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87篇“ 化学行为“的相关文章
新型耐蚀铜合金溅射靶材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2025年
随着磁控溅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靶材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了国内金属行业的极大重视。传统的金银等贵金属靶材性能难以满足溅射技术要求,且难回收、成本高。本研究介绍的耐蚀铜合金靶材是一种可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合金靶材,经该靶材溅射制造的薄膜具有抗菌性能优良、生物相容性好、成本低廉、无毒、耐蚀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望替代传统的贵金属以及化合物靶材。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仿金铜合金靶材的极化曲线、交流阻抗谱和金相图谱,了解了不同含RE元素的仿金铜合金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及其性能,为此项工作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张越陶海日王祥合柳博远葛晓静柳泉陶绍虎
关键词:铜合金电化学行为靶材
基于蒙乃尔合金溶解度新方法对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地球化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2025年
含氟热液流体在热液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且能主导金属的迁移、富集和沉淀成矿过程。溶解度实验可以明确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迁移形式及其热力学参数,是研究金属在含氟热液成矿过程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传统特氟龙内衬溶解度实验方法材料运行温度(t≤250℃)的缺陷,制约了中高温成矿过程中金属在含氟流体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本文首次将蒙乃尔合金应用于溶解度实验体系,通过测试蒙乃尔合金耐氟能力实验,初步确定蒙乃尔合金溶解度新方法在350℃高温条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初步开展锡在350℃条件下含氟流体中的溶解度实验,证实该方法是研究各类金属在中高温含氟流体中溶解度的有效手段。最后,对该方法的应用前景做了初步的展望,期望在与高温含氟热液流体相关的成矿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徐柳林刘敏袁顺达王佳新
关键词:蒙乃尔合金地球化学行为成矿过程
藏北温泉-河流-盐湖耦合成矿系统锂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迁移过程
2025年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锂(Li)资源基地,广泛分布着特色盐湖卤水锂矿和富锂地热泉,两者存在密切的物源联系,共同构成了温泉-河流-盐湖外生锂耦合成矿系统。然而,对于锂在该系统内部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仍缺乏详细刻画。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河和拉果错的水样,分析了样品的水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组成及Li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索美藏布上游河水中的溶解态锂主要源自硅酸盐的风化,表现出低锂(7.84μg/L)和高δ^(7)Li值(+8.21‰)的特征。在经过富锂(8071.73μg/L)且低δ^(7)Li值(+0.19‰)的夏康坚温泉排泄补给后,索美藏布河水发生了锂的显著富集和锂同位素的负漂移,锂元素富集了200多倍,达到1777.02μg/L,δ^(7)Li值降低了8.07‰,降至+0.14‰。经过温泉区后,河水中的锂浓度在流动过程中大体保持稳定(1105.49~1452.33μg/L),δ^(7)Li值仅提高0.6‰(+0.12~+0.72‰),这表明硅酸盐风化和次生矿物吸附对富锂河水地球化学成分影响有限,充足的锂能够通过河流稳定地补给到盐湖中,表现出与低锂背景河流不同的演化特征。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拉果错盐湖共同组成了一个从地史时期持续到现在的耦合成矿系统。富锂温泉作为主要的内生物源,河流作为矿质表生输送路径,尾闾湖泊作为容矿场所,高寒干旱气候条件导致的蒸发浓缩作为成矿驱动力,持续形成盐湖卤水锂矿。锂元素完成了从源到汇、从深部到浅部的运移富集,实现了从内生成矿到外生成矿的形式转换,成为锂循环的重要一环。
薛飞谭红兵谭红兵张西营葛璐葛璐苗卫良
关键词:锂同位素水化学成矿系统
LiCl-KCl熔盐中PrCl_(3)在M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热力学性质
2025年
