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5篇“ 古代玻璃“的相关文章
- 一批古代玻璃玦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科学研究
- 2025年
- 佩戴首饰是从古代社会流行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玦饰作为一种佩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玉器器形之一,对东南亚影响颇深。玦饰材质和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技术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有关亚洲古代佩饰的研究主要涉及宝石和玻璃珠饰等,而玻璃玦饰鲜有报道。通过玻璃玦饰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微量元素特征,有望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的制作年代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科学参考。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超景深光学显微(OM)和共聚焦激光拉曼显微光谱技术对东南亚地区发现的44件玻璃玦进行了科学分析,获取其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物理结构和表面微观形貌等信息。根据主要助熔剂含量,这批玻璃玦可分为钾玻璃、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三种体系,其中钾玻璃42件,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各1件。钾玻璃中有38件低钙高铝型钾玻璃和4件中等钙铝型钾玻璃。玻璃加工工艺包括拉制法、模铸法和冷加工法。多数蓝绿色、绿色、黄绿色玻璃玦样品以铁离子着色为主,部分由铁离子和铜离子共同着色;深蓝色、蓝色样品主要以钴离子着色;黑色样品SEAG-005主要由锰离子着色;钾铅玻璃SEAG-031使用了锡酸铅作为着色剂和乳浊剂。结合玦饰的玻璃体系、微量元素特征、外形和分布等信息,初步讨论了所分析玻璃玦样品的可能原料来源和生产中心。这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见证了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传播及其与当地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研究结果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 黄珏玮董俊卿刘松刘松李青会
- 关键词:化学成分海上丝绸之路
- 基于可解释性的多模型融合的古代玻璃成分分析及亚分类方法
- 2024年
- 因埋藏环境的影响会使玻璃的内部元素和环境元素进行交换而风化,导致成分比例都发生变化,给考古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从玻璃文物的化学成分含量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单变量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SHAP-SVC相融合的方法得到如下结果:与古玻璃风化程度相关的3个指标排序为玻璃类型>纹饰>颜色。通过数据挖掘,将玻璃的类型作为分类变量,将玻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作为呈现变量,对14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玻璃表面有无风化化学成分含量的统计规律,即当高钾玻璃的SiO_(2)含量高于90%时大概率出现风化现象,铅钡玻璃的SiO_(2)含量低于30%时大概率出现风化现象。然后,利用风化前后的各个成分含量的中位数的差值构建风化预测模型,通过GMM和决策树算法,建立了玻璃的粗分类和亚分类模型,给出了铅钡玻璃亚类主要通过PbO、SiO_(2)、SrO、BaO和CaO这5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划分,而高钾玻璃亚类则是通过CaO、Al_(2)O_(3)和SiO_(2)这3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划分。
- 汤思远黎恒邱诗睿朱宇坤柯圆圆
- 关键词:古代玻璃玻璃风化决策树
- 基于ISODATA聚类算法的古代玻璃文物制品类型鉴别
- 2024年
- 针对古代玻璃文物制品表面有无风化问题,通过权值比重模型得出纹饰、玻璃类型、颜色在有无分化情况下的内在关系;在高钾玻璃风化、铅钡玻璃风化、高钾玻璃无风化和铅钡玻璃无风化4类情况下,计算出古代玻璃文物制品14种化学成分的平均含量;采用聚类算法对古代玻璃文物制品进行分类,并预测出古代玻璃文物制品风化前的化学成分含量。通过分析古代玻璃文物制品在未知玻璃类别时的主要化学成分,确定其在未知玻璃类别时的化学成分及其所属类型,进而为古代玻璃文物制品的鉴别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解慧张建国王昕鑫杜旭林屈俊宁袁瑞丽
- 关键词:聚类算法
- 东西文化交融下的玻璃器——古代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与传播
- 2024年
- 玻璃制作工艺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作为亚欧大陆古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商贸道路的佐证,玻璃自身的演变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多维度的价值。无论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的器物和纹饰分析,还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媒介的化学成分研究来看,中西方古代玻璃器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本文即以玻璃技术发展的大致脉络为线,以具体的玻璃器为样本,尝试探究和呈现古代玻璃工艺的状况。
- 黄小娇
- 关键词:玻璃工艺多维度
-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古代玻璃制品分类
- 2024年
