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21 篇“ 北方农牧交错带 “的相关文章
北方 农牧 交错带 干旱高精度估算模型构建2025年 为构建区域干旱的高精度简化估算模型,以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为研究区域,选择该区域12个气象站点,计算不同站点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标准化降雨蒸散指数(SPEI-3、SPEI-6、SPEI-12),以表征区域干旱,使用时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TCN)来提取序列数据的特征,同时输入到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BiLSTM)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构建组合模型(BT),采用麻雀搜索算法(SSA)和Attention机制对组合模型进行优化,构建SSA-BiLSTM-TCN-Attention模型(SBTA),同时计算了SBTA模型精度,基于均方误差(MSE)、决定系数(R^(2))和效率系数(E_(NS))以及GPI指数的模型精度评价体系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SBTA模型MSE值仅为0.041~0.200,R^(2)和E_(NS)在全区取值均在0.9以上,在全区的误差最低、一致性最高,在所有模型中精度排名第1,可推荐SBTA模型用于北方 农牧 交错带 干旱估算当中。 刘洪伟 李鹏程 张敏 孙燕飞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情景模拟 2025年 探究脆弱区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及未来情景格局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FLUS-In 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并对2040年生境质量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草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类型,占比超过4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变化最为显著,面积减少10157 km^(2),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研究区东南边界生境质量相对较高;2000—2020年平均生境质量变化不大,但生境质量较低等级和较高等级的面积分别增加2281 km^(2)和1375 km^(2),退化度较高的研究区则呈现为点状集中分布在部分建设用地上。(3)2040年各情景下生境质量呈现出向好趋势,但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提升最为显著,较高等级面积较2020年增加2514 km^(2)。建议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等生境质量低的区域。 张莹 赵媛媛 刘如龙 王岳 丁国栋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北方 农牧 交错带 植被恢复下坡向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2025年 针对北方 农牧 交错带 植被恢复过程中发生的土壤侵蚀问题,对研究区内不同坡向各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和分析,建立土壤可蚀性综合指数[1](CSEI)表征土壤抗侵蚀的能力,探究坡向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最终提出不同坡向植被恢复最佳选择的建议。结果表明:1)坡向对大部分林下植被特征有显著影响,北坡植被盖度比西坡高49.51%;东坡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西坡分别高24.54%和40.09%;南坡枯落物量高于西坡和北坡,东坡比西坡高34.11%,不同坡向林下植被特征值总体上西坡<北坡<南坡<东坡。2)坡向对土壤可蚀性有显著影响,坡向驱动植被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壤性质,导致土壤可蚀性发生相应响应。通过CSEI综合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及其相互作用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西坡的CSEI最大(0.65),高于北坡、南坡和东坡的0.41、0.26和0.2。樟子松、柠条锦鸡儿、草木樨状黄耆和胡枝子可能分别是改善半阴坡、阴坡、阳坡、半阳坡土壤可蚀性的植被恢复最佳选择。 王玉石 武昱鑫 余新晓 王旭 贾国栋关键词:坡向 土壤可蚀性 植被恢复 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25年 基于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186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和空间插值,分析不同时间尺度风蚀气候侵蚀力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定量解析风速、降水量和蒸散量(ET_0)等气象因子变化对风蚀的影响,以期为改善农牧 交错带 的环境问题和风沙治理提供科学建议及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风蚀量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分布在内蒙古中部的通辽、赤峰与河北张家口交界处等地,主要是该地区风速大、降水量少且蒸散量大。研究区不同时段风蚀量存在显著差异,春季风蚀气候侵蚀力最大、夏季最小,东部地区季节风蚀差异最显著。近60a研究区风蚀呈显著减少趋势,风速、降水量和蒸散量的变化共同影响了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变化,其中风速起主导作用,但不同区域风蚀变化的成因存在差异,研究区中东部地区风速减少、降水量增加,导致风蚀气候侵蚀力减少;研究区西部风速和蒸散量增加,同时降水量增加,抵消了风速和蒸散变化对风蚀的影响,致使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不显著。 姜婧妍 胡琦 楚希雅 周建朔 张丽娜 潘学标 王靖 黄彬香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 风速 降水 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025年 利用地理信息图谱法分析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计算了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间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最主要的用地类型为草地和耕地,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为0.59%,2010年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降低,建设用地是研究区增长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图谱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草地”图谱类型,其次为“草地→耕地”图谱类型.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涨势图谱中新增草地面积最大,其次为新增耕地,土地利用落势图谱中萎缩耕地面积最大,其次为萎缩草地.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ESV空间格局总体表现为“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般增加,耕地向草地和林地转换以及草地向林地转换是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ESV增加的主要因素,草地向耕地以及水域向耕地的转换是研究区ESV减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明晰了不同土地利用转型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可为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石智宇 蒲万平 董霁红Tracing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transition in northern China from the human-Earth system perspective 2025年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northern China (APENC) i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with a variable climate and unbalanc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Identifying the spatial range and transitional dynamics of the APENC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regional ecology,the economy,and society.The human-Earth system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ramework in which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e viewed as interdependent and dynamically interactive.