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5篇“ 可溶性虫卵抗原“的相关文章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机制
2022年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并探讨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作为实验组,另1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12±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后3、5周和8周各处死1组小鼠;正常对照组小鼠不感染血吸虫,于实验组小鼠感染当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腹腔渗出细胞,检测肝脏和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此外,体外用SEA、PBS及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处理纯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巨噬细胞中BCL⁃2家族成员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aspase 3活化水平。同时,体外在caspase抑制剂、H_(2)O_(2)或N⁃乙酰⁃L⁃半胱氨酸(NAC)存在时用SEA处理巨噬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3、5周和8周,小鼠肝脏[(0.873±0.106)×10^(6)、(2.737±0.460)×10^(6)个和(3.107±0.367)×10^(6)个;F=81.900,P<0.01]和腹腔中巨噬细胞总数[(5.282±1.136)×10^(5)、(7.500±1.200)×10^(5)个和(12.800±0.800)×10^(5)个;F=55.720,P<0.01]不断增加,且感染小鼠肝脏[(0.092±0.018)×10^(6)、(0.186±0.025)×10^(6)个和(0.173±0.027)×10^(6)个;F=57.780,P<0.0001]和腹腔中凋亡的巨噬细胞数量[(0.335±0.022)×10^(5)、(0.771±0.099)×10^(5)个和(1.094±0.051)×10^(5)个;F=49.460,P<0.01]亦不断增加。经SEA体外处理的巨噬细胞凋亡比例[(24.330±0.784)%]高于PBS[(18.500±1.077)%]及OVA[(18.900±1.350)%]处理组(P均<0.01)。经SEA和PBS处理的巨噬细胞中,Bcl⁃2[(1.662±0.943)vs.(1.00±0.00);t=1.215,P>0.05]、Bax[(0.711±0.200)vs.(1.00±0.00);t=2.507,P>0.05]、Bak[(1.255±0.049)vs.(1.00±0.00);t=0.897,P>0.05]、BCL⁃2[(0.068±0.004)vs.(0.070±0.005);t=0.699,P>0.05]、BAX[(0.
殷过齐鑫李娅琳许磊周莎陈晓军朱继峰苏川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巨噬细胞凋亡
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缓解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的作用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炎症性肠病(IBD)小鼠模型的建立,利用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进行干预,观察小鼠整体生命活动状态,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机体免疫反应及肠道菌群和代谢变化,初步明确SEA改善IBD小鼠炎症并阐明SEA在...
朱恬宇
关键词:IBD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一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组分的分离鉴定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组分的分离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S. japonicum虫卵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配成5%悬液,置4℃浸泡3天,期间于‑20℃和室温间反复冻融10次,然后超声裂解,离心取上清液备用...
郝力力郭莉袁东波阳爱国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组分的免疫学特异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的特异组分,为建立牛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葡聚糖凝胶层析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对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SDS-PAGE分离出10条蛋白条带,依次为100、80、60、55、45、28、27、17、15和13 KDa的小分子量蛋白;采用阳性病牛血清进行Western-blot,共鉴定出有3条特异带,分子量分别为50、28、17 KDa,28和17KDa条带较为明显,而50KDa条带较弱;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出2个蛋白质高峰,即大分子量蛋白组分峰(Ⅰ峰)和小分子量蛋白组分峰(Ⅱ峰);再经Dot-ELISA鉴定表明,Ⅱ峰中高速离心后的上清蛋白是可用于牛血吸虫病诊断的特异性抗原。【结论】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出的Ⅱ峰蛋白再经过高速离心后,其上清蛋白是能够用于牛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的特异性天然蛋白。
唐天才石团员袁东波侯巍莫茜尹杰阳爱国郭莉郝力力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DS-PAGEWESTERN-BLOTDOT-ELISA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可溶性虫卵抗原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被引量:9
2019年
血吸虫病是呈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以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所引起的疾病流行最广、危害最大,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虫卵沉积于肝脏,虫卵内毛蚴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可溶性虫卵抗原对肝星状细胞的调节作用在疾病的进程及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可溶性虫卵抗原对肝星状细胞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刘欣齐永芬鱼艳荣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可溶性虫卵抗原肝星状细胞
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鼠CD8α-树突状细胞抑制OVA诱导过敏性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感染鼠树突状细胞不同亚型对卵白蛋白诱导的过敏性哮喘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各取...
