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2篇“ 右心室起搏“的相关文章
慢性右心室起搏患者升级为左束支区域起搏后生活质量分析
2024年
目的观察慢性长期右心室起搏患者升级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后生活质量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住院患者,入选患者为长期右心室起搏(起搏比例≥40%)因电池耗竭或心衰住院欲升级为左束支区域起搏,并在术后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比较起搏器升级前,术后3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变化及心脏功能参数,生活质量变化采用以下3个问卷分析:健康SF-36量表,三水平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3L)及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问卷(MLHFQ)。结果25例患者符合标准入组,最终23个成功升级为LBBAP,并全部在术后12个月内完成了随访,在SF-36量表中,经过多时间段统计分析,23例患者分别在生理功能(P<0.001)、生理职能(P<0.001)、一般健康状态(P<0.001)、精力(P=0.005)、社会功能(P=0.006)、精神健康(P=0.002)6大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EQ-5D-3L总分(P=0.004)及MLHFQ评分(P<0.001)也比升级前有明显的提高,且治疗后12个月比治疗后3个月改善更明显,患者治疗前后脑利钠肽前体(ProBNP,P=0.004)、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01)、左室收缩期容积(LVESV,P=0.001)比较也有显著改善。把23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发现起搏介导心肌病(PICM)组患者(11/23),比非PICM组(12/23),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结论长期右心室起搏患者升级为左束支区域起搏后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且PICM患者获益更显著。
韦玲玲叶炀盛夏傅国胜蒋晨阳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潘非非张冰航车星星王睿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右心室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比传统右心室起搏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传统右心室起搏(RVP)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置入部位分为LBBaP组和RVP组。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3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基线、随访期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心电图测得的QRS宽度、起搏参数,并发症(心室电极穿孔、脱位、心包积液、三尖瓣穿孔等)发生率、发生时间。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年龄(68.3±13.5)岁,其中男性82例(50.3%)。LBBaP组80例,RVP组83例。LBBaP组患者的基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49±4.95)mm比(47.43±8.15)mm,P=0.01]、左心房内经[(33.14±5.94)mm比(30.18±3.92)mm,P=0.001]高于RVP组;随访时LBBaP组的左心房内径低于RVP组[(37.10±6.70)mm比(40.10±8.90)mm,P=0.016]。两组基线QRS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LBBaP组术后QRS宽度小于RVP组[(110.69±24.01)ms比(139.65±29.85)ms,P<0.01]。LBBaP组术中阈值高于RVP组[(0.83±0.32)V/0.48 ms比(0.71±0.23)V/0.48 ms,P=0.004]、阻抗小于RVP组[(754.53±205.59)Ω比(905.41±302.75)Ω,P<0.01];LBBaP组术后心室起搏比例[(87.39±20.92)%比(79.49±25.76)%,P=0.034]、阈值[(0.90±0.38)V/0.48 ms比(0.69±0.27)V/0.48 ms,P<0.01]高于RVP组,阻抗[(507.45±77.37)Ω比(620.52±197.29)Ω,P<0.01]低于RVP组。术后随访5~5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LBBaP组与RV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11/80)比7.2%(6/83),P>0.05];LBBaP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时间早于RVP组[中位时间:29.74(95CI%27.21~32.26)个月比46.17(95CI%42.48~49.86)个月,P=0.030]。结论LBBaP的起搏参数更稳定,对临床左心功能改善更明显,但阈值相对高于RVP,且并发症出现时间相对较早。
刘飞李响蒋志丽罗伟高海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右心室起搏左心室功能
HFrEF合并高度AVB行左束支区域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力衰竭(HFrEF)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右心室起搏(RVP)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把在2020年9月—2021年6月期间入住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80例HFrEF合并高度AVB且需接受DD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了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B组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每组各40例。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线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和手术费用。对患者随访6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1、3、6月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QRS时限和术中QRS波形态、心脏彩超相关数值(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分数EF);比较两组术后有无新发心律失常;心衰再住院次数及是否因心衰死亡等情况。结果A组的围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长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就起搏参数而言,A组与B组在阈值、阻抗、感知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QRS时限为(111.85±10.77ms),显著窄于B组(160.15±15.04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在植入过程中起搏QRS形态呈动态变化,最后呈束支传导阻滞样,B组呈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样;A组的LAAD、LVEDD、LVEF和EF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心衰再住院次数及是否因心衰死亡的患者均较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FrEF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起搏比例较高的患者,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可以有效缩减QRS时限,改善心功能,促进心衰恢复,带来更好的临床效益。
刘强叶锦华邓志芳占艳琴陈志文刘元庆周学敏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
相对于心房事件和左心室事件优化针对患者的仅右心室起搏的系统
公开了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候选患者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的心脏起搏的系统。所公开的方法和系统允许通过在各种治疗参数条件下测量源于心脏起搏的组织夺获的程度来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还公开了优化仅右心室心脏起搏的系统和方法。
S·戈什
文献传递
左束支区域起搏右心室起搏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与右心室起搏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Ⅲ°AV...
