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篇“ 南沙群岛海区“的相关文章
- 南沙群岛海区生态过程研究
-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南沙群岛海区的自然概况、理化环境、基础生产结构与浮游生态过程、资源生物生产特点等,尤其对南沙海区次表层高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海区生源物质循环、基础……
- 黄良民
- 南沙群岛海区潮汐特征分析
- 本文将永暑礁海域1988年至2011年逐时潮位、风速、气压等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该海区潮汐特征。结果表明,南沙海区全日分潮大于半日潮,属不规则日潮,9月平均海平面最高,1月最低,该海区年平均海平面具有上升趋势,上升...
- 李维锋梁广健
- 关键词:南沙海区潮汐
- 南沙群岛海区北部中生界地震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一系列的钻探和拖网取样都表明南沙群岛海区东、南部存在中生代海相沉积。新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测线经过南沙群岛海区北部,调查采用了长排列、高分辩率技术。所获地震剖面显示在披覆沉积和裂谷式充填沉积之下,还存在大套具有密集反射、倾斜形变和高角度断裂的下构造层。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钻探和拖网取样结果对比,将上覆构造层划为裂谷期及裂谷后期沉积,下构造层划为中生代沉积。残留的厚层海相中生界呈北东―西南向条带状相间分布,反映新生代拉张具有明显的块断特点。根据中生界的地层和变形特点,进一步推断南沙群岛海区北部位于中生代东亚陆缘弧前盆地的近弧一侧。
- 王彦林阎贫郑红波刘海龄廖林
- 关键词:南沙群岛海区中生界海相断块
- 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被引量:4
- 2010年
-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1997年11月(秋季)、1999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上层水域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毛颚类18种。秋、春、夏3个季节毛颚类平均丰度分别为(6.86±3.08)、(9.95±3.50)和(7.11±3.34)个/m3。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enflata)、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太平洋齿箭虫(Serratosagitta pacifica)是3个航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肥胖软箭虫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区毛颚类按其生态特征可分为暖水广布种、大洋性暖水种和暖水近岸种三个类群,前两者对毛颚类丰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毛颚类丰度分布受东亚季风驱动的南海环流影响显著,在秋季东北季风期,毛颚类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高值区位于西南部,与海洋锋对应;在夏季西南季风期,毛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作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南沙群岛海区毛颚类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 林强尹健强黄良民张谷贤李开枝
- 关键词:毛颚类南沙群岛季风
- 南沙群岛海区NS97-13柱样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南海南沙群岛海区NS97-13柱样磁化率各向异性系统测试、统计计算和测年等分析,给出了沉积物的磁化率椭球几何形态,重建了研究海区的古水流方向、沉积物的沉积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压扁型椭球(E>1)的择优方向位于磁性线理-磁性叶理直线的上方,夹角β的范围为0°<β≤33.14°,拉长型椭球(E<1)的择优方向位于磁性线理-磁性叶理直线的下方,夹角α的范围为33.14°<α<56.86°,指示磁性颗粒沉降时受动力作用的大小及其受力方向不同;(2)由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磁性线理-各向异性度,磁性叶理-各向异性度)确定的沉积物有改造沉积、再沉积和稳定沉积三种形式,前两种形式掺杂在稳定沉积层中的不同部位,构成部分混合沉积;(3)最大磁化率和中间磁化率的轴向分布表征研究海区距今近62 ka以来古水流方向主要为南北和北东-南西向,总磁化率记录了Heinrich层中的冷事件H1—H6。
- 汤贤赞陈木宏刘建国张兰兰陈忠
- 关键词:磁化率各向异性古水流方向南沙群岛海区
- 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2
- 2006年
- 根据1997年11月、1999年4月和7月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水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群落结构.已鉴定出浮游动物244种和浮游幼虫8个类群,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其次是端足类、介形类、水母类.1997年11月和1999年7月浮游动物的总种数分别为201种和198种,季节变化不大.浮游动物的种数呈外海高近岸低的分布趋势.1997年11月和1999年4月航次平均每站种数为62和61种,大于1999年7月航次的56种,主要与季风漂流引起的外海水或沿岸水推移的影响有关.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属于比较典型的热带大洋性生物群落,大多数种类属于暖水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暖水近岸生态类群和广盐暖水生态类群。每个航次的优势种由5-7个种类所组成,优势种的季节更替规律不明显.主要优势种有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i)、达氏筛哲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i)、瘦乳点水蚤(Pleuromamma gracilis)、海胆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 larva)等.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总密度差异不大,分别为31,32和28 mg·m-3及31,39和35 ind·m-3.桡足类的数量居首位,其次为毛颚类.南沙群岛海区浮游动物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这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南沙群岛海区相当稳定的温度动力环境条件是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 尹健强陈清潮张谷贤黄良民李开枝
