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1篇“ 华南东部“的相关文章
- 华南东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及构造指示意义
- 2024年
- 【目的】经历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后的古地貌继承、晚古生代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区内泥盆纪—早二叠世空谷期地层进行厚度和岩性统计,分别编制了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的地层等厚图和平面岩相图,并计算各世期的盆地沉降速率。【结果】武夷—云开造山垮塌之后,华南晚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泥盆纪时期,华南东部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盆地沉降速率大(约25 m/Ma)。第二阶段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空谷期,构造活动趋于平静,盆地大范围接受海侵,盆地沉降速率小(约10 m/Ma)。【结论】晚古生代盆地发生第一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其构造活动机制主要为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并且与华南板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所产生的拉张作用也有一定关联。盆地发生第二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沉积物负载和气候变化,且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气候变化对盆地沉降的影响较大。
- 朱孝钰孙大亥何文康陈一铭李兴一姚卫华
- 关键词:晚古生代岩相图盆地沉降
- 华南东部元古代构造格局及其古位置重建被引量:1
- 2024年
-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古代构造过程及其在超大陆的古位置。研究表明,琼西南地块在中元古代(~1.45 Ga)时期形成于哥伦比亚超大陆内部的非造山裂谷环境,经历了~1.05 Ga的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其与扬子西南缘关系紧密,在~1.30~1.05 Ga期间,可能作为中元古代Albany-Fraser造山带的一部分。华夏和扬子东部在新元古代早期显示差异的地质特征,两者因古华南洋而分隔。江山-绍兴缝合带以东的华夏陆块发育εHf(t)值为负的~1.0~0.9 Ga长英质火山岩,与江-绍缝合带之西的扬子陆块同期具正εHf(t)值的双溪坞弧迥然不同,他们很可能是响应于原高止大洋俯冲而作为早新元古代(~1.0~0.9 Ga)原华夏造山作用的地质记录。怀玉和江南地区广泛发育~870~830 Ma的火成岩(集中在850~830 Ma),其碎屑岩含~860~830 Ma碎屑锆石年龄峰值、~980 Ma锆石颗粒较少。相反华夏陆块较少发育同期火成岩,碎屑岩中~980 Ma碎屑锆石丰富而~860~830 Ma碎屑锆石少见。以裂谷环境为其成因性质的~820~750 Ma板溪群、沥口群和马面山群及同期火成岩广泛见于华夏和怀玉地块及江南造山带,并以角度不整合经沧水铺群和骆家门砾岩与冷家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分割,自此使之进入相对稳定的板内沉积演化期。研究认为,新元古代早期(~1.0~0.9 Ga)在华夏内部武夷-云开一线发育了与印度Eastern Ghats造山带走向相接的增生造山带,同时在扬子与华夏陆块之间发育了新元古代古华南洋,该大洋向西持续俯冲形成了长寿命的新元古代(~0.97~0.83 Ga)华南沟-弧系统,相继形成了~0.98~0.88 Ga的双溪坞洋内弧,~0.87~0.83 Ga怀玉大�
- 王岳军舒良树张玉芝CAWOOD APeter钱鑫甘成势汪程
- 华南东部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与深部动力学机制被引量:6
- 2023年
- 华南东部中生代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和后撤过程.在岩石圈总体伸展的背景下,接收函数、背景噪声等成像结果揭示华南东部存在“Y”型地壳极薄区域,但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和机制尚存争议.本文利用近年来布设于华南东部的305个宽频带流动密集台站以及周边219个固定台站资料,使用H-κ-c叠加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的高分辨率图像,并结合关键部位两条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剖面结果,讨论了“Y”型地壳极薄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3km,平均泊松比大小为0.24,整体表现为薄地壳、低泊松比特征,推测地壳总体向陆缘减薄与早白垩世华南东部处于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伸展环境相关.“Y”型极薄带内地壳厚度小于30km,较带外薄3~5km,其右支沿南昌-吉安-赣州-韶关展布,其左支沿江汉-湘中盆地沿线展布,二者交汇于南岭地区;推测极薄带右支指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断离的位置,形成机制可能与地幔热流通过板片窗上涌以及先存断裂带的张扭作用等深-浅部过程的交互作用有关.本文建议了一个新的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断离-后撤及伴随深部流体上涌的动力学模型,以解释华南岩石圈区域伸展、地壳极薄带的形成和花岗岩体的分布.
- 韩如冰杨顶辉李秋生黄荣张洪双李江涛陈昊叶卓符伟
- 关键词:华南东部接收函数
- 华南东部浙皖苏志留系唐家坞组、康山组和举坑组的时代问题被引量:4
- 2023年
