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714篇“ 双重差分“的相关文章
- 制度型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大议题。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同时缩小本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且主要通过激发创业活力、加速要素流动和推动产业协同集聚三种机制发挥作用。制度创新排名靠前的自贸区和非中心城市自贸区,对于缩小本城市以及地理位置相近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均具有显著效果,而中心城市自贸区的影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排名靠后的自贸区则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此外,自贸区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影响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周边160千米范围内,呈现出空间衰减特征。
- 严太华张凯越
- 政府引导基金是否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 2025年
- 政府引导基金是完善我国财政金融体系的重要实践,旨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激励社会资本,共同驱动区域技术创新。基于2009—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施行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政府引导基金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就作用机制而言,通过检验“成本效应”路径,表明政府引导基金通过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分地区考察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影响效应显著,因此进一步优化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方式,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的配套政策有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
- 孙悦王东
- 关键词:政府引导基金
-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与中国县级粮食生产——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
- 2025年
- 调动地方政府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全国范围2815个县级单位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以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为切入点,评估农业财政激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空间影响.研究表明,首先,通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进步两项机制,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产粮大县及其邻近县域的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且政策溢出效应的空间衰减边界分别为821公里和194公里.平均来说,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分别增加了2626%的县级粮食产量和1367%的县级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级粮食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县级粮食播种面积.再者,地区异质性分析结果证明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粮食增产扩种效果存在“西部>东部>中部”的区域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效果,也为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财政激励政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 王志娜陈轩施龙中
- 关键词: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
- 特色小镇建设对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 2025年
-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途径,其政策效果有待检验。基于2009—2019年浙江省88个县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并结合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等稳健性检验手段,分析特色小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省级特色小镇的设立能够对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改善所在县域的产业结构、提高创新水平和人口密度等途径实现。然而,其政策效应存在区域与行政级别的异质性:浙江省东北部地区和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小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浙江省西南部地区和低行政级别城市的小镇促进作用则并不明显。
- 罗浩男吴淑莲
- 关键词:县域经济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并在多种情境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研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在应对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作用,为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增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在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数字化升级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 王纪冻陈玮
- 关键词:双重差分模型
- 双重差分法下固定效应估计量的负权重问题——新的机制与解决方案
- 2025年
- 最近,De Chaisemartin和D’Haultfoeuille(2020)、Borusyak等(2024)研究表明,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简称“多时点DID”)中使用固定效应(Fix Effect,FE)模型估计政策效应时,FE估计量等于一系列不同组和不同时期处理效应的加权平均,但权重可能是负值。负权重问题会极大地扰乱FE估计量的经济学解释。上述研究均不包含协变量,但在国内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常把协变量Xit同固定效应一道纳入回归方程,以此控制个体特征从而保证外生性。本文建立了一个与国内研究者利用DID进行政策评价做法保持一致的分解定理,发现FE估计量中产生负权重的一个新机制,即将时变协变量Xit引入DID模型也会导致负权重问题,即使在单时点DID或两期情形中,这一问题仍然存在。本文给出了在单时点下FE估计量为何会产生负权重的直观解释。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重叠性假设弱满足时,FE估计量中越有可能出现负权重。因此,本文给出两个检验用以量化由于FE估计中自动分配的权重所导致的偏误以及负权重问题。为了克服FE估计量中存在的偏误,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异质性稳健DID估计量,并证明了其不存在负权重问题,推导了相应的大样本性质用于统计检验。基于本文结论,我们以低碳城市试点对碳排放的影响为例说明本文方法的实用性。
- 张征宇吴路遥
- 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探究——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在全球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但面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受限等挑战。如何提升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基于2007—2021年间260家上市汽车企业的面板数据,将样本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通过构建政策冲击,深入分析了推广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时,将专利数量和研发费用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衡量标准,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对企业技术投入与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对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有正向效应,但该政策具有地区异质性,正向影响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最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薄弱。
- 黄雅迪
-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双重差分模型
- 境外合作区的建立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政策评估
- 2025年
- 作为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境外合作区逐渐成为中外经济和贸易合作中的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境外合作区的建立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境外合作区的建立显著减少了非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促进了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进而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机制检验表明,境外合作区主要通过扩大OFDI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制度质量来减少非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促进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进而优化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境外合作区建设对出口产品结构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地区)和民营企业主导的合作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境外合作区的建设能够显著地促进中国低技术产品和中技术产品的出口,但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加快经济“走出去”战略,实现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 李光勤陈小珏
- 关键词:双重差分模型
-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能提升大学的科研产出水平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分析
- 2025年
- 作为我国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末以来推行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数量、质量与结构的历史演进态势产生深远影响。基于1996—2016年省级面板相关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解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对大学科研产出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能显著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对其贡献度为35.1%—66.1%;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对提升大学科研产出存在显著递增效应,在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6年三个时间段的贡献度分别达到55.1%、64.3%、74.6%;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对西部地区大学的科研产出水平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贡献度达149.6%,对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
- 徐文君常乔丽胡德鑫
-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科技论文双重差分模型
-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实现城乡共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模式;2)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显著提高了试点省份的农业经济韧性;3)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下仍具有稳健性;4)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研究结论不仅从农业经济韧性的视角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解释。
- 周利平辛婷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相关作者
- 张优智

- 作品数:137被引量:453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 协整检验 主成分分析 实证分析
- 卢新海

- 作品数:299被引量:2,555H指数:30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 耕地 城市土地 粮食安全
- 张兵兵

- 作品数:48被引量:65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双重差分模型 全要素能源效率 技术进步 城市 能源效率
- 哈巍

- 作品数:60被引量:471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
- 研究主题:新建校区 高校 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 义务教育
- 曹翔

- 作品数:34被引量:554H指数:14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双重差分模型 一带一路 试验区 自然实验 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