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2篇“ 南海西北部“的相关文章
- 南海西北部连续台风激发的近惯性内波观测研究
- 2025年
- 文章基于2020年10—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三个连续台风激发近惯性内波(near-inertialwaves,NIWs)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台风引起NIWs的特征参数、衰减时间尺度、垂向结构,以及背景涡度和流场对NIWs频率的调制作用。观测期间,台风Saudel、Molave和Vamco激发NIWs垂向波长分别为109m、133m和117m,垂向群速度分别为29m·d^(-1)、26m·d^(-1)和18m·d^(-1),衰减时间尺度分别为3d、7d和15d。分析表明,层结效应对垂向群速度变化影响显著,同时Vamco事件中的长时间衰减尺度应为远场传来的EOF(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第2模态NIWs所致。动力模态分解(dynamical mode decomposition, DMD)和EOF分析整体结果一致,第1模态贡献均显著占优,且海洋上层NIWs垂向分布结构相近。在100m以浅、100~150m和150~350m层内,近惯性动能(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NIKE)分别主要分布于DMD的第1、第3和第2模态中。观测的NIWs频率均表现出蓝移特征,台风Saudel与Molave事件中的蓝移是背景流场的多普勒频移效应和背景涡度的共同作用,Vamco期间气旋式涡旋带来的显著正背景涡度则是蓝移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强风致NIWs的结构、传播、衰减与能量分布等特征及其产生机理有裨益,并且为NIWs在数值模式中的模拟和合理刻画提供了参考。
- 刘杰闫桐经志友
- 南海西北部陆缘张破裂过程与特征
- 2024年
-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结果显示:①西北部陆缘早期(Tg~T80)断层活动速率可达150~500 m/Ma,同张裂期沉积呈楔状,陆缘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晚期(T80~T70)断层活动速率下降,同张裂期沉积更加均厚,陆缘地壳变形的韧性成分占比增加;②从陆架到上陆坡,脆韧转换带与上下地壳分界面深度相近,但从下陆坡到洋陆过渡带(COT),脆韧转换带快速抬升至地壳浅层(5~10 km),上、下地壳拉伸系数均从2~3增加至4~5,推测岩浆侵位(~38 Ma)增加COT地温梯度,导致大部分地壳以韧性方式变形;③西北部陆缘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在~70 km和~30 km范围从~20 km减薄至6~7 km,结合COT的沉积充填、断裂结构和上下地壳厚度特征,提出陆缘地壳早期伸展减薄受控于南倾的单剪式断层,晚期以韧性纯剪方式伸展破裂。该研究为探讨南海北部陆缘横向差异性以及建立中度岩浆型陆缘模型提供新依据。
- 曾程辉孙珍赵中贤郑金云
-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岩浆活动
- 南海西北部陆架海底沉积物声速及其频散特性研究
- 海洋中声场环境受不同类型海底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影响,获取海底沉积物声学参数对于研究海洋声场环境、海洋地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沉积物声学的研究还能为水下目标探测、声场数值预测以及定位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本论文主要针对南海...
- 刘元旭
- 基于反射系数的南海西北部海底浅表层沉积物中低频地声参数反演
- 海底沉积物地声参数是影响声波在海洋和海底传播特性和规律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海底声学探测资料准确解译、海底地质灾害评价等应用的重要基础信息,在水下声场精确预报、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工程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
- 卢俊杰
- 南海西北部典型全新世河流三角洲地层层序及其对沉积物通量的指示
-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全球河流沉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系统性转变。全新世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显著的地质时期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成、发展直到繁荣的关键时期。研究全新世期间河流三角洲-陆架沉积系统的地层发...
- 陈源源
- 关键词:全新世浅地层剖面水下三角洲
- 南海西北部全新世沉积记录的华南人类活动历史
- 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是影响区域和全球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地质营力,何时开始及如何显著影响地球表层系统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具体分析。我国华南地区由于南岭的...
- 鞠梦珊
- 关键词:植被演化化学风化全新世
- 南海西北部蓝圆鲹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 2023年
-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中国东南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根据2012—2018年南海西北部捕捞产量数据和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蓝圆鲹季节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探究了CPUE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的CPUE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高,CPUE达0.848 kg/(kW·d);冬季最低,CPUE为0.087 kg/(kW·d)。2016年CPUE的异常增加可能是受到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GAM分析显示,该海域蓝圆鲹CPUE与经度、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 a, Chl-a)浓度、海水深度、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涌浪波向、风浪波向及其周期显著相关。相对较高CPUE海域范围为110.5°~114°E,SST为26~30℃,Chl-a为0.2~1.0 mg/m^(3),海水深度<120 m,SSS为33.4~33.8,涌浪波向为75°~120°、150°~175°,风浪波向为50°~75°、120°~135°、175°~190°,风浪周期为3.0~4.5 s;其中,风浪波向对CPUE贡献最高,涌浪波向其次,然后是SST。南海西北部蓝圆鲹的资源丰度变化和其洄游特性与季风变化等引起的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 何露雪付东洋李忠炉李忠炉孙琰刘贝余果
- 关键词:南海西北部蓝圆鲹CPUE
- 南海西北部复杂流体系统控制下的海底地貌发育特征
- 南海西北部位于深水区水深达1000~3000m,区内新生代沉积地层最大厚度可达10km,第四系和第三系上新统海相泥岩具有生物气形成的条件和良好的远景,推测区内第三系发育湖相、滨岸沼泽相与海相等三类烃源岩,并处于高地温条件...
- 鲁银涛杨涛倪超邵大力杨涛涛
- 关键词:碳酸盐岩层南海西北部发育特征复杂流体海底地貌系统控制
- 南海西北部第四纪源-汇体系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响应
- 南海西北部第四纪沉积演化对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沉积记录具有重要意义,但沉积与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且研究程度较低。本次研究基于2口钻井229块样品获得的地化数据、地震剖面和自然伽马GR数据,...
- 李旭彪葛家旺赵晓明
- 关键词:沉积物源地球化学南海西北部
-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被引量:3
- 2023年
-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CS-02岩芯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自16 kaBP以来,磁性矿物的粒径和成分发生了系统变化,指示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改变。15.5~16 kaBP期间,磁化率较高,粒径较粗,矫顽力也较高。海平面比现今低100多米,莺歌海出露于海平面以上,古红河口距研究区较近,红河的物质可以较容易到达沉积区,因此该时期红河贡献较大,珠江和台湾贡献较小。7.5~15.5 kaBP期间,随着海平面的迅速上升,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发生了变化,总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度变细,表明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珠江和台湾的贡献有所增加。7.5 kaBP以来,现代的海陆格局基本形成,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变化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和珠江。因此,环境磁学参数可以指示南海西北部沉积物的源-汇变化,为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肖春凤孙启顺陈亮殷征欣陈龙官玉龙章钰桢姜兆霞
- 关键词:环境磁学磁性矿物南海西北部
相关作者
- 丘学林

- 作品数:264被引量:1,596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OBS 南海东北部 深部地壳结构
- 詹文欢

- 作品数:153被引量:855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新构造运动 珊瑚礁 活动性 南海西北部 地震活动
- 陈泓君

- 作品数:60被引量:180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南海西北部 海底地形地貌 南海北部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晚第四纪
- 黄良民

- 作品数:287被引量:2,150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浮游植物 珠江口 浮游动物 初级生产力 赤潮
- 朱俊江

- 作品数:67被引量:59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 地壳结构 俯冲 南海西北部 微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