熔盐中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的热力学和电化学性质决定了熔盐电解干法后处理工艺中两者的分离效率。镨是一种典型的裂变产物,且难以与锕系元素分离。采用方波伏安法、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和开路计时电位法等探究了LiCl KCl熔盐中PrCl_(3)在Mo阴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得到Pr(Ⅲ)于Mo电极上的扩散系数、Pr(Ⅲ)/Pr表观标准电位、PrCl_(3)热力学函数与温度的关系式。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 EDS)表征了LiCl KCl熔盐中恒电流电解PrCl_(3)的产物。结果表明,Pr(Ⅲ)在LiCl KCl熔盐中(于Mo阴极)是一个一步转移3个电子的准可逆反应:Pr(Ⅲ)+3e=Pr。反应是扩散控制的,扩散系数(D)与温度(T)的关系式为ln D=-6.47-4228.85T-1,扩散活化能为35.16 kJ/mol。Pr(Ⅲ)/Pr的表观标准电位与温度的关系式为E_(Pr(Ⅲ)/Pr)^(0*)=-3.672+7.72×10^(-4)T。研究成果将为LiCl KCl熔盐体系中锕系和裂变元素的分离提供基础支撑。
王有群陈辉陈辉林如山刘云海
关键词:电化学
二价锰离子在锌电解阴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2025年
文章针对二价锰离子在锌电解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开展了研究,以优级纯硫酸锌、分析纯硫酸、优级纯硫酸锰、去离子水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阴极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测试、计时电流曲线的测量,以解析不同二价锰离子浓度条件下的阴极反应过程,查清阴极析出过程随溶液中二价锰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彭双义王勇
关键词:锌电解电化学行为
海上风电用42CrMo轴承钢的电化学行为
2025年
采用开路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测试等手段研究了42CrMo轴承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并研究了温度和腐蚀时间对其电化学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2CrMo轴承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以活化溶解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浸泡时间的延长,42CrMo钢的电化学活性显著增加,其电荷转移电阻Rct显著降低,自腐蚀电流密度Jcorr则显著提高,表明其耐蚀性下降。腐蚀形貌分析发现,42CrMo轴承钢的表面以局部腐蚀为主,伴随着点蚀坑的特征。
何武豪郭同翰冯宇芹孙美慧杨思懿周溢吴伟
关键词:海上风电轴承钢电化学腐蚀形貌动电位极化
pH条件对铝合金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纳米摩擦化学行为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pH条件对铝合金化学机械抛光微观过程中纳米摩擦化学行为的影响,表征抛光液在铝合金表面所形成的表面薄膜厚度及力学性能,并分析铝合金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单磨粒接触状态与摩擦学特性。方法使用0.6%(体积分数)过氧化氢(H_(2)O_(2))和0.5%(质量分数)壳寡糖(COS)构成抛光液对铝合金表面进行处理,在铝合金表面反应生成的表面薄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细化表征。分析不同pH条件的抛光液对单磨粒/表面薄膜接触状态的影响规律,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了单磨粒/表面薄膜吸引力与黏附力数值。在纳米摩擦化学行为试验中,结合微观摩擦学理论模型阐明铝合金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的摩擦化学去除机制。结果在抛光液化学反应后,铝合金表面将会形成100μm左右致密的氧化薄膜与40μm左右稀疏的氧化络合薄膜。当抛光液pH值升高至11~12时,探针针尖与铝合金表面薄膜的吸引力和黏附力将会分别降低至24.49、32.01nN。结论原子力显微镜试验和微观摩擦学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铝合金的摩擦化学去除过程不是黏附力引起的磨粒法向接触载荷增大所产生的,而可能是抛光液的化学腐蚀作用所引起的。当化学机械抛光液pH值大于9时,铝合金表面将会形成氧化络合层,成为材料磨损加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界面摩擦力作用下,沉积在铝合金表面薄膜的铝原子会吸附在探针针尖OH^(*)基团上,从而产生黏合作用,探针针尖在纳米摩擦划动过程中将其除去。最后,铝合金表面薄膜呈现出更低的摩擦因数。
朱玉广王子睿马服辉梅璐王正义王永光
关键词:铝合金化学机械抛光纳米摩擦学PH值
微生物量对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的形成及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
2025年
铀元素可以在微生物催化水铁矿重结晶过程中取代铁原子占位,以U(Ⅴ)或U(Ⅵ)形式嵌入相变产物八面体晶格,形成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为探究微生物对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以批处理实验为基础,通过矿物学、环境地球化学和光谱学等交叉技术手段,探讨微生物量对相变终产物物相及其晶格相铀元素含量、价态组成及环境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生物量高低,水铁矿最终相变程度接近,约84%水铁矿相变为结晶程度更高的铁氧化物。低生物量体系水铁矿相变速率较慢,终产物为抗氧化性和环境稳定性较好的三价铁矿物针铁矿,晶格相铀元素含量较高,主要以U(Ⅵ)形式赋存。高生物量体系水铁矿相变速率较快,相变终产物是环境稳定性较差的含二价铁矿物磁铁矿,晶格相铀元素含量较低,U(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夏庆银