郭盼
关键词:可溶性虫卵抗原过敏性哮喘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诱导肝纤维化相关miRNA的变化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与肝纤维化相关miRNA(miR)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刺激小鼠肝细胞(AML12)后的表达情况,为阐明血吸虫感染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SEA)刺激AML12后,采用定量PCR检测AML12中的miR-122、miR-182、miR-23b、miR-27b及KH型剪切调控蛋白(KHtype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KSRP)的m NA水平,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KSRP蛋白的表达变化;分别用anti-miR-27b、miR-27b precursor转染AML12后,以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ML12中KSRP的m NA和蛋白水平。结果经SEA刺激后,AML12中miR-182、miR-23b及miR-27b m RNA水平下降(P均<0.05),而细胞中miR-122 m RNA与KSRP的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均<0.05)。此外,anti-miR-27b与miR-27b precursor转染组KSRP的m RN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但anti-miR-27b组细胞中KSRP的蛋白表达增加,miR-27b precursor组KSRP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SEA刺激AML12导致诸多与肝纤维化相关的miRNA及KSRP的表达发生变化,其中miR-27b可调控KSRP的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血吸虫感染导致的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王欢卢雅静高彦茹王舒弘周蕊董惠芬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MIRNA可溶性虫卵抗原肝细胞
可溶性虫卵抗原和成虫抗原刺激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刺激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只,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约1 000条/兔),45 d后收集成虫及虫卵,制备SWA和SEA。2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健康组(10只/组),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5)条/鼠,感染后5~6周ELISA检测血清中SEA和SWA特异性IgG抗体。分离两组小鼠MLN中的淋巴细胞,均给予4种不同条件刺激:无刺激组(A组),SEA(100μg/ml)+抗-CD28 mAb(1μg/ml)(B组),SWA(100μg/ml)+抗-CD28 mAb(1μg/ml)(C组),抗-CD3 mAb(1μg/ml)+抗-CD28 mAb(1μg/ml)(D组)。培养9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培养72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L-17)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血清SEA、SWA特异性IgG抗体的吸光度(A_(450)值)分别为2.66±0.20和1.68±0.66,高于健康组的0.19±0.05和0.25±0.12(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B组刺激后,感染组淋巴细胞中CD4^+IL-17^+和CD4^+IFN-γ^+细胞分别占0.43%和0.56%,高于健康组的0.05%和0.20%(P<0.05);C组刺激后则分别占0.39%和0.76%,高于健康组的0.04%和0.19%(P<0.05)。两组小鼠的淋巴细胞体外经SEA(B组)刺激后,感染组淋巴细胞产生的IFN-γ和IL-17分别为(49.13±14.71)和(41.73±2.42)pg/ml,高于健康组的(3.27±0.33)和(9.22±0.58)pg/ml(P<0.01);经SWA(C组)刺激后则分别为(46.92±16.73)和(36.14±4.82)pg/ml,高于健康组的(3.38±0.34)和(8.78±0.93)pg/ml(P<0.01)。B组的IL-17含量高于C组(P<0.05)。结论SEA和SWA能体外诱导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分泌IL-17和IFN-γ,SEA刺激淋巴细胞产生IL-17的含量明显高于SWA;SEA和SWA均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为CD4^+IL-17^+细胞和CD4^+IFN-γ^+细胞。
罗雪平袁南贵黄俊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肠系膜淋巴结可溶性虫卵抗原TH17细胞
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鼠CD8α^-树突状细胞抑制OVA诱导过敏性哮喘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鼠CD8α^-树突状细胞(DCs)在抑制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腹腔注射SEA(PBS为对照组)致敏后,分离脾细胞,磁珠分选获得CD8α+CD11c+-DCs和CD8α^-CD11c+-DCs。尾静脉注射法过继转移DCs,再用OVA诱发小鼠哮喘。取小鼠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涂片染色后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算其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OVA特异性IgE及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IL-5、IL-10、TGF-β水平。结果 SEA-CD8α^-DCs/OVA组较SEA-CD8α+-DCs/OVA、对照过继转移CD8α+-DCs、CD8α^-DCs组以及单纯OVA诱导组以及小鼠肺组织炎症显著减轻,病理评分更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肺组织病理评分结果分别为6.80±1.03,11.00±0.00,13.00±0.82,12.75±0.50,14.00±1.0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50±0.79,10.17±1.61,11.84±2.31,12.60±1.60,20.00±1.70。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下降,BALF和脾细胞上清IL-4、IL-5表达量下降,IL-10、TGF-β表达量升高(均P<0.05)。结论 SEA致敏鼠CD8α^-DCs可抑制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其有效成份有待进一步研究。
郭盼章婧孙越朱晓龙冯晓月黄俊凯姚晔纪伟华任继玲朱云娟刘佩梅胡立志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可溶性虫卵抗原
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IgY的制备及初步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制备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鸡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 Y),探讨其应用于血吸虫病流行区查病的可行性。方法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采集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阳性者尿液,在非流行区采集健康人尿液。以SEA经皮下注射免疫莱杭母鸡获得anti-SEA Ig Y,以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其相对分子量;并以anti-SEA Ig Y作为捕捉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IHA阳性者和健康人尿液中的血吸虫循环可溶性虫卵抗原(Circulating soluble egg antigen,CSEA)。结果成功制备并纯化antiSEA Ig Y。共检测IHA阳性者尿液48份,在尿液中检出CSEA阳性26例,检出率为54.17%;检测健康人尿液10份,均为阴性。结论基于Ig Y的免疫诊断技术可有效检出人尿液中CSEA,其作为一种便捷、无创伤的新方法可应用于血吸虫病查病工作中。
吴凯徐明星杨燕周水茂雷家慧刘文琪
关键词:循环抗原卵黄免疫球蛋白免疫诊断

相关作者

何伟
作品数:71被引量:516H指数:18
供职机构:卫生部
研究主题: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病 免疫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 DNA疫苗
张影
作品数:59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主题:螨变应原 日本血吸虫感染 吡喹酮治疗 变应原 屋尘螨
蔡玉春
作品数:67被引量:19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试剂盒 日本血吸虫 循环抗原 可溶性虫卵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辛晓芳
作品数:87被引量:18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主题:钩端螺旋体 国家参考品 血清群 吡喹酮治疗 日本血吸虫感染
张瑾
作品数:42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主题:吡喹酮治疗 日本血吸虫感染 刚地弓形虫 可溶性虫卵抗原 吡喹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