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篇“ 古地理分布“的相关文章
- 贵州寒武纪杷榔组纳罗虫(Naraoia)的古地理分布及埋藏特征
- 2023年
- 纳罗虫属作为一类已经灭绝的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寒武纪地层中.其中,黔东南寒武系杷榔生物群的纳罗虫保存在江南斜坡沉积相区,目前在台江革一和剑河辣子寨地区杷榔组中发现了大量纳罗虫标本.本次研究基于采自剑河辣子寨剖面的213块标本,鉴定为Naraoia taijiangensis,化石主要保存在该剖面3个化石富集层中.结合这3个化石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化石保存状态,对N.taijiangensis的埋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化石保存与快速的沉积事件相关,以印痕化石保存为特征,局部有矿化现象;完整的化石个体出现在较厚的快速沉积层中;不完整的化石则多保存在相对较薄的快速沉积层中.这一发现为揭示斜坡相区杷榔生物群的埋藏特征提供了依据.
- 孙全义彭进邵云彬
- 关键词:古地理埋藏学寒武系
-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四分珊瑚及其古地理分布
- 2023年
- 本文系统描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床板珊瑚形珊瑚亚纲四分珊瑚目四分珊瑚科的化石,共4属3种和2个未定种,分别为:四分珊瑚属Tetradium小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minus、纤状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fibratum、杆四分珊瑚属Rhabdotetradium杆四分珊瑚(未定种)Rhabdotetradium sp.、似植珊瑚属Phytopsis细胞状似植珊瑚(比较种)Phytopsis cf. Cellulosum、古槽珊瑚属Palaeoalveolites古槽珊瑚(未定种)Palaeoalveolites sp.。其中,似植珊瑚属Phytopsis为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发现和报道。本文选取塔中822、塔中82、塔中30、塔中23和塔中43井上奥陶统取心段研究四分珊瑚化石的分布特征,发现四分珊瑚化石集中出现在奥陶系上统桑比阶-凯迪阶良里塔格组良三段至良一段,在塔中台地边缘礁滩相和台地内部泻湖相内均有分布,是一类广适型的生物。其中,礁滩相内多为似植珊瑚属Phytopsis、四分珊瑚属Tetradium的块状复体碎块,泻湖相内多为个体形态较大的四分珊瑚属Tetradium,杆四分珊瑚属Rhabdotetradium,似植珊瑚属Phytopsis及古槽珊瑚属Palaeoalveolites的块状和丛状复体碎块。结合全球其他板块四分珊瑚的古地理分布规律,认为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背景下,四分珊瑚自中奥陶统出现后,在上奥陶统凯迪期发生大规模辐射。塔里木板块塔中台地奥陶系良里塔格组中的四分珊瑚即为上奥陶统凯迪期的辐射产物,其辐射规律与全球底栖造礁生物的辐射规律一致。
- 冯琦刘傲然姜红霞吴亚生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
- 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叶状藻建造的生长模式和古地理分布:以内蒙古东部地区阿木山组的叶状藻-微生物礁为例
- 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的叶状藻建造(生物礁或丘)主要由叶状藻障积或建造格架形成,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粘结巩固作用。内蒙古东部格舍尔期阿木山组发育了大量的叶状藻-微生物礁,这些生物礁主要由叶状藻-微生物粘结岩和叶状...
- 闫振刘建波金小赤史宇坤王海峰
- 关键词:古海洋
- 文献传递
- 塔北地区晚泥盆世东河砂岩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分布及演化
- 本文以古地理学、碎屑岩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薄片、常规测井等资料,对塔北地区晚泥盆世东河砂岩段地层特征、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及纵横向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地层厚度、砂体厚度、砂地比三...
- 翟娜
- 关键词:沉积相岩相古地理晚泥盆世
- 文献传递
- 广西泥盆纪放射虫及其古地理分布特征
- <正>在我国广西泥盆纪的硅质岩系中发现有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5个放射虫化石(组合)带,即:晚埃姆斯期至早吉维特期Ceratoikiscum coroniferum-Trilonche remosa组合带...
- 陈慧慧罗辉王玉净
- 关键词:放射虫古地理泥盆纪组合带
- 文献传递
- 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被引量:5
- 2009年
-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 杨楠李承森
- 关键词:泥盆纪维管植物植物化石古地理分布
- 华南伊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及意义被引量:10
- 2009年
