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4篇“ 压力型体制“的相关文章
大国竞争、压力体制与美国科技创新中的制度扩散
2025年
近年来,美国正在重启和复制冷战时期的一些典科技创新模式,以引领和回应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DARPA、SBIR与MEP分别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为扶持尖端技术研发、创新融资和技术应用所建立的三个成功模式,它们如今被推广到新能源、生物医疗、半导体芯片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由点到面地形成扩散。美国科技决策体制为制度创新与扩散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它既具有机构多元、预算灵活和公私合作的分散体制特征,也同时受到资源竞争、预算政治化以及利益集团寻租的多重压力。中美之间以科技实力为依托的多领域战略竞争以及美国两党在科技政策上的极化,加剧了美国科技资源的分配压力,推动美国科技体制从分散压力转轨。由于科技政策创新和试错的政治成本增加,促使美国政府采取更高效的制度改革,效仿冷战经验建设“标杆性项目”,从而推动了典范式创新模式的多领域扩散。一些科技职能部门积极学习同类部门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对原有制度进行了调整与改进。研究表明,美国政府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制度环境的科技发展模式,但压力体制下的制度推广也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相关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警惕。
刘露馨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美国科技政策
“月支年结”:压力体制下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逻辑分析
2025年
压力体制下,建筑业农民工按照“月支年结”的方式获取工资。该支付方式是用人单位、农民工与政府职能部门三方主体相互妥协的结果,其微观运作逻辑:用人单位压缩人工成本,缓解资金短缺;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低,议价能力弱,信赖压力体制;政府职能部门关注工资最终支付结果,对工资支付方式的监管力度不足。压力体制能相对保障农民工在年末、季末获得足额工资,但并没有达到根治欠薪的目的,也未能完全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邱琴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建筑业农民工
探究压力体制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困境与突围
2024年
“最后一公里”难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其核心是治理效能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压力体制的视角出发,试图通过探究层级关系的互动来阐明高校党建“最后一公里”困境的生成机制。揭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难题的深层原因。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边缘化、形式化、松散化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要完全走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困境还需要有效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提升其积极性,优化基层党组织弹性运作空间,以助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郭晓舵林禄水苏建科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高校基层党组织
压力体制:一个描绘和解释中国政府运行机制的概念被引量:11
2024年
压力体制”是描绘和解释中国政府运行机制的本土原创性概念,得到研究中国政治和治理同行的重视。压力体制概念的解释力既来源于对制度运行的整全性理解,也来自其生动的描绘力。压力体制概念是研究者对地方官员生动的实践话语的学理化提炼,并从历史源流、演变过程和具体运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构建。压力体制的生成是中国在实现赶超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性选择,在传统政治中的“比限”制度、现代化的“动员体制”以及“发展国家”中能找到痕迹、联系以及参照对象。压力体制概念的形成过程说明,扎根经验事实,定准理论坐标,重视实践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化,是生产解释中国当代政治和治理学术概念的重要路径。而中国丰富的治理经验和创新为更多原创性概念的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持续的动力。
杨雪冬胡天宇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学术概念
压力体制及其超越:基层事权承接有效性的生产逻辑
2024年
向基层下放事权是优化政府间权责关系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基层事权承接的有效性为前提。在控制权理论视角下审思基层事权调整实践,可以将基层事权承接有效性的生产逻辑归结为“压力体制及其超越”:区县政府依托压力体制向镇街下放事权,检查验收权和绩效奖惩权的上位主导塑造了层级动员的互动过程,以压力传导机制突破路径依赖,激发镇街治理韧性,是任务嵌入结构的常规生产逻辑,核心是“调行动”;目标设定权和资源配置权的上下共享建构了协作联动的互动过程,有效填补了压力体制粗放式放权所衍生的生产缺口,以精准式放权达致区县政府与镇街的权责利均衡匹配,构成了任务再嵌结构的缺口生产逻辑,核心是“调结构”。“压力体制及其超越”实质上描绘了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动态调适,凸显出基层事权调整过程中的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平衡性、任务结构的激励兼容性、任务行动的资源适配性。基层治理能力和效能正是在“压力体制及其超越”中得到淬炼和释放。
吴培豪
关键词:基层政府控制权压力型体制生产逻辑
压力体制下政府绩效评估的运作机理:一个类学分析
2024年
