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68篇“ 变形破坏机理“的相关文章
济宁三号煤矿富水断层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
2025年
本文以济宁三号煤矿富水断层巷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勘察和钻孔窥测分析了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据此提出了“帷幕注浆+注浆锚杆索”联合支护方案,并进行了现场实践。监测结果表明,优化支护方案下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进量和两帮收敛量最大值分别分别为35 mm和25 mm,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巷道开挖安全。
李玉伟段本雨刘明旭
关键词:围岩变形变形破坏机理
富水断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2025年
针对马脊梁矿富水断层巷道围岩渗漏水、变形严重,以及原支护方案难以维持巷道稳定等问题,通过现场勘测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原因,采用帷幕注浆技术对围岩进行加固,在原支护技术上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现场。现场对2个断面进行了检测,围岩变形监测结果显示,对原支护进行优化后,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分别为95.5、112.0mm,两帮最大收敛量分别为90.0、97.5mm。之后2个断面变形量均保持稳定,表明该支护技术可以保障富水断层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刘冲宇
关键词:围岩变形帷幕注浆
深部高应力破碎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2025年
针对深部破碎围岩强度低、孔隙度大、胶结程度差等问题,研究了深部高应力破碎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深入分析深部高应力破碎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找出巷道变形的原因、特征、规律。再根据巷道变形破坏机理,设计深部高应力破碎巷道支护技术。打设深部破碎巷道锚杆,锚杆与锚杆锚固区域的围岩共同作用,形成锚固体,承担巷道应力,避免巷道变形破坏。布置深部高应力破碎巷道加固锚索,锚索将锚杆组合拱悬吊在巷道深部,并对关键部位进行加强支护,有效抑制巷道形变。增设高应力破碎巷道工字钢支架,巷道围岩与工字钢支架接触产生反作用力,给巷道提供支护阻力,确保巷道的稳定性。采用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技术的支护效果较佳,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郭瑞任川董亚李纯阳
关键词:深部破碎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支护技术
深部软岩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其控制
2025年
深井复杂地层矿山大断面软岩硐室在高应力、开挖扰动及自身软岩影响下,常发生严重变形破坏,威胁工程安全。本文以毛坪铅锌矿盲混合井大断面软岩卷扬机房硐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岩体质量评价、现场破坏形式调查及原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系统探讨了软岩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现场调查得出硐室围岩的岩体质量极差,节理裂隙发育,松散软弱,主要破坏形式有帮部开裂、顶部石炭系地层垮塌及支护结构破坏,破坏主要受地质因素、设计因素及施工因素共同影响;②通过软岩塑性区理论计算,揭示了支护力与塑性区半径的关系,提出了“720 kN级抗剪预应力长锚索+600 kN级预应力锚索+300 kN级预应力锚索+钢板+喷射混凝土+钢带+卷扬机基础底板C40钢筋混凝土”的综合加固方案;③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硐室开挖后围岩应力集中明显,最大位移达11 cm,随时间增加变形持续增大,300 d后位移达29 cm;支护后围岩变形逐步收敛,位移稳定在31 cm,验证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④现场监测数据显示,锚索应力计受力在60 d后趋于稳定,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卷扬机房硐室围岩稳定性显著提升。该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围岩自承能力和整体支护强度,有效控制了围岩流变,为类似深井复杂地层大断面软岩硐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唐进吴开洪王志修刘鑫吉昱钦赵星如
关键词:软岩大断面硐室变形破坏机理数值模拟
不同荷载作用下五边形石墨烯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2025年
五边形石墨烯是一种完全由碳五元环组成的准二维的亚稳态碳结构,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其变形破坏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ReaxFF反应力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五边形石墨烯的拉伸、剪切和纳米压痕破坏过程,得到了五边形石墨烯的拉伸和剪切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压入载荷-位移曲线,系统分析了五边形石墨烯的变形破坏机理,并验证了五边形石墨烯在不同载荷作用下是否表现出塑性变形特征的一致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拉伸或纳米压入等不同加载方式均可准确测出五边形石墨烯的本征力学性能参数,其杨氏模量265.4~285.1 N/m,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一致.研究还发现,五边形石墨烯在拉伸、剪切和纳米压痕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可逆的塑性变形特征,而引起塑性变形的原因是由于不可逆的碳五元环向碳多元环结构的转变.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五边形石墨烯的微/纳米机电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指导.
