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篇“ 印度史诗“的相关文章
再现史诗印度 R.K.纳拉扬印度史诗重述三部曲研究
本书力求以纳拉扬的英文版印度史诗重述三部曲-《众神、诸魔与其他》《罗摩衍那的故事》和《摩诃婆罗多的故事》为研究对象,以古印度史诗文学中的插话为核心视角切入点,通过研究纳拉扬的英文印度史诗重述本与古印度史诗源文本的对话与比...
王伟均作
全球文化传播和融合的“经”与“纬”——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传播与接受为例
2022年
文化作品翻译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桥梁。文化译本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的引介远远早于美国,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以后对两部史诗的译介和传播超越了英国。对译本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原作的再创作、再改编是他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路径。他族文化被传入民族生活是他族文化被接受的体现。目前这两部史诗已经进入英国、北美地区一些高校文学课堂,而且进入历史、宗教、艺术、社会、伦理等研究领域。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为基础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在英国和北美地区也不断推出、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以史料为基础,梳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翻译、传播和接受情况,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具有借鉴价值。
高稳
关键词:《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中国藏族地区的译介与接受被引量:1
2021年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黄佳瞳增宝当周
关键词:《摩诃婆罗多》译介藏族文学
想象的历史:印度史诗电影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自20世纪初期印度电影诞生以来,史诗电影始终是其优势类型。当下,史诗电影已成为印度电影票房主流、国际开拓主力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印度史诗电影为研究对象,聚焦主体性建构、英雄叙事与神话隐喻三方面,探讨其特有的民族性与文化价值。
张燕徐辉
关键词:宏大叙事英雄叙事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味论评析
2020年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文学的瑰宝,这部历史悠久、涵盖广阔的作品不仅叙述了罗摩与罗刹的斗争,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审美情感,即“味”。借助印度味论诗学,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史诗中的各种味——通过对其中各个场景、情节的不同常情、情由等情感元素的分析,认识史诗中最主要的味——悲悯味、艳情味、英勇味、暴戾味,还有其他较为次要的味类型,这些味构成了史诗的情感魅力,使读者为其传达的情感所感染,获得味的体验。
彭绍辉
关键词:情感悲悯艳情
印度史诗中的高科技战争
2019年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印度次大陆就已经有了远古先民,其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早为世人熟知。印度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世人誉为诗体的古印度百科全书和世界文化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小史
关键词:印度史诗高科技战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典文化
论古代东方史诗文学发生的同质性——以蒙古史诗印度史诗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人类自身的类同化特征投射到史诗创作中,就表现为审美发生和文学创作的趋同性。将古代东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同属于东方的蒙古史诗印度史诗在产生、发展、传播等方面存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地域环境、频繁的部族战争、个人意识的逐渐觉醒、民族融合与文化互渗促成了两个民族史诗的形成,而且蒙古史诗印度史诗又都有着漫长的发展流变过程,史诗中所包含的神话内容、神灵观念等都与其各自的民族神话相联系。
王艳凤
关键词:蒙古史诗印度史诗文学发生同质性
蒙古史诗印度史诗中的隐喻之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蒙古史诗印度史诗中存在大量的隐喻,本论文主要阐释了史诗隐喻,并对两个民族史诗的母题隐喻、神话隐喻、人物隐喻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其异同产生的原因。如此研究对于理解史诗意义重大,特别是通过对比两个民族史诗隐喻意义的不同,更能深入理解不同民族史诗的独特风格以及其中呈现的民族文化与心理。
王艳凤阿婧斯
关键词:蒙古史诗印度史诗隐喻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流传与影响
扼要概述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中国傣族、藏族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流传情况,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只有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和交流才能交光互影,相得益彰.
史桂玲
关键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文化传播少数民族地区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佛教、中国文学之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摩诃婆罗多》在印度地位至为重要,被认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关于《摩诃婆罗多》与佛教的关系,温特尼兹(Witnernitz)在《印度文学史》(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中已有所涉及,值得引起我们重视。《摩诃婆罗多》全书的哲学思想,有一处最精彩而集中的呈现,即第六《毗湿摩篇》中的第23至40章《薄伽梵歌》(Bhagavadgītā),史诗作者将此篇视作《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核心。作为一部印度教的圣典,《摩诃婆罗多》的核心思想,围绕着法、利、欲与解脱这些最重要的概念展开。其强调王法、解脱、自制,戒杀、戒淫,提倡布施、忍辱、苦空、果报,与佛教非常相似。《摩诃婆罗多》中的很多著名故事、神祗(如湿婆、阎摩)以及神异描写,甚至重复咏叹,也都可以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此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印度文化的本质,以及一些佛教文学的根本源头。
张煜
关键词:《摩诃婆罗多》佛教中国文学神祗

相关作者

王艳凤
作品数:36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川端康成 《江格尔》 印度史诗 文学 蒙古史诗
孟昭毅
作品数:68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 文学 主题学 流散写作 中国比较文学
阿婧斯
作品数:11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蒙古史诗 《江格尔》 图像 文学 禳灾
王立
作品数:491被引量:763H指数:10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母题 主题学 佛经故事 《聊斋志异》 复仇主题
屈涵
作品数:2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江格尔》 《摩诃婆罗多》 萨满 正法 印度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