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篇“ 动脉迂曲“的相关文章
颈内动脉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胥凯
永存原始三叉动脉与颅外段颈内动脉迂曲的相关性
背景:永存原始三叉动脉是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而未正常退化而于成人后仍存在的一种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支,在所有永存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支中最常见,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0.1%~0.6%。既往文献报道...
马春阳
关键词:迂曲
椎-基底动脉迂曲对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与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太原西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是否存在椎-基底动脉异常将其分为迂曲组和非迂曲组,每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扩展版(expanded-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e-NIHSS)评分。迂曲组根据椎-基底动脉形态又分为单纯异常组和混合异常组,分析对相关脑梗死的影响程度。结果 迂曲组患者的高血压、椎动脉优势、吸烟史的比例和e-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迂曲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椎动脉优势、吸烟史均是伴有椎-基底动脉异常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纯异常组中54.3%为中重度脑卒中患者,混合异常组中58.8%为中重度脑卒中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864)。结论 高血压病史、椎动脉优势、吸烟史是伴有椎-基底动脉迂曲的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高。
张冬萍王艳艳
关键词:脑梗死
双源CT分析颈内动脉迂曲和斑块负荷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2024年
目的:通过双源CT分析颈内动脉迂曲程度与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颈内动脉迂曲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106例颈内动脉迂曲患者,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脑梗死组(53例)和无脑梗死组(53例)。比较两组的颈内动脉迂曲相关指标(迂曲指数、血管偏离度、血管迂曲度),斑块特征参数(斑块面积、血管面积、斑块负荷)。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以及中风史等信息。临床生化检测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探索影响斑块负荷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检查患者颈内动脉迂曲指标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以及颈内动脉迂曲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患者各指标对脑梗死的预测能力。结果:颈内动脉迂曲指数、血管偏离度、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与脑梗死呈显著正相关(r=0.310、0.203、0.345、0.320、0.29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迂曲指数和斑块负荷预测脑梗死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和0.677;而联合指标(迂曲指数+斑块负荷)预测脑梗死的AUC值为0.806,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单个指标(95%CI:0.722~0.89,P<0.001)。结论:颈内动脉迂曲患者的迂曲程度、斑块负荷与脑梗死形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将迂曲指数和斑块负荷结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脑梗死的预测准确性。
蒋嫚文王云马喜娟顾艳师毅冰
关键词:脑梗死病例对照
精神压力介导的外周血神经递质变化与冠状动脉迂曲进展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 探究精神压力介导的外周血神经递质变化与冠状动脉迂曲(CAT)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1—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5例CAT治疗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压力知觉量表(CPS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将受试者分为无焦虑和抑郁症状组(275例)与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组(19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CPSS和HAMA量表及C型人格行为模式问卷评价患者抑郁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以及谷氨酸(Glu)]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访统计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率和发生时间。采用Pearson法进行CPSS和HAMA评分与C型人格行为模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CAT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无焦虑和抑郁症状组相比,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组患者的压力知觉总分、HAMA得分和焦虑、抑郁、愤怒内向评分升高,乐观、愤怒、愤怒外向和社会支持评分降低;外周血NE、E、DA、Glu和5-HT水平均下降,CRP水平升高;AS发生率增加,AS发生时间缩短(P<0.01)。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组的CPSS和HAMA评分与C型人格行为模式问卷中的焦虑、抑郁、愤怒、愤怒内向和愤怒外向呈正相关,而与乐观和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但与控制和理智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T患者血清中NE、E、DA、5-HT、Glu和CRP水平升高是患者发生AS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CAT患者的精神压力与AS发生密切相关,焦虑抑郁引起的外周血神经递质NE、E、DA、5-HT和Glu水平变化为AS发生的影响因素,其机制可能与长期压抑状态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夏长伟齐大屯崔佳佳
