了一系列认识论挑战,迫使后殖民理论对社会研究实证范式进行严肃的反思。本文主要梳理了斯皮瓦克、查特吉、霍尔、戈、廷思梅等理论家的主要成果,以实证底层为基本框架,讨论社会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发生转向的可能性。本文强调,作为研究对象的底层在社会科学实证中具有特殊性,结合目前的西方社会学界正在发生的后殖民主义方法论转向,迫使实证研究摒弃了还原经验对象的尝试。后殖民理论将认识论的重心放置于对经验对象的社会表征上,从而试图在实证层面进一步具象化底层所处的社会结构不平衡和不对称。由此,后殖民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实体间的关系构成(relational constitution)的探索,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开辟了新的可能。
刘尚麟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
文本背的声音:庶民的失语——从后殖民理论分析《格兰奇·柯普兰的第三生》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成为初露锋芒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都聚焦于女性,以其对非裔美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是其出版于1970年的第一部长...
虎彤安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斯皮瓦克庶民
对立与协商 ——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角分析《毒木圣经》
王晓颖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角下《河湾》中的身份追寻研究
《河湾》是印裔英籍作家奈保尔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萨利姆出生于1940年,他作为叙述者讲述了他在非洲东海岸,非洲内陆以及伦敦的所见所闻。非洲东海岸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先统治这里。萨利姆成长时期这里处...
周自闯
关键词:身份困惑身份追寻
冲突·依附·重构--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阈下小说《大河两岸》文化身份问题研究
江炎冰
后殖民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批判与去殖民批判之间
2023年
文章从后殖民理论和去殖民选择理论各自与马克思主义接合的领域出发,概述它们之间的争论。文章认为,一些杰出的去殖民批判者指责后殖民理论过于依赖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欧洲中心主义”理论,实际上这种指责忽视了后殖民理论与其马克思主义批判者之间长期存在的争论。文章对这种去殖民主义的论点提出了质疑,并将后殖民理论定位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去殖民批判的交锋之中。文章首先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者反对后殖民理论的主要观点;其次讨论了对后殖民理论的去殖民批判,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场争论中扮演的角色;最提出要将后殖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重新挂钩”,并认为这种“重新挂钩”不应被理解为这两种理论形态之间争论的结束,而应被理解为致力于保持这场争论的开放性。文章试图利用后殖民理论与其马克思主义批判者之间的开放性争论空间,对去殖民干预理论做出批判性的回应。
吉安马里亚·科尔帕尼蒋林(译)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马克思主义

相关作者

章辉
作品数:81被引量:285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实践美学 后殖民理论 审美活动 美学思想 文艺学
许晓琴
作品数:27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后殖民批评 后殖民理论 帝国 文学经典 东方学
王旭峰
作品数:27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 奈保尔 戈迪默 解放政治
易小斌
作品数:29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后殖民理论 当代文论 后殖民主义 审美生成 冯子振
赵稀方
作品数:106被引量:36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香港文学 翻译 后殖民主义 小说 后殖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