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44篇“ 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文章
- 后循环缺血被引量:70
- 2006年
- 后循环又称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引起的。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普遍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预后很差。但近年来,由于相关临床研究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后循环缺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
- 曹勇军刘春风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影像学技术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为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这一严重后果,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造成了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治疗PCIV的远期疗效不佳。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近年来在治疗PCIV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具有良好的疗效及确切的证据。在此,笔者通过检索2019—2024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就中医药治疗PCIV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张思怡郑莉马哲贺延妮杨志伟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中医药疗法
-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80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尼麦角林注射液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40例)和对照组(尼麦角林注射液,40例)。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DARS评分和DHI评分差异,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脑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 arartery,BA)、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及血黏度(高中低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95.00%vs80.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ARS评分和DHI评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BA流速、LVA流速、RVA流速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高切血黏度、中切血黏度及低切血黏度更低(P<0.05)。结论麦角林注射液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状况,促进脑部供血恢复,并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流速度,抗眩晕效果疗效明显。
- 王婷马雷莫佳瑶
-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
-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PCIV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水平(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44%,38/39)高于对照组(76.92%,30/39),P<0.05。治疗后,研究组躯体、情绪、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LVA、RVA、B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PCIV患者,能缓解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显著。
- 王静静李俊翟小丽
- 关键词:眩晕
- 川芎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分析川芎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9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PCI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行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川芎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眩晕严重程度、椎-基底动脉流速、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反应、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内各维度评分分别为(9.77±1.20)分、(10.53±1.05)分、(11.26±1.57)分,各血液流变学分别为(45.83±4.01)%、(5.41±0.89)mpa·s、(7.01±1.20)mpa·s,丙二醛为(3.19±0.40)mmol/mL,低于对照组的(13.21±1.59)分、(15.27±1.62)分、(16.54±2.01)分、(50.42±4.63)%、(6.21±1.03)mpa·s、(8.95±1.64)mpa·s、(4.25±0.59)mmol/L,椎-基底动脉流速分别为(31.25±3.42)cm/s、(35.98±4.66)cm/s、(43.58±4.67)cm/s,快于对照组的(27.36±2.59)cm/s、(30.59±3.84)cm/s、(38.77±3.63)cm/s,超氧化物歧化酶为(169.85±13.75)U/L,高于对照组的(145.36±10.56)U/L,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倍他司汀可减轻老年PCIV患者眩晕症状,调节椎-基底动脉流速,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 潘钰婷邹颋林晨易梦秋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川芎嗪倍他司汀
-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Meta分析及GRADE评价
- 2025年
- 目的:系统评价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中建库至2024年3月10日发表的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单纯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或常规对症治疗+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对症治疗),采用RevMan 5.4.1软件、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GRADE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项研究,涉及19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方案可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有效率(RR=1.22,95%CI=1.17~1.28,P<0.00001),提高后循环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D=4.33,95%CI=3.44~5.23,P<0.00001;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D=4.29,95%CI=3.44~5.15,P<0.00001;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D=4.42,95%CI=3.62~5.22,P<0.00001),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浆黏度:MD=-0.94,95%CI=-1.28~-0.60,P<0.00001;全血低切黏度:MD=-3.39,95%CI=-5.97~-0.81,P=0.01;全血高切黏度:MD=-1.79,95%CI=-1.95~-1.62,P<0.00001),缩短耳鸣症状消失时间(MD=-18.84,95%CI=-21.86~-15.83,P<0.00001)、眩晕症状消失时间(SMD=-1.70,95%CI=-1.93~-1.47,P<0.00001),降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积分(MD=-11.97,95%CI=-19.08~-4.8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RADE系统评价结果为“低质量”,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天麻钩藤饮加减可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改善后循环动脉平均流速、血液黏稠度、缩短耳鸣症状消失时间及眩晕症状消失时间,降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积分。但因纳入研究证据等级低,样本量少,故该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
- 高梦霞宋连英唐璐窦海燕朱陵群李鹏
-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后循环缺血性眩晕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 不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 2025年
- 背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常可作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而常规的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有限。目前中成药注射液在控制和缓解眩晕的发作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鉴于中成药制剂种类繁多,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评估各种中成药注射液的优劣。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V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建库至2024-05-07有关中成药注射液治疗PCIV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9项RCT,4556例患者,涉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13种中成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眩晕症状改善[即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方面: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醒脑静注射液(87.2%)、参麦注射液(73.5%)、舒血宁注射液(59.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银杏达莫注射液(88.3%)、天麻素注射液(63.3%)、葛根素注射液(57.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醒脑静注射液(96.2%、99.2%)、灯盏花素注射液(90.2%、85.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69.3%、79.4%)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灯盏花素注射液(97.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85.8%)、醒脑静注射液(80.6%)分别联合常规
- 朱胜杰刁华琼杭晓屹孙文军
-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成药注射剂
- 通元针法联合祛瘀化痰清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联合祛瘀化痰清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3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祛瘀化痰清眩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元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及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8%(58/61),高于对照组81.97%(50/61)(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GF21及sCD40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FGF21及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4周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元针法联合祛瘀化痰清眩方能够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动性,促使FGF21及sCD40L水平恢复正常,增强疗效,且安全性高。
- 李瑞琢丁震环于宁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血液流变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可溶性CD40配体
- 养血清脑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研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采用养血清脑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86例PCIV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养血清脑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基底动脉(B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一氧化碳(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头晕目眩、头重昏蒙、肢体麻木、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能够有效提升PCIV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缓解眩晕症状,且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
- 王洁琼李露佳赵静会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倍他司汀
- 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倍他司汀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其临床疗效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信封随机法将启东市中医院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80例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倍他司汀治疗)和观察组(40例,倍他司汀+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椎底动脉流速、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以及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加快,且观察组均快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DHI、DAR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内皮素-1(ET-1)、神经肽Y(NPY)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可有效调节脑血流速度,改善眩晕状况,并调节血清MBP、ET-1、NPY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
- 吴成见陈华朱圣昀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倍他司汀
相关作者
- 刘春华

- 作品数:93被引量:35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名医经验 降压方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益气 中医药疗法
- 武剑

- 作品数:225被引量:908H指数:1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卒中 缺血性卒中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
- 马先军

- 作品数:103被引量:55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侧支循环 脑梗死 动脉自旋标记 中西医结合 卒中单元
- 胡春洪

- 作品数:611被引量:3,021H指数:2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 MRI
- 刘青蕊

- 作品数:163被引量:651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 研究主题:脑电地形图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急性脑梗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