-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国华南的伊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相当地层代表着这一特殊地史时段的沉积,地层记录完整,岩相环境多样,化石产出丰富,是深入研究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地层划分及全球对比、探讨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和辐射的理想地区之一。其中,扬子台地边缘相地层中出露丰富的宏体化石材料,分异显著,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宏体化石群中也含有澳洲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作者总结了前人关于华南伊迪卡拉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云南"江川生物群"的宏体化石;简要记述了华南伊迪卡拉系中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若干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宏体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了华南伊迪卡拉纪丰富多样的宏体生物群基本发育在扬子台地边缘碎屑岩至碳酸盐岩相的过渡带和斜坡带;各生物群宏体化石的组合面貌受沉积微相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宏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不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比如: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普遍开始出现多样化发展,为寒武纪生命的演化辐射奠定了生态基础;而且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浅海生态系统,以浮游和底栖真核藻类为主的海洋初级生产者大量繁盛,尤其是丰富的多细胞藻类可能成为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主要的生烃植物类群。
- 唐烽高林志王自强
-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古生态
- 世界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古地理分布被引量:31
- 2005年
- 世界上早二叠世生物礁分布于泛大陆的西北陆棚、乌拉尔山脉的西侧、美国的二叠盆地等地,并集中分布于前两个地区。其早期,以Palaeoaplysina礁或Palaeoaplysina和叶状藻礁占优势,而至晚期则形成以Shamovella(Tubiphytes)和苔藓虫为骨架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仅发现于北美格拉斯山脉、帕米尔和我国的阿尔格山等地。茅口期的礁是世界上最发育的生物礁之一,北美瓜德罗普山脉的二叠纪礁已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礁,其相带分异之清晰堪称为世界之最。北非突尼斯的礁也是研究程度较高的礁之一。中二叠世的礁以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古石孔藻、Shamovella和笛苔藓虫是常见的包覆生物。晚二叠世生物礁分布于欧洲镁灰岩统盆地、特提斯海西缘和最北缘的陆棚以及特提斯海域内的一些地体。我国晚二叠世礁十分发育,成为世界二叠纪礁的一个亮点。礁内的造架生物以珊瑚海绵为主,包括房室海绵和纤维海绵,古石孔藻和Shamovella(Tubiphytes)作为常见的包覆联结生物。
- 范嘉松吴亚生
- 关键词:生物礁二叠纪造礁生物古地理分布
- 海扇类(pectinoids)在侏罗纪原大西洋的古地理分布被引量:1
- 2000年
- 海扇类 (pectinoids (s .l) )是一类具浮游异养幼虫类型生态特征的表生双壳类。这种生态特征决定了其大部分组成分子具世界性分布。但是 ,在侏罗纪原大西洋地区海扇类中仍有不少属 /亚属显示出地区性特征 ,其地理分布主要受纬度气候带控制 ,即显示出南北差异。这些地区性海扇贝类是认识侏罗纪生物地理分区的重要标志。主要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北方型分子由Buchiidae、Pectinidae和Oxytomidae 3科的一些属 /亚属组成 ,它们于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常见于格陵兰东部 ,往南止于英格兰南部 ,是北方生物区的重要代表。适于热带 -亚热带的特提斯型分子分异度较高 ,组成分子来自Pectinidae ,Spondylidae和Entoliidae 3科 ,主要分布于法国以南的较低纬度地区。但是 ,在特提斯海扩张时期 ,如侏罗纪巴通期 ,随着特提斯生物大区北界的北移 ,特提斯双壳类可散布至英格兰北部。
- 刘春莲
- 关键词:侏罗纪古地理分布
- 贵州石炭纪遗迹化石──兼论Zoophycos在地史时期的古地理分布被引量:5
- 1995年
- 本文是在对贵州石炭系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过程中,采集了大量遗迹化石,共11属(新属4)11种(含未定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建立了贵州石炭纪遗迹化石群落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石炭系地层中大量的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特征以及国内外已有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古地理情况,总结出Zoophycos的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史:即-P为浅海环境(包括内陆棚、台沟、台地、滨海等);T—J为浅海-深海过渡的半深水环境;K—E为深水环境。
- 杨瑞东颜承锡汪成元陈文一
- 关键词:石炭纪遗迹化石地层
相关作者
- 吴亚生

- 作品数:149被引量:680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生物礁 微生物岩 塔里木盆地 二叠纪末 二叠纪
- 杨爱华

- 作品数:21被引量:201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寒武纪 寒武系 寒武纪早期 埃迪卡拉系 化石
- 周传明

- 作品数:98被引量:608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系 新元古代 地质意义
- 张俊明

- 作品数:30被引量:60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寒武纪 黑色岩系 寒武系 奥陶纪 震旦系
- 沈才智

- 作品数:6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早白垩世 系统发育分析 新属种 化石 恐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