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双膦酸盐类药物在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影响疗效的药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进一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检索到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病例共489例,临床表现平均完全缓解率为80.37%,实验室检查平均完全缓解率为80.56%,影像学检查平均完全缓解率为79.22%。除奥帕膦酸钠外,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帕米膦酸钠、阿仑膦酸钠、奈立膦酸钠及唑来膦酸钠6种双膦酸盐均展现了较好的疗效,平均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100%、81.64%、87.50%、69.23%及69.23%。在帕米膦酸钠组中,给药剂量0.5~1 mg/kg(单次最大剂量≤60 mg)亚组、给药频率每3月1次亚组平均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其他亚组。结论双膦酸盐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其疗效受到不同药物类型、给药剂量及给药频率的影响。帕米膦酸钠的最佳给药剂量及给药频率分别为0.5~1 mg/kg(单次最大剂量≤60 mg)、每3月1次。
目的:分析双膦酸盐类药物对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及骨转移的影响,为探讨双膦酸盐类药物改善前列腺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并配合手工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搜索截止时间为2024年1月,检索文章为公开发表的关于双膦酸盐类药物辅助治疗前列腺癌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OS、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次要指标为骨转移引起的骨痛和骨相关事件(SREs)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用Revman、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辅助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OS结果为阴性(HR=-0.07,95%CI:-0.21~0.07,P=0.331);SREs发生率无明显改变(OR=0.88,95%CI:0.69~1.13,Z=-0.99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膦酸盐类药物无法延缓前列腺癌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延长生存期,也无法降低骨转移所致SREs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大量报道指出其可通过抗血管生成及抑制骨吸收等作用引发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MRONJ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根据剂量和使用时间的不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很少发生(如口服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也可能经常发生(如静脉注射双膦酸盐治疗癌症)。当前导致颌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MRONJ的诊治也未形成统一共识,本文通过整理归纳近年来有关MRONJ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等相关问题研究结果,叙述现国内外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