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2篇“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相关文章
骨质疏松症酸盐类药物治疗的剂量调整与效果观察
2025年
探索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剂量调整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评估其对患者骨密度改善及不良反应控制的作用。方法 将2022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标准剂量酸盐类药物治疗,实验组则依据患者的病情及代谢状态调整剂量。结果 实验组在骨密度变化、骨折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合理调整酸盐类药物剂量,可进一步提升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该策略既能增强骨密度恢复速度,也有助于降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洁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双膦酸盐
酸盐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的疗效评价与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价酸盐类药物在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影响疗效的药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进一步推动临床合理用。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酸盐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检索到酸盐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病例共489例,临床表现平均完全缓解率为80.37%,实验室检查平均完全缓解率为80.56%,影像学检查平均完全缓解率为79.22%。除奥帕酸钠外,利塞酸钠、伊班酸钠、帕米酸钠、阿仑酸钠、奈立酸钠及唑来酸钠6种酸盐均展现了较好的疗效,平均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100%、81.64%、87.50%、69.23%及69.23%。在帕米酸钠组中,给剂量0.5~1 mg/kg(单次最大剂量≤60 mg)亚组、给频率每3月1次亚组平均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其他亚组。结论酸盐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其疗效受到不同药物型、给剂量及给频率的影响。帕米酸钠的最佳给剂量及给频率分别为0.5~1 mg/kg(单次最大剂量≤60 mg)、每3月1次。
李丹丹于竹君聂成邹紫鑫王建莉
关键词:双膦酸盐疗效药物因素
酸盐类药物用于钙化防御治疗的文献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酸盐类药物用于钙化防御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报道酸盐用于钙化防御的病例报告,提取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18篇病例报告,患者20例,结果显示13例患者(65.0%)采用帕米酸盐治疗,4例患者(20.0%)采用依替酸盐,2例患者(10.0%)采用阿仑酸盐,1例患者(5.0%)采用唑来酸。13例患者(65.0%)完全康复,康复时间为0.5~9个月。大部分患者酸盐类药物的耐受性较好(90.0%),1例不耐受帕米酸盐的患者在调整给频次后康复,1例依替酸盐高给剂量患者在停用后指标恢复正常。结论酸盐类药物作为一种骨吸收的抑制剂,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用于钙化防御患者的治疗。
梁春苏王少红张逸舟刘鑫牛子冉史亦丽张波
关键词:钙化防御双膦酸盐阿仑膦酸盐唑来膦酸
酸盐类药物对前列腺癌生存及骨转移影响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酸盐类药物对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及骨转移的影响,为探讨酸盐类药物改善前列腺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并配合手工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搜索截止时间为2024年1月,检索文章为公开发表的关于酸盐类药物辅助治疗前列腺癌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OS、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次要指标为骨转移引起的骨痛和骨相关事件(SREs)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用Revman、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酸盐辅助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OS结果为阴性(HR=-0.07,95%CI:-0.21~0.07,P=0.331);SREs发生率无明显改变(OR=0.88,95%CI:0.69~1.13,Z=-0.99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酸盐类药物无法延缓前列腺癌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延长生存期,也无法降低骨转移所致SREs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甘福刘勇臻刘晓欢黄群
关键词:双膦酸盐前列腺癌安全性META分析
酸盐类药物联合骨化三醇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PVP后再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酸盐类药物联合骨化三醇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已行PVP术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骨化三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唑来酸治疗,均连续治疗1年。观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同时对比两组术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术后6、12个月,两组腰椎的BMD值均不断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VCAM-1、sICAM-1以及sBAP、uNTX水平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骨折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2)。结论PVP术后采用唑来酸联合骨化三醇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转换率,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同时亦能够抑制患者骨折断端的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
张树国时光韩立新
关键词:骨化三醇PVP再骨折
酸盐类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及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酸盐(bisphosphonates,BP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大量报道指出其可通过抗血管生成及抑制骨吸收等作用引发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MRONJ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根据剂量和使用时间的不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很少发生(如口服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也可能经常发生(如静脉注射酸盐治疗癌症)。当前导致颌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MRONJ的诊治也未形成统一共识,本文通过整理归纳近年来有关MRONJ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等相关问题研究结果,叙述现国内外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梁宇豪
关键词:双膦酸盐颌骨坏死骨吸收发病机制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酸盐类药物治疗用依从性研究进展
2024年
综述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酸盐类药物治疗用依从性现状、影响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的措施,以期为临床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姚玉红何姣单琳楼献萍高倩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症双膦酸盐依从性
规律服用酸盐类药物预防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有效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观察规律服用酸盐类药物是否可以降低此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19-12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49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出现非手术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A组,未出现非手术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B组,详细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腰椎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折形态、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是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情况、疼痛VAS评分、是否规律服用酸盐类药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9例中33例术后出现非手术椎体骨折,发生率为2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骨密度[OR=0.435,95%CI(0.229,0.824),P=0.011]、低体质量指数[OR=0.762,95%CI(0.662,0.878),P<0.001]、未规律服用酸盐类药物[OR=0.299,95%CI(0.098,0.916),P=0.034]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骨密度、低体质量指数、术后未规律服用酸盐类药物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要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相对于控制前两个危险因素,术后规律服用酸盐类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更容易实现。
孙海波张双江侍管陈萌萌唐海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双膦酸盐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癌性疼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CKI)联合酸盐(BPs)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Library,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4年1月22日,收集CKI联合BPs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癌痛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通过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45篇文献,最终纳入27篇文献,共计225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单用BPs类药物)1108例,联合组(CKI联合BPs类药物)11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卡诺夫斯凯计分(KPS)]、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CKI联合BPs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用BPs类药物(P<0.01)。结论:CKI联合BPs类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率、KPS评分,改善血清ALP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李知非左诗淳唐静
关键词:复方苦参注射液骨转移疼痛双膦酸盐META分析
基于FAERS数据库的酸盐类药物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对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BPS)的不良事件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挖掘其潜在的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以期优化患者治疗方案,为临床安全合理用提供参考。方法 从FAERS提取2004年第1季度—2020年第4季度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利用比值比(report odds ratio,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oportional report ratio,PRR)法对BPS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有效信号后,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术语集进行汉化及系统、器官归。结果 经过筛选后,结果显示:阿仑酸钠累及19个系统,共1 072种信号;唑来酸共累及20个系统,共709种信号;利塞酸累及20个系统,共638种信号;帕米酸累及18个系统,共456种信号;伊班酸累及19个系统,共361种信号。结论 该研究有效利用ROR法和PRR法挖掘出5种BPS的ADR信号,5种BPS之间ADR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为临床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
杜雪亭朱小丽高玲娜孙红爽马红芳
关键词:双膦酸盐类药物

相关作者

朱岩
作品数:418被引量:1,563H指数:2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化学系
研究主题:离子色谱 离子色谱法测定 阴离子 离子色谱法 电导检测器
张石革
作品数:373被引量:1,854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合理用药 药物治疗 中成药 进展与临床应用 药学监护
陈梅兰
作品数:146被引量:568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离子色谱 离子色谱法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离子液体
陈智栋
作品数:8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相对标准偏差 安培检测 离子色谱分离 离子色谱 醇胺
刘玉秀
作品数:16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离子色谱 相对标准偏差 药物含量 药物动力学研究 安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