姚芳
关键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舒张功能心脏收缩功能
左束支区域起搏右心室起搏对心脏影响研究荟萃分析
目的:对比左束支区域起搏右心室起搏术后电生理改变,评估两种起搏位置对心脏的影响及影像学改变,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方法:检索各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2月25日所有左束支区域起搏相关文献。对于检索...
汪鑫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术右心室起搏心脏功能影像学改变
文献传递
比较常规右心室起搏与左束支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RVP)和左束支起搏(LBBP)对三尖瓣反流(TR)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动过缓行首次起搏器植入且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以上超声心动图资料齐全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植入位置分为RVP组和LBBP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线相关TR(LRTR)的发生情况。结果140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0±11.3)岁,男58例(58/140,41.4%),RVP组73例(73/140,52.1%),LBBP组67例(67/140,47.9%)。两组术后新发TR的发生率分别为13.7%(10/73)和7.5%(5/67)(P=0.282),TR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2/73)和13.4%(9/67)(P=0.6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特征和基线超声心动图参数后,两组术后随访新发TR(校正OR=7.26,95%CI 0.99~53.42,P=0.052)和TR加重(校正OR=3.40,95%CI 0.70~16.45,P=0.128)的发生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器械时长(校正OR=1.11,95%CI 1.01~1.22,P=0.042)、基线二尖瓣轻度以上反流(校正OR=4.64,95%CI 1.01~21.43,P=0.049)为TR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P和LBBP术后新发TR或TR加重的发生风险相当,LBBP并不额外增加术后TR加重的发生风险。随访时长和基线合并二尖瓣反流为TR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
林锦璇周昱安陈柯萍戴研胡清韵卢文钊李瑶李玉秋徐楠张澍
关键词:三尖瓣反流右心室起搏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及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术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并研究两者在检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67例有心室起搏指征的患者分成两组,36例接受LBBP治疗,31例接受右心室起搏(RVP)治疗,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行12导联心电图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个月应用2D-STI获得左心室17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ls-Dif)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左心室乳头肌水平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rs-SD)及前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差值(Taspost);采用TDI获得左心室12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及最大差值(Ts-Dif)。结果与RVP组比较,LBBP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Tls-Dif、PSD、Trs-SD、Tas-post、Ts-SD及Ts-Dif均较短(P均<0.05)。2D-STI对LBBP起搏状态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检出率为72%(26/36),高于TDI的58%(21/36);RVP起搏状态下2D-STI对其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检出率为84%(26/31),高于TDI的65%(2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BBP起搏状态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P;2D-STI与TDI均可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2D-STI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检出率高于TDI,且操作简捷方便,重复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宋爱萍任骋徐心纯许红
关键词:心肌收缩
希氏束起搏右心室起搏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起搏(RVP)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EMbase、CNKI、VIP和WanFangData数据...
王星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左心室射血分数临床疗效META分析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王锡惠
作品数:8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QRS波时限 心力衰竭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起搏 血浆脑利钠肽
傅国胜
作品数:436被引量:1,668H指数:19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心房颤动 冠心病患者 射频消融 冠状动脉疾病
陈冲昊
作品数:6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QRS波时限 心力衰竭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起搏 血浆脑利钠肽
王晓彦
作品数:38被引量:134H指数:6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QRS波时限 右室心尖部起搏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缺损
李渝芬
作品数:332被引量:1,208H指数:17
供职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研究主题:儿童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