- 浙皖苏(主要包括浙北、浙西、皖南和苏南)志留系唐家坞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命名、划分和对比上长期存在争议。根据新的化石证据和海相红层分布特点,借鉴上扬子区志留系岩石地层划分方案,本文为研究区志留系对比提出新的认识。本研究以志留系第一套红层(灰绿色为主,夹紫红色碎屑岩)的首现为唐家坞组、康山组和举坑组底界的识别标志,厘定各组的含义。唐家坞组以青灰色碎屑岩占优势(厚500~1000 m),紫红色岩层在下部发育,分布于浙江富阳、杭州、桐庐、建德和淳安等地。康山组为一套巨厚(厚逾2000m)、青灰或黄绿色为主、上下均夹紫红色的碎屑岩,分布在浙江安吉、长兴,以及江苏吴县、无锡等地。举坑组已知仅分布在命名地皖南黄山区,本文识别出举坑组下段(第一套红层)和上段(第二套红层),分别相当于康山组和茅山组,中段(不夹紫红色岩层)产秀山动物群特征分子王冠虫(Coronocephalus)等,其中、上段是否在黄山区以东地区发育,尚待深入研究。综合上述三组及其下伏地层(大白地组、河沥溪组等非紫红色碎屑岩)所产几丁虫、鱼类、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化石,将这三组的底界置于埃隆阶上部。皖苏侯家塘组(含少量紫红色碎屑岩)因底部产湖南笔石(Hunanodendrum)而暂归埃隆阶顶部—特列奇阶下部。生物地层新资料证实,本区志留系最高层位是举坑组上段(特列奇阶中上部),缺失特列奇阶顶部、温洛克统、罗德洛统和普里道利统。由此表明,本区与扬子其他地区志留系发育的同步性:温洛克世之前整个扬子台地已大规模上升成陆,此即扬子上升的开始。
- 戎嘉余王怿唐鹏张小乐盖志琨魏鑫詹仁斌汪隆武燕夔黄冰黄冰闫冠州林翔鸿
- 关键词:志留系华南东部
- 任意阻抗旋转角三维大地电磁反演及华南东部电性结构初探
- 1前言近十几年来三维大地电磁(简称MT)反演算法已逐步成熟和实用化,以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正演为核心的共轭梯度、拟牛顿、高斯牛顿三大最优化算法体系的程序实现也已相继发布,深部电性结构调查的MT数据均以三维反演结果作为为解释基...
- 阮帅徐峣吕庆田汤吉王绪本
- 华南东部陆块Hf同位素填图对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约束
- 地球深部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物质及动力来源。全球许多超大型岩浆-热液矿床其岩浆普遍与深层岩石圈熔体有关,并与古老陆壳基底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对于深部地壳结构的揭示对约束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华南陆块分布有规模巨...
- 李峤昕
- 关键词:成矿系统岩石圈结构华南陆块
- 利用频率--贝塞尔多阶背景噪音面波成像方法研究华南东部大陆改造过程
- 华南块体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由西北方向的扬子克拉通与东南方向的华夏块体于早新元古代拼合而成。在三叠纪印支运动时期,华南块体与华北克拉通发生陆陆碰撞,产生了著名的秦岭-大别高压和超高压变质造山带。自晚中生代燕山运动以来,太...
- 陈举庆
- 关键词:剪切波速度结构
- 华南东部南岭-武夷成矿区多圈层耦合作用与成矿
- 前人已认识到南岭中晚侏罗世大规模钨锡成矿作用与区域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近年来开展的深部探测揭示华南东部岩石圈总体向海岸方向减薄,在此背景上叠加着由一系列孤立的Moho凸起构成的"Y"形减薄带。其形...
- 李秋生韩如冰吴庆宇叶卓卢占武张洪双王晓冉陈昊范世祥
- 关键词:岩石圈伸展华南东部成矿区
- 武夷山建宁-泰宁地区白垩纪火山-沉积序列:对华南东部陆缘白垩纪构造演化的约束
- 华南陆块由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新元古代时期沿江绍断裂拼贴而成,显生宙时期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而晚中生代爆发式岩浆成矿作用最引人瞩目,同时伴随广泛断陷沉积与火山盆地的形成,这些地质构造现象是研究华南东部晚中...
- 任俊
- 文献传递
- 闽西武夷山建宁—泰宁地区白垩纪火山-沉积序列:对华南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被引量:3
- 2021年
- 闽西武夷山建宁—泰宁地区发育2套白垩纪火山-沉积序列,构成2个火山-沉积旋回,每套序列由下部火山岩和上部沉积岩地层组成。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早期中酸性火山岩喷发时代为早白垩世141~135 Ma,具有陆缘火山弧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并富集Hf同位素(-20.2~1.9);而晚期火山岩活动集中在早、晚白垩世之交(105~97 Ma),呈现弧后伸展特征并相对亏损Hf同位素(-16.1~10.2)。通过这两套白垩纪火山-沉积序列区域对比,发现早、晚两套火山活动之间的岩浆活动宁静期呈现自南西向北东逐渐消减的趋势,于120 Ma前后基本结束,这个时期在华南东部陆缘加积了一套河湖相沉积地层,并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晚期火山-沉积序列受到伸展断陷盆地的控制,其中加积了一套含膏盐红层沉积。研究认为,华南东部陆缘白垩纪2套火山-沉积序列记录了该陆缘2个显著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从早期陆缘火山弧及其挤压变形到晚期的弧后伸展和断陷湖盆的发展历程。
- 任俊任俊
- 关键词:白垩纪
相关作者
- 李秋生

- 作品数:178被引量:1,574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地壳结构 岩石圈 青藏高原东北缘
- 张洪双

- 作品数:54被引量:50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岩石圈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 动力学响应
- 章邦桐

- 作品数:120被引量:1,348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铀矿床 地球化学 花岗岩 铀 赣中
- 刘继顺

- 作品数:177被引量:1,218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研究主题:地质特征 金矿床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作用
- 凌洪飞

- 作品数:294被引量:3,453H指数:4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 铀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