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772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文章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探讨
- 2025年
- 深入研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类别所呈现的超声影像特性,同时剖析其与血脂、血压、血糖水平、身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吸烟史等关键临床指标间的关联性,旨在挖掘斑块类型和代谢以及生活方式要素间的潜在关联,从而为早期干预举措提供有力的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 2022 年 3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间于我院门诊求诊的 100 名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划分为无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以及硬斑块组。对各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并运用SPSS 26.0软件,通过统计学分析揭示血脂成分与斑块类型之间的关联。结果 不同类型的斑块组在多项临床指标方面存在显著差别。混合斑块组的总胆固醇水平达 5.8 ± 1.2 mmol/L,高于无斑块组的 4.6 ± 0.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偏高。软斑块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最低,仅为 1.2 ± 0.3 mmol/L。在血压方面,混合斑块组的收缩压为 140.8 ± 13.5 mmHg,高于无斑块组的 125.4 ± 10.3 mmHg。BMI 水平在混合斑块组显著上扬,吸烟史比例在软斑块组最高,达 48%。血糖异常在混合斑块和硬斑块组均显著凸显,这暗示了代谢紊乱的深重影响。结论 本研究表明,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以及吸烟等因素在斑块形成过程中具有各异程度的作用,其中混合斑块的代谢异常特质尤为显著。血糖水平的升高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紧密相关,而吸烟则更易于促成柔性斑块的形成。针对不同风险的人群,需要拟定多维度的干预方案,将代谢异常的控制与生活方式的调整相结合。超声诊断应当成为风险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检测血脂、血压、血糖和 BMI 水平等指标,动态追踪高危患者的病程演变,以期在早期识别过程中达成有效干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靳晓辉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诊断
- 等离子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融导管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融导管,属于等离子体技术领域,本等离子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融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包括有扩张球囊;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等离子体发生装置设置在扩张球囊外侧,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上开...
- 陈支通曹菲袁林森梁婷婷
- 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药制剂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药制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生黄芪4‑6份、防风1‑3份、地龙1‑3份、当归4‑6份。它可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在药物活性粉末中加入不同的辅料,制备成不同的常规中药制剂,...
- 林翠茹周智梁李强韩文文张金喜宋宛珊刘爽张琳琳王晶王颖肖震心潘艳颖王以申高圣博杜斌马妍高鹤张权樊晓靖杨宝旺王东平唐艺珂
- 降脂通脉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降脂通脉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6月于宁夏中卫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AS斑块患者,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降脂通脉水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AI)]、斑块体积,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中医证候积分、TC、TG、LDL-C、AI均降低,HDL-C升高,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TC、TG、LDL-C、AI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斑块体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通脉水丸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AS斑块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瑞舒伐他汀钙单药治疗,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治疗AS斑块的有效药物。
- 胡甲龙方敏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安全性瑞舒伐他汀钙
- 活血祛斑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报道
- 2025年
- 目的:探讨活血祛斑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部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1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根据疗程内服药情况分为对照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对照组不服用药物,或每年间断服用中西医降脂控制斑块药物≤3个月,西药组每年规律服用降脂控制斑块西药≥9个月,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祛斑丸。以1年为1个疗程,记为1例次,单侧斑块1个疗程内的变化记1频次,以频次作为统计样本。观察三组疗程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及颈动脉、椎动脉血流量。结果:中药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和厚度均减少(P<0.05),西药组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略有增加(P<0.05),对照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和厚度均有所增加(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西药组右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斑块长度、厚度改变有效者最多,其次为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颈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量改变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祛斑丸可有效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脑部供血。
- 殷镜海殷颖
-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流量
- 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模型的构建方法
- 本发明涉及动物模型构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高脂饲料喂养的颈动脉缩窄的ApoE<SUP>‑/‑</SUP>小鼠;2)腹腔注射LPS,获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
- 缪朝玉王治李佳鑫魏雨辰蒋亚君
- 一种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试剂盒
- 本发明适用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试剂盒。本发明旨在通过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的质谱测序,并结合组织样本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这一过程...
- 刘锐喻恬徐铭达徐保锋
- 基于AI评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策略推荐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AI评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策略推荐方法,通过AI大模型算法实现多模态数据的综合分析,为医生提供基于动态风险分级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从而减少心血管急性事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利用大模型算法及多模态数据...
- 张宽王雪峰张波
- 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予以超声检查与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33例患者共74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较于超声检查,MRI检查斑块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小于稳定斑块,脂核/斑块面积、脂核大小大于稳定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以清晰显示管腔狭窄水平,并判断斑块易损性,具有较高评估价值。
- 代津潘熙春
- 关键词:磁共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斑块
- 关于CTA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评估CTA与MRI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以及狭窄程度评估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这次研究里,65位患者通过CTA和MRI进行了检查。结果 MRI图像质量的好评率达到95.38%,比CTA略高一点,在用来确认斑块上,MRI的能力也明显强于CTA,发现率高到98.46%,而CTA是89.23%,差别显著(P=0.0342)。对于狭窄的识别,MRI同样表现得更好,检出率有96.92%,明显超过CTA的86.15%(P=0.0242)。谈到诊断的满意度,MRI超越CTA也很明显,满意者占到98.46%,而用CTA的只有87.69%(P=0.0142)。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MRI在这些关键点上都显示了更优的表现。结论 MRI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狭窄检出率和诊断满意度方面表现出比CTA更优越的效果,建议在临床中优先考虑使用MRI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 陈大伟
- 关键词:CTAMRI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