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篇“ 变质锆石“的相关文章
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包尔汉图群时代及中早-中三叠世变质锆石年龄的启示被引量:4
2024年
【研究目的】包尔汉图群主要分布于达茂旗北部地区,是研究古亚洲洋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部位。【研究方法】本文对达茂旗一带包尔汉图中基性火山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以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成岩。【研究结果】本次工作在包尔汉图群片麻状斜长角闪岩LA-ICP-MS法锆石U-Pb成岩年龄为495±2.0 Ma,同时在角闪绿帘岩和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242.3±1.1 Ma和249±3 Ma。【结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表明包尔汉图群在寒武纪(Є3)已有火山喷发,其形成与古亚洲洋由北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角闪绿帘岩和斜长角闪岩具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其中的捕获锆石既有华北板块古老的再循环陆壳物质,又有古生代的新生基性下地壳物质,可以限制古亚洲洋闭合时代应早于249 Ma。
赵利刚王文龙高学生王树庆许雅雯胡晓佳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锆石U-PB年龄
超高温变质锆石Hf与Ti含量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与意义
2023年
锆石作为一种重要的标型矿物,是研究岩石成因及演化过程的重要对象.Hf是锆石中的一种常见微量元素,其含量与熔体的分异程度有关,是探讨锆石成因的重要指示性元素.锆石中的Ti是一种温度敏感元素,可用于温度的定量计算.现有研究发现,岩浆锆石中的Ti与Hf含量之间具有负相关性.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对来自华北克拉通的超高温变质锆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电子探针小束斑分析条件下,样品锆石Hf和Ti含量的测试结果表现出较大的波动范围,且部分结果明显高于LA-ICPMS分析方法.通过对大量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元素的线和面分析建模,发现样品锆石中的Ti与Hf、Zr/Hf之间并没有稳定的、规律的耦合关系,这与前人的研究发现并不一致.推测锆石中的Ti和Hf之间潜在相关性可能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Ti的丰度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测得的锆石Ti含量及相应温度计算结果与岩石记录的变质温度峰期条件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明显优于LA-ICPMS分析方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注意.文章建议,应该有效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来对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合理确认.
李小犁王彬魏春景
关键词:超高温锆石TI含量电子探针
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变质锆石年龄与原岩恢复
2022年
佳木斯板块桦南隆起区西侧出露大面积的变质岩,称为黑龙江杂岩。通过锆石年龄及地球化学分析,推断其构造变形时代与原岩恢复。黑龙江杂岩锆石边部谐和年龄为178 ±5 Ma (MSWD = 5.0,n = 10),通过原岩恢复,其原岩主要以泥质岩为主,夹有火山岩。结合区域地质,认为黑龙江杂岩构造就位时间为早侏罗世。黑龙江杂岩构造环境是活动大陆边缘,是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碰撞拼贴背景下而形成的构造混杂岩。
周青
关键词:锆石年龄
皖东池河地区发现印支期变质事件:来自魏岗山岩体变质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2020年
1研究目的(Objective)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km,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重要边界断裂(图1a)。本次在皖东池河地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西界断裂(池河—太湖断裂)以西的魏岗山岩体中(图1b),发现了印支期变质事件的记录(变质作用时间为(210.3±1.8)Ma,MSWD=2.8)。该变质事件的发现与研究,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西界断裂位置的确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钱辉邓佳良王翔王翔
关键词:变质事件扬子陆块印支期
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磴口和佘太地区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变质锆石对其北界位置的再约束被引量:5
2020年
准确限定古老陆块及其之间造山带或缝合带的位置一直是早前寒武纪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前人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边界在磴口地区的延伸方向以及在佘太地区的具体位置一直存在着争议.基于此,本次研究对孔兹岩带西部磴口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和中部佘太地区的斜长角闪岩中的变质锆石进行了矿物包裹体、U-Pb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磴口地区一个花岗片麻岩岩浆锆石的U-Pb年龄为2 549±14 Ma,变质锆石年龄为1 874±26 Ma,另一个花岗片麻岩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为1 877±25 Ma,锆石的稀土元素整体呈现出左倾的特征.佘太地区北部一个斜长角闪岩样品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为2 469±15 Ma,南部两个样品的变质年龄为1 924±25 Ma和1 800±20 Ma,锆石的稀土元素同样表现为左倾的特征.结合岩石组合、新太古代末和古元古代两期变质事件的空间分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磴口地区孔兹岩带与阴山陆块的边界更有可能向西延伸,而非以往认为的向西南方向延伸,而在佘太地区这条边界应沿武川-固阳-佘太分布,而非以往认为的沿武川-固阳-乌拉特后旗分布.
段瑞涵刘超辉施建荣
关键词:古元古代锆石U-PB定年
扬子陆核古元古代变质事件——来自孔兹岩系变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的证据被引量:17
2017年
崆岭杂岩除太古宙结晶基底外,还出露一套以含石墨和富铝矿物为特征的孔兹岩系。相对于结晶基底,目前对于该套表壳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有限。对该套孔兹岩系中代表性岩石类型榴线英岩开展了变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榴线英岩变质年龄为1964±12Ma。结合前人在相近地层岩石组合中报道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推测崆岭杂岩孔兹岩系原岩可能沉积于2.1~2.0Ga。扬子陆核的古元古代变质-岩浆作用可能与全球广泛存在的同时期(2.1~1.8Ga)碰撞造山事件有关,暗示其很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邱啸飞赵小明杨红梅魏运许吴年文卢山松江拓彭练红
关键词:孔兹岩系锆石U-PB
北大别超高压地体的折返历史及退变质作用的稀土地球化学行为——来自麻粒岩多期增生变质锆石和共生的矿物化学证据
大别山各超高压变质岩片的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基于此的折返模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相比南大别和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简称南大别和中大别),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简称北大别)相应的变质年代学研究较弱,限制了对于深俯冲岩片折返过...