压力体制被广泛用于解释我国纵向府际关系的运作逻辑,而绩效评估作为有效的治理工具,在压力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压力体制与绩效评估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目标控制实现压力传导、通过绩效博弈实现压力平衡和关注绩效全过程实现压力分解三种视角。这三种理论视角并未厘清绩效评估作用于压力体制的角色类及其运作逻辑。绩效评估贯穿于几乎所有的行政活动,但在不同的实践场景中具有多重面向。基层政府组织的良好运行得益于绩效评估的增压、稳压和减压机制的交互作用,激励广大干部争作为、能作为、敢作为。为促进绩效评估机制的合理运用,实现治理绩效的持续提升,还需要评估者掌握权力运行与压力消解相互补、合规导向与绩效导向相兼容、弹性评估与刚性约束相促进、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等策略。
徐国冲黄丽妹
关键词:绩效评估压力型体制绩效指标
压力体制与基层政策执行波动——基于J省D镇厕所革命的历时性观察被引量:3
2024年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脚于有效的政策执行,理解并消除基层政策执行波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压力体制这一中国特色的理论视角,通过J省D镇厕所革命案例的过程追踪,尝试阐释基层政策执行波动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D镇由于处于压力体制的末端,自上而下的科层压力、自下而上的社会压力和水平方向竞争压力的多重压力汇聚及其动态变化,促使D镇在厕所革命政策执行中采取了履职回应、应付回应、消极回应、治理回应等执行策略,导致了政策执行效果时好时坏的波动现象。在此过程中,压力以“催化剂”和“抑制剂”的形象存在,压力体制的“催化抑制效应”渐次发挥且相互转化,塑造出不同政策执行场景的基层政府执行策略,最终呈现出政策执行波动的实践样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压力体制“抑制效应”所揭示的农村群众角色具有广阔的可建构空间,能够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压力输入实现政策执行的纠偏,修复压力体制的功能失调。长远来看,需要重视压力体制“催化抑制效应”的发生条件,促使基层政策执行在一个连续时间谱系内达成均衡。
栗伊萱马瑞毛寿龙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基层政府
压力体制下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及优化研究 ——以江西A市B镇为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经过长期探索,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绩效考核模式,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动员体制的变迁,基层...
彭爱聪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乡镇干部绩效考核
数字形式主义生成逻辑及消解路径--基于“压力体制-技术执行偏差”框架的理论阐释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融合发展,形式主义逐渐穿上“数字化外衣”频繁出现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滋生数字形式主义的深层根源在于“压力体制”和“技术执行偏差”框架下呈现的过度化“技术理性”对形式化“政绩理性”的替代,从而催生出不同类的数字形式主义,包括唯上主义与拼凑应对偏差共振导致的压力任务式数字形式主义,整合主义与数字共谋偏差共振导致的结构联合式数字形式主义,目标主义与价值追求偏差共振导致的考核激励式数字形式主义。矫治数字形式主义需要构建“制度调整-价值重塑-数字包容”整体性、立体化消解模式,以合理化容错机制、技制融合适配体系、系统化考评制度的全新构建推行制度调整,以平衡思维理念推动价值重塑,以数字包容应对技术负外部性。
奚家亮刘力锐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
压力体制下基层减负政策执行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珠三角M镇的调研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在中央提出“为基层减负”的背景下,不同地方政府显现出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样态:既有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指示,着力解决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顽疾,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消极应对上级考核要求,以致中央减负政策执行难以达到预期。基于珠三角M镇调研发现:在压力体制下,中央减负政策执行陷入任务分解与责任摊派的路径依赖困境,非但难以降低基层部门工作负担,反而致使其陷入遵照执行减负抑或主动加码的两难选择困境,甚至在完成减负指标之后,出现工作量超负荷弥补与报复性反弹迹象。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减负前,需要破除科层制路径依赖,扎实推进减负政策;减负中,需要赋予基层自主裁量权,提升工作自主性;减负后,需要加强减负政策配套,形成减负长效机制,使中央减负政策落实到位,切实为基层减负。
张国磊龚蕊沈费伟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

相关作者

欧阳静
作品数:73被引量:1,812H指数:23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乡镇干部 压力型体制 乡镇政权 农村 乡村社会
周少来
作品数:123被引量:48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乡村 基层干部 政治逻辑 乡镇政府 加码
赵全军
作品数:45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农村义务教育 压力型体制 行政文化 市场化改革 地方政府
邢传
作品数:14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压力型体制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乡政府 绩效评估制度
柯学民
作品数:13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研究主题:省直管县 政府层级 地方政府 压力型体制 行政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