关键词:冠状动脉迂曲神经递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冠状动脉迂曲与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冠状动脉(冠脉)迂曲的发生率及其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21年6月10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室间隔HCM患者,根据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1∶1配对非HCM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有无冠脉迂曲将室间隔HCM组分为冠脉迂曲组和非冠脉迂曲组。比较室间隔HCM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导致冠脉迂曲的危险因素。随访室间隔HCM患者至2022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是恶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比较冠脉迂曲组和非冠脉迂曲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病密度,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室间隔HCM患者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室间隔HCM组和对照组各156例患者,年龄均为(57.0±11.4)岁,两组女性各75例(48.1%)。室间隔HCM组冠脉迂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3.5%比36.5%, P<0.01),冠脉迂曲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HCM是导致冠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OR=3.27,95% CI:2.02~5.29, P<0.01)。经过(2.5±1.2)年随访,室间隔HCM患者中,冠脉迂曲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病密度高于非冠脉迂曲组( P=0.02),冠脉迂曲评分每升高1分增加室间隔HCM患者53%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 HR=1.53,95% CI:1.26~1.86, P<0.01)。 结论:室间隔HCM患者易伴发冠脉迂曲,且程度更重;冠脉迂曲是室间隔HCM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黄一李文涛张优王山林青李牧蔚朱中玉王宪沛高传玉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冠状动脉迂曲预后
面肌痉挛合并椎动脉迂曲延长中动脉转位术的应用与风险分析
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的主要手术方式。"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VBD)是指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弯曲。约三分之一HFS病例与椎动脉有关,合并VBD的HFS椎动脉相对于一般的小血管移动性差、张力高...
郑文键陈垒刘玉飞何蕊黄国栋
关键词: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动脉转位术
冠状动脉迂曲在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及预后指导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迂曲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中的发生率,分析冠状动脉迂曲与该类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3例为AHCM组,根据性别、年龄、高血压配对非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点、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电话+病历随访患者至2023年12月30日,主要终点是恶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的复合结局,复合终点是主要终点+全因再住院的复合结局,比较两组发病密度,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AHCM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匹配,两组患者平均年龄(65.7±4.9)岁,最小年龄均>60岁,但AHCM组患者LVEF和左心室最大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AHCM组心尖厚度中位数为20 mm。AHCM组冠状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4%比41.9%,P<0.001),冠状动脉迂曲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经过3.1年随访,AHCM组复合终点发病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7.4/人年比5.9/人年,RR=2.06,95%CI 1.35~3.14,P<0.001),而冠状动脉迂曲评分(HR=1.10,95%CI 0.88~1.38,P=0.385)并非AHCM患者复合终点不良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AHCM患者易伴发冠状动脉迂曲,且程度更重;冠状动脉迂曲并非老年AHCM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李文涛黄一李晓冰王山林青高传玉
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迂曲老年
VBD不同基底动脉迂曲分型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构建及血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鲁珊妤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究磁共振(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患者,将其中54例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患者纳入发生组,84例未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峰(Vs)、舒张峰流速(Vd)、平均峰(Vm)、脉动指数(PI)及血流阻力指数(RI),以及颅内责任斑块特征和椎BA分级。结果:未发生组患者BA的Vs、Vd、Vm、PI及RI指标均高于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2、4.323、7.367、4.824、2.351,P<0.05);未发生组颅内斑块狭窄程度(60.31±4.24)%。低于发生组的(73.67±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76,P<0.05)。两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动脉重构指数以及偏心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组患者椎BA分叉高度等级和椎BA偏移度等级均低于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7、6.419,P<0.05)。结论:MR高分辨血管成像检查可清晰显示椎BA迂曲延长症患者血流速度、颅内斑块情况,并对椎BA进行分级,对预测椎BA迂曲延长症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有显著应用价值。
李月杨在利刘兵白子博

相关作者

吕发金
作品数:713被引量:3,633H指数:2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CT
张志军
作品数:56被引量:290H指数:10
供职机构:郑州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中西医结合疗法 联合西药治疗 中医药疗法 针刺 原发性头痛
李敏
作品数:44被引量:233H指数:7
供职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交融 词汇通达 同形词 网络使用 民族
陈莉
作品数:162被引量:480H指数:1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矫治 乳腺肿瘤 雌激素受体Β LASIK
周振华
作品数:65被引量:272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血管成形 支架植入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