赵泽若韩同伟李仁葛峻铭王嘉越
关键词:变形破坏机理分子动力学
成庄煤矿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
2025年
针对成庄煤矿15#煤二盘区膨胀性软岩巷道发生两帮和底鼓等大变形严重、难以满足安全高效生产的问题,从泥岩吸水膨胀和巷道应力集中2方面开展软岩巷道两帮变形和底鼓机理研究;利用SEM试验揭示泥岩膨胀变形微观机制,基于弹塑性理论建立巷道底板力学模型,分析底板变形力学机制并获得开挖后巷道底板变形最大值;基于此,分别提出两帮和底板变形控制技术方案,并开展工业试验。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支护后两帮位移小于15 mm,底鼓小于50 mm,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破坏
张敏
关键词:膨胀性软岩支护方案围岩控制
深挖方膨胀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拟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挖方膨胀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拟装置和方法,装置包括模型箱体、边坡模型、干湿循环模拟机构和检测机构,模型箱体顶部、一个相对面为敞口,内设透水模块;边坡模型包括设于透水模块上的边坡土体和设有第一透水区的挡土墙...
胡江李星高长胜蒋晗鲁洋严华祥王春红张妤涵成荣亮王文磊叶伟沈心哲
地下水软化作用下红砂岩变形破坏机理试验研究
2025年
为探究高地应力条件下含水率对红砂岩损伤劣化和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对4种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红砂岩进行20MPa高围压下常规三轴试验和三轴蠕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红砂岩峰值应力、特征应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扩容应力与峰值应力的比值也降低;含水率高的岩样更早产生新裂隙,也更早发生扩容。(2)岩石含水率为3%时,在加速蠕变阶段,出现随时间增加应变逐渐增大的现象,当应力到达峰值强度后,试件内部的微裂缝在高围压作用下维持“渐进开裂—持续变形”的过程,裂纹缓慢发展最终贯通破坏。(3)基于试验结果,可将地下水对红砂岩渐进开裂—持续变形的软化作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阻碍变形阶段(岩石孔隙压密阶段)、促进变形阶段(岩石弹性变形阶段与裂隙稳定发展阶段)、加剧变形阶段(岩石裂隙加速扩展阶段)。
张杉孟陆波屈小七李天斌张煜
关键词:红砂岩含水率力学特性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回风平巷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2025年
随着开采的逐步深入,山西华晋吉宁煤业逐步面临着高应力环境下回采巷道掘进难以及支护难等问题。以该矿2208回风平巷为研究对象,借助FLAC^(3D)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用控制变量法分别从地质条件、支护方式、施工工艺这3个方面分析对巷道围岩变形量(顶板下沉量、底板鼓起量,侧帮变形量)、破坏区深度、破坏体积的影响。研究发现断层地质构造对回采巷道及周围煤岩体稳定性影响显著,应当在回采巷道揭露断层地质构造时加强对回采巷道的支护工作。锚杆支护能够有效改善巷道围岩变形以及应当采用及时支护方式对回采巷道进行加固,并尽量减少顶板暴露面积,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巷道围岩稳定。
杨鹏
关键词:支护控制变量法巷道稳定性
深井动压软岩巷道底鼓变形破坏机理与防治技术
2025年
针对某矿1103大巷发生剧烈底鼓变形破坏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及理论分析等方法,揭示了1103大巷底鼓演化机制及破坏机理,基于现场破坏特征并结合卸压法、加固法提出了底板联合控制技术。结果表明,1103巷的围岩变形破坏过程为“底板发生底鼓→两帮围岩鼓出→围岩失去承载能力致使顶板发生下沉”。1103巷底板大变形的主要原因为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差、围岩软弱松散、原始支护形式不合理。根据现场破坏特征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底角卸压槽卸压+底板注浆加固+锚索束强力约束+底板封闭硬化”的联合控制技术。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底板在30 d内达到最大底鼓量110 mm并在随后时间趋于稳定,底板联合控制技术有效控制了工作面应力传递并提高了底板围岩强度,保证了1103巷的正常运行。
毕智强于振亚张涛
关键词:软岩巷道底鼓底板注浆

相关作者

黄波林
作品数:149被引量:63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
研究主题:三峡库区 涌浪 危岩体 岸坡 消落带
刘广宁
作品数:40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三峡库区 滑坡 地质灾害 降雨 涌浪
袁超
作品数:239被引量:723H指数:1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巷道围岩 相似材料 塑性区 支护结构 盾构
杨仁树
作品数:609被引量:3,380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爆破 切缝药包 巷道 动态应力强度因子 岩石爆破
闫光准
作品数:20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高产高效矿井 高产高效 变形破坏机理 回采巷道 软岩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