- 古代玻璃制品是古丝绸之路交易的商品之一,一般依据化学成分对玻璃制品进行分类.但是风化会改变玻璃制品化学成分的含量,从而影响玻璃制品类型的鉴别.本文尝试先预测风化前的化学成分以消除风化的影响,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化学成分的关联关系以及差异,最后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对古代玻璃制品进行分类.
- 高国云王青芸
- 关键词:系统聚类灰色关联分析古代玻璃玻璃风化
- 煮石 世界古代玻璃艺术展
- 本书为丽水博物馆同名展览图录,本次展览是中国第一个完整介绍古代玻璃发展历程的展览,涵盖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玻璃艺术,书中将对本次展览的每件展品进行详局的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玻璃艺术世界。展品数量达到500余件,...
- 赵宏
- 基于成分数据分析与模糊模式识别的古代玻璃种类鉴别
- 2024年
- 以一批古代玻璃制品成分数据为例,研究成分数据处理方法与模糊模式识别在古代玻璃分类鉴别中的应用。采用非对称、对称与等距3种对数比变换方法,对古代玻璃成分数据进行转换,针对数据中零值不能进行对数比转换的情况,引入可以保持单形空间运算的乘法替换法。分别对比3种对数比变换方法对模糊模式识别结果的影响,同时引入随机森林与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做进一步的分析。近似零值替换后古代玻璃成分数据的统计特征基本不变,乘法替换法具有良好的替换效果。模糊模式识别结果的准确率与变换方法特性表明,基于对称对数比变换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最优。在古代玻璃的分类鉴别研究中引入成分数据分析理论,为古代玻璃成分数据的处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引入,为考古工作者、地质研究人员等,提供一种新的简单快速且准确的分类方法。
- 王保乾蒋剑军
- 关键词:古代玻璃成分数据模糊模式识别
- 古代玻璃文物鉴别和分类问题的统计分析
- 2024年
- 古代玻璃文物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其化学成分必然发生变化,甚至导致原貌无法辨认,因此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以54件玻璃文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化学成分含量、纹饰和颜色等指标,运用卡方独立性检验来探讨影响玻璃文物表面风化的因素,发现文物的表面风化与其玻璃类型的相关性较强,而与纹饰、颜色的相关性弱。为精确判断文物类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向量量化(LVQ)网络的玻璃文物鉴别方法,利用系统聚类法对两类玻璃进行亚分类,将高钾玻璃分为高硅类高钾玻璃、高钾类高钾玻璃及高钙类高钾玻璃,将铅钡玻璃分为高硅类铅钡玻璃和高铅类铅钡玻璃。
- 彭丽红王颖梁唐玥雷亿辉
- 关键词:系统聚类法
-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古代玻璃分类模型
- 2024年
- 为了有效地鉴别古代玻璃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提出了一种预测古文物玻璃制品类型的方法。根据现有数据测量得到13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将所得主成分作为反向传播算法(BP)神经网络的输入,构造一种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古代玻璃分类模型。实验中,选择8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与测试集,选择20%的数据作为验证集。结果表明:对玻璃文物样品提取的主成分有显著贡献的化学成分为SiO 2、K 2O、PbO和BaO;改进后的模型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对样品预测平均相对误差率小于4%,迭代时间缩短,对未知的古玻璃文物样品的预测估计更精确;提出的玻璃分类模型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数据集上有可靠的精确度,并相较于Logistics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 陈世豪王元奎李肖兵李勇胡立坤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反向传播算法神经网络
- 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玻璃制品的成分探究
- 2024年
- 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和卡方检验分析了古代玻璃的成分,得出玻璃类型、纹饰、颜色与表面风化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对风化玻璃制品数据借助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加权平均值预测模型,预测风化前玻璃状态,得出玻璃类型的鉴别方法。利用敏感度系数公式,得到二氧化硅含量增减10%与氧化铅含量比值,说明氧化铅和二氧化硅含量的微量改变不会对类别产生影响。借助相关性分析和数据透视表得出高钾玻璃和铅钡玻璃二氧化硅含量较多,风化前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铜含量均较高,钾玻璃风化后化学成分关联性较弱,铅钡玻璃风化后化学成分关联性较强。
- 祝福
- 关键词:卡方检验
相关作者
- 李青会

- 作品数:97被引量:443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研究主题:出土 化学成分 古玻璃 古代玻璃 化学成分分析
- 干福熹

- 作品数:624被引量:1,929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研究主题:光存储 光学性质 吸收光谱 光学 物镜
- 董俊卿

- 作品数:47被引量:24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研究主题:出土 瓷釉 化学成分 玉器 光学相干层析
- 刘松

- 作品数:32被引量:12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研究主题:出土 战国 海上丝绸之路 玻璃珠 化学成分分析
- 胡永庆

- 作品数:15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出土 古代玻璃 汉代 汉墓 积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