关键词:微生物铁氧化物
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210)Po-^(210)Bi-^(210)Pb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2025年
^(210)Bi-^(210)Pb核素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可以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过程的良好示踪剂。由于^(210)Bi半衰期较短以及分析难度较大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海洋中^(210)Bi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何以及是否存在^(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这两个问题缺乏足够认知。本文于2017年5月5日至15日搭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春季航次对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溶解态+颗粒态=总态)^(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及核素活度比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显示,总态^(210)Po/^(210)Pb活度比在0.20到2.08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82±0.58(n=15);总态^(210)Bi/^(210)Pb活度比在0.32到3.7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8±0.79(n=15),表明水体中普遍存在^(210)Po-^(210)Pb和^(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而深层水体中存在明显的^(210)Po和^(210)Bi相对于^(210)Pb过剩的现象,表明^(210)Po和^(210)Bi伴随颗粒物在中-深层水体中发生再溶出现象。通过计算3种核素的分配系数和分馏因子,本文发现颗粒物在同时清除^(210)Po、^(210)Bi和^(210)Pb的过程中,倾向于优先清除^(210)Po和^(210)Bi;与^(210)Po类似,^(210)Bi表现出比^(210)Pb更强的海洋颗粒物亲和活性特征,浮游植物暴发(生物量的增加)能促进^(210)Bi与^(210)Pb之间的分馏行为,支持了^(210)Bi-^(210)Pb可用于示踪海洋颗粒物过程的观点。
周文清钟强强周曰华王求贵王浩杜娟
关键词:近海
CaCl_(2)-NaCl-Fe_(2)O_(3)熔盐中Fe(Ⅲ)在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025年
熔盐电化学法炼铁具有生产效率高、绿色环保等优点,是未来钢铁生产工艺的潜在方法。选用CaCl_(2)-NaCl-Fe_(2)O_(3)作为电解质体系,采用循环伏安法(CV)等测试技术研究了Fe(Ⅲ)在惰性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主要讨论了Fe(Ⅲ)转移电子数、扩散系数及成核方式。结果表明:温度为993 K时,Fe(Ⅲ)离子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为两步还原,其反应方程式分别为Fe(Ⅲ)+e^(-)=Fe(Ⅱ),Fe(Ⅱ)+2e^(-)=Fe(0);铁离子在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为扩散控制,扩散系数为1.443×10^(-6)cm^(2)·s^(-1);Fe(Ⅲ)在钨电极上的电结晶方式为瞬时成核。
姚志杰黄义鹏杨凤丽
关键词:电化学还原

相关作者

陈景文
作品数:497被引量:1,261H指数:19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化学品 光解 动力学 有机污染物 QSAR
葛林科
作品数:49被引量:232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研究主题:光降解 光解 光化学行为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抗生素
江桂斌
作品数:913被引量:3,135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纳米银 汞 多溴联苯醚 短链氯化石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刘学军
作品数:162被引量:2,921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湿沉降 大气氮沉降 干沉降 氮肥
黄运湘
作品数:181被引量:1,509H指数:20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土 红壤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 养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