- 关键词:南沙群岛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海流
- 南沙群岛海区秋季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变化被引量:14
- 2005年
- 根据1997年11月南沙群岛海区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网采浮游植物共121种,隶属2个门类33属。垂直分层0—75m和75—150m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分别是0.070×104cells·m-3和0.044×104cells·m-3。0—75m层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高值区出现在调查海区的东部和东南部,最高值出现在安渡滩附近的21号站;75—150m浮游植物细胞数量高值区出现在32号站附近。垂直分布的明显特点是随深度增加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呈减少趋势。三叉角藻Ceratiumtrichoceros和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noctiluca是0—75m层和75—150m层共有的优势种。0—75m层和75—150m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40和2.07,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60。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比春、夏季低,浮游植物由硅藻、甲藻组成,甲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初步探讨了南沙群岛海区秋季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与营养盐、温度与盐度、海流及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 李开枝郭玉洁尹健强黄良民
- 关键词:南沙群岛海区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
- 春季南沙群岛海区环流结构的探讨被引量:14
- 2004年
- 根据春季在南沙群岛海区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利用P矢量方法对流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春季从加里曼丹岛至巴拉望岛以西附近海区的上层流场基本表现为反气旋性弯曲(涡),南沙群岛海区北部的深层水大体呈偏东向流动;2个航次得到的海区温、盐和流场的空间分布变化十分明显,这可能与调查期间风场的差异有关;2个航次的结果都表明春季巴拉巴克海峡水交换的流量都较小。
- 蔡树群龙小敏陈荣裕王盛安黄企洲
- 关键词:环流涡旋南沙群岛
- 南沙群岛海区生物多样性名典 英汉对照
- 本名典收集了南沙群岛海区生物多样性物种26门1021科6500种的中文学名和拉丁文学名,并涉及数以百计的新种。
- 陈清潮编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南沙群岛海洋生物
- 南沙群岛海区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及转换效率估算被引量:7
- 2003年
- 1999年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进行了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调查,对海区27个站的100m水层的次级生产力作了估算,结果表明,85号站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139.9mgC·m-2·d-1,其次是96号站和44号站,分别为128.2和113.8mgC·m-2·d-1。海区次级生产力较低的站为1号站、4号站和8号站,均少于50mgC·m-2·d-1。整个海区100m以上水体的次级生产力平均为72.9mgC·m-2·d-1。同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与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的营养传递的效率,平均转化效率为18%。94和102号站的转化效率较低,仅为6%和9%;最高为17号站为32%;其次6、22和85号站转化率也较高,分别为29%、30%和30%。
- 谭烨辉黄良民尹健强
- 关键词: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南沙群岛海区
相关作者
- 黄良民

- 作品数:287被引量:2,150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浮游植物 珠江口 浮游动物 初级生产力 赤潮
- 尹健强

- 作品数:66被引量:41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浮游动物 珠江口 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珊瑚礁
- 陈清潮

- 作品数:48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浮游动物 南沙群岛 群落结构 南沙群岛海区 珠江口
- 李开枝

- 作品数:65被引量:32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浮游动物 珠江口 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南沙群岛
- 罗又郎

- 作品数:20被引量:11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南沙群岛海区 南沙群岛 柱样 古气候 浮游有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