王水炯李曙光安诗超侯振辉
关键词:变质年龄北大别变质作用变质锆石矿物化学稀土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含褐帘石正、副片麻岩中变质锆石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SHRIMP U-Pb定年被引量:6
2007年
含褐帘石正、副片麻岩是苏鲁地体重要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矿物包体激光拉曼鉴定、阴极发光图像分析、锆石微区LA-ICP-MS成分测试及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含褐帘石正、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即弱发光效应的继承性(碎屑或岩浆结晶)锆石的核、强发光效应的含柯石英变质增生幔部和弱发光效应的退变边。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核部记录了新元古代(>810Ma)的原岩形成年龄,含柯石英锆石微区记录了241~223Ma的超高压变质年龄(正、副片麻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30±7Ma和229±7Ma),锆石的退变边记录了217~200Ma的角闪岩相退变质年龄(正、副片麻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11±3Ma和210±2Ma),由此限定苏鲁地体构造抬升速率为5.3km/Myr,表明苏鲁超高压岩石经历了一个相对快速抬升的变质演化过程。与苏鲁-大别其它超高压岩石变质增生锆石对比,含褐帘石正、副片麻岩中的超高压变质增生锆石微区具有十分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重稀土元素(HREE)明显富集,U含量明显偏低(10~29×10^(-6)),而Th/U比值则明显偏高(0.45~0.92)。HREE的明显富集与寄主岩石普遍存在超高压矿物褐帘石(富集轻稀土元素)有关,而低U含量和高Th/U比值的特点则表明超高压峰期变质阶段处在高氧逸度(f_o_2)的体系环境。
刘福来薛怀民
关键词:锆石褐帘石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带深部流体:来自超高压变质锆石晶内结构和包裹物的证据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阴极发光和激光拉曼研究了大别山俯冲带超高压基性和长英质变质岩中的锆石。超高压变质增生锆石环带或新生锆石颗粒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俯冲带地幔深度流体作用信息。其一,在超高压变质锆石生长域中存在微米级流体包裹体。由于其十分细小,组成往往难以测定。但是在变基性岩中检测到富CO2的负晶形包裹体。其二,在超高压锆石生长域中较普遍地发现富含挥发份的多硅白云母和磷灰石包裹体,其与典型的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稳定共生。副矿物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新鲜的弱退变质的榴辉岩中,富含挥发份的矿物相———磷灰石仍是含量较高的矿物,说明在俯冲带的深部(>100km),流体仍可以稳定地保存在高挥发份的矿物晶体格架中。其三,超高压变质增生锆石环带的边界呈蚕食状或港湾状,指示流体参与了锆石变质生长过程,即通过流体与锆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有锆石的溶解和新生锆石的沉淀结晶。考虑到如此高的锆溶解度,认为在地幔俯冲深度,流体的成分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富水体系,其化学组成与深熔融体相似,且赋存状态应为含水融体相。
刘嵘陈能松何谋春肖平
关键词:俯冲作用变质流体锆石大别山造山带
大别地体新店榴辉岩变质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研究被引量:17
2005年
对大别山南部新店超高压榴辉岩两件锆石样品进行了详细的阴极发光、微区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研究,发现存在两类锆石.一类为短粗、等轴状锆石,量大,是原岩岩浆锆石,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重结晶,形成时间在811±22Ma.另一类为自形、棱柱状锆石,量少,有核-边结构,边部是超高压变质时期形成的变质增生锆石,变质作用发生在221~217Ma.所有原岩岩浆锆石的Th/U比均在1.3左右,随变质重结晶程度增加,Th/U比下降,变质增生锆石Th/U比均低于0.1.锆石阴极发光强度主要由U和Th含量控制.无论是岩浆锆石还是变质锆石的δ^(18)O值都很低,平均值分别为1.8‰和2.8‰.原岩锆石的低δ^(18)O值表明其形成时源区有显著的大气降水加入,这可能和全球范围内晚前寒武纪雪球地球事件有关,也表明在大别山变质环境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不能使原岩锆石氧同位素发生明显再造.
陈道公E.Deloule倪涛
关键词:榴辉岩超高压变质超高压榴辉岩同位素研究氧同位素

相关作者

郑永飞
作品数:474被引量:6,774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氧同位素 榴辉岩 锆石 地球化学 超高压变质
陈道公
作品数:93被引量:83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锆石 变质岩 离子探针 地球化学 玄武岩
程昊
作品数:46被引量:484H指数:1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锆石 离子探针 变质岩 石榴子石 石榴石
吴元保
作品数:154被引量:3,11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锆石 氧同位素 锆石U-PB定年 苏鲁造山带 锆石U-PB年龄
夏群科
作品数:124被引量:1,051H指数:1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研究主题:结构水 红外光谱 离子探针 橄榄岩包体 单斜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