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human-Earth system science,in this study,the boundaries of the APENC are identified by integrating core parameters,including water,land,climate,ecology,and human factors.Raster-based spatial data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APENC from 1990 to 2020.The APENC extend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long the central axis of northern China,displaying trends of contraction and fragmentation over time,with its centre of gravity shifting closer to the Hu Huanyong Line.The peripheral areas exhibit heightened sensitivity to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highlighting the region’s vulnerability to external pressures.In this study,management strategies grounde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re proposed,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hanges with socioeconomic strategies is established,and actionable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fragile and dynamic region is provided. BAI Yu LIU Yansui YUAN Xuefeng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的历史地理研究实践 2024年 北方 农牧 交错带 课题的独特性与现代学术研究旨趣关系紧密,是区域民族史、环境史、全球变化等前沿问题的综合性学术田野。对北方 农牧 交错带 历史现场进行重现,不仅是对特殊区域社会演进动态的历史关心,也是对区域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关心,更是对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矛盾、国家生态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的未来关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参与到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等代用证据,深入实践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区域典型地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区域人地互动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历史地理学对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农牧 交错带 概念不断深入挖掘与拓宽、推动区域研究时空范围的延展、弥补区域研究方法的不足等多方面。而得益于北方 农牧 交错带 历史地理课题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历史地理学学科思想、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实践与发展。 贾金晖关键词:历史地理 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 农牧 交错带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分布格局2024年 北方 农牧 交错带 是继北方 草原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生态安全屏障,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 。本研究以北方 农牧 交错带 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气候因子和树种特征,阐述了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气候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农牧 交错带 人工林土壤整体呈弱碱性,电导率153.55±3.02μS·cm^(-1)、土壤容重0.53~2.28 g·cm^(-3)、土壤含水量12.54%±0.62%,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13.74±0.61 g·kg^(-1)和0.88±0.05 g·kg^(-1)。(2)农牧 交错带 人工林土壤自西向东酸性增强、容重下降、含水量增加、全碳含量下降、全氮含量增加。(3)在气候梯度上,人工林土壤pH、电导率、容重与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含水量、全碳和全氮含量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人工林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与年均气温和干燥度指数均显著负相关。(4)区域尺度上,乔木林土壤pH显著低于灌木林土壤,灌木林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乔木林。 杨红玲 姚博 苏永中 李玉霖关键词:人工林 农牧交错带 土壤理化性质 北方 农牧 交错带 耕地压力时空演变规律及预测2024年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状况及空间分异状况,为北方 农牧 交错带 未来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北方 农牧 交错带 2000—2023年耕地资源状况,并细分研究区域,分析耕地压力时空发展态势,利用预测模型测算耕地压力未来变化状况,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1)北方 农牧 交错带 耕地压力总体上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W”形变化;空间格局呈现“整体警戒,局部平稳”的态势,压力重心随时间总体向西南迁移;(2)区域耕地压力异质性呈逐渐分异趋势,受区域功能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时间格局上呈现异质性逐渐明显的趋势,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出“长城沿线沙化地区长期稳定,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逐渐上升,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平缓下降”的特征;(3)未来7 a北方 农牧 交错带 耕地压力呈现整体升高态势,对粮食安全及区域发展构成一定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的保护及重视。[结论]北方 农牧 交错带 耕地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内差异逐渐明显,未来应提高全域耕地地力及环境整治能力,开展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曹浩然 孟梅关键词:耕地压力指数 粮食安全 北方农牧交错带 放牧压力对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2024年 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不稳定,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放牧为代表的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显著。高强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地退化又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牲畜量量化放牧压力,并选取合理的模型探究放牧对于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生态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和策略,以实现草畜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活力-组织力-弹性-生态服务”(VORS)模型,构建起包括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指标体系,评估了2000—2015年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的生态健康系统水平,并采用Moran′s I探讨放牧压力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放牧压力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放牧强度格局高值区域主要为内蒙古草原地区,低值区域主要为陕西高原地区。(2)2000—2015年中国北方 农牧 交错带 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3)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5年呈现负相关影响关系,但影响力度在变小。(4)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2000—2015年,正向驱动空间集中在内蒙古、辽宁以及山西省区县;负向驱动空间集中在陕西省、甘肃等区域,同时影响强度持续增强。研究通过不同区县、不同的草原的反应状况,提出放牧政策的不同实施建议,致力于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 王维奇 刘欣 刘晨晖 陈延菲 高静然 王凯平 张云路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 放牧压力 北方农牧交错带 退耕还林(草)
相关作者
潘志华 作品数:103 被引量:920 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 春小麦 适应气候变化 高旺盛 作品数:314 被引量:4,297 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保护性耕作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 农牧交错带 农业 潘学标 作品数:255 被引量:2,769 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棉花 气候变化 农牧交错带 华北平原 气候 孙芳 作品数:194 被引量:646 H指数:13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肉牛 农牧交错带 奶公牛 农户 影响因素 张克斌 作品数:157 被引量:1,555 H指数:21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研究主题:半干旱区 封育 生态位宽度 湿地 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