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62篇“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相关文章
-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精细化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 2025年
- 探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64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精细化护理干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重要临床指标,评估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 在神经功能评分(GCS)上,干预组治疗后的评分显著高于基础组(P=0.000)。影像学评估方面,干预组治疗后的CT/MRI影像学分级明显优于基础组(P=0.000)。血压控制上,干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础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尤其是在收缩压方面,干预组的控制效果更为稳定。生命体征稳定性方面,干预组在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变化上均优于基础组(P<0.05),显示出精细化护理在生理稳定性维护中的独特作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干预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础组(P=0.031),特别是在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上,干预组的表现更加突出。结论 精细化护理干预显著改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像学恢复、血压控制及生命体征稳定性,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还能在急性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孙晶晶王新梅徐懋艳迪丽孜拉
- 关键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精细化护理干预效果
- 胱抑素C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及其他影响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探究
- 2025年
- 目的 探索血清中高水平的胱抑素C对于颅内动脉瘤形成、发展的影响和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26例(动脉瘤组)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186例(破裂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40例(未破裂组),同时收集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资料。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指标(血清胱抑素C、尿酸、C反应蛋白),将结果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当中,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在性别、吸烟史、动脉瘤位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年龄、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史和大小比(尺寸比)(Size ratio, SR)是致使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另一方面,动脉瘤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高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能是动脉瘤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和SR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高水平的胱抑素C可能是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破裂组对比未破裂组在血清C反应蛋白、吸烟、性别方面比较有差异,三组在血清尿酸方面比较无差异。
- 杨振国路飞孙丹黄冠敏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胱抑素C
-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清miR-27a、miR-193b-3p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究脑动脉瘤(IA)破裂出血后血清微小RNA-27a(miR-27a)、微小RNA-193b-3p(miR-193b-3p)水平与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IA破裂出血患者120例,根据入院后是否并发CVS分为CVS组和对照组。比较CVS组和对照组入院时一般资料、血清miR-27a、miR-193b-3p水平,分析IA破裂出血后并发CVS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入院时血清miR-27a、miR-193b-3p预测IA破裂出血后并发CVS的价值。结果IA破裂出血后CVS发生率为40.83%(49/120);CVS组入院时年龄、高血压占比、IA大小≥1cm占比、Hunt-Hess分级3~5级占比、Fisher分级Ⅲ~Ⅳ级占比高于对照组,血清miR-27a、miR-193b-3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高血压、IA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血清miR-27a、miR-193b-3p水平均为IA破裂出血后并发CVS的影响因素(P<0.05);入院时血清miR-27a、miR-193b-3p预测IA破裂出血后并发CV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828,两者联合预测CVS的AUC为0.937,大于单独预测CVS(P<0.05);入院时血清miR-27a、miR-193b-3p联合在预测IA破裂出血后并发CVS风险方面具有良好临床效果,且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结论IA破裂出血后血清miR-27a、miR-193b-3p水平与CVS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性,且具有预测CVS的价值,两者联合可为临床早期识别CVS高危患者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 马骁杨世峰周新管任登鹏王磊李太红
- 关键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
- 胆囊真性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
- 2024年
- 动脉变异并发胆道出血临床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胆囊真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高龄患者,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下,第一治疗阶段实现了介入止血以及胆道穿刺引流,以最小风险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第二治疗阶段实现了胆囊病灶的根治性切除,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杜文浩刘洪亮王茜田蓝天
- 关键词:胆道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治性切除动脉变异胆囊
-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股深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 2024年
-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主要表现为患侧腹股沟区、会阴区及下肢肿痛,部分病例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和/或闻及股动脉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1]。股深动脉(profunda femoris artery,PFA)PSA少见,通常为股骨干骨折或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为PFA及其穿支动脉损伤所致[2];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血管损伤发生率为0.49%,其中PFA PSA占67.03%[3],未及时治疗可致出血、感染、骨折愈合延迟、骨筋膜室综合征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大出血和休克[4]。
- 权建军卢翔强廷会杜兴国王明
- 关键词:栓塞治疗性股深动脉
- 阿替普酶溶栓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
- 2024年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rt-PA)溶栓继发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案例较少,国内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rt-PA(0.9 mg/kg)溶栓后5 h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如下。1 病例患者,男,59岁,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伴进展性意识障碍14 h”于2022年9月3日入院。患者于14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乏力,症状逐渐加重继而出现言语不清,自服厄贝沙坦症状未缓解。
- 牟山琪马跃曾鹏赵洲洋张晓斌芦肖猛黄理金
- 关键词:言语不清阿替普酶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出血
-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脑脊液葡萄糖严重低下1例被引量:1
- 2024年
- 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78岁,因"突发口齿不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3 d"于2023年7月16日入院。患者3 d前突发口齿不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伴恶心呕吐,意识不清。至当地医院查头颅CT:右侧额颞叶大块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脑动脉CT血管造影: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考虑(图1B)。于2023年7月13日急诊行"开颅动脉瘤夹闭+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次日复查头颅CT:右侧颅内动脉瘤术后,右侧额颞叶血肿,脑室系统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脑膜脑膨出(图1C)。再次急诊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查脑脊液:潘氏试验(+++),有核细胞计数4870×10^(6)/L,中性粒细胞85%,红细胞1826080×10^(6)/L,葡萄糖0.95 mmol/L,氯124.2 mmol/L,腺苷脱氨酶14 U/L,蛋白含量383.2 mg/dL(表1)。术后予美罗培南抗感染、甘露醇降颅压等治疗,患者术后出现持续发热,最高体温39.5℃,神志深昏迷,GCS 1T1,于2023年7月16日转至本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10年余(具体不详)。拟"脑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收住重症医学科。
- 方红龙陈城洋陈城洋赵俊杰罗建罗建崔巍张伟文张伟文
- 关键词:口齿不清肢体活动障碍脑动脉瘤破裂脑室系统腺苷脱氨酶
- 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 2024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血管内治疗方式、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1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行覆膜支架植入,6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直接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分析手术策略、治疗结果以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止血效果均良好,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后出血复发5例,其中4例再次行载瘤动脉闭塞后出血停止,1例为覆膜支架植入后发生内漏,予球囊扩张后血止,但1个月后不明原因死亡;1例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出现昏迷,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治疗后未好转自动出院;3例在随访中发现颈内动脉闭塞;2例术后未随访。随访的19例患者中mRS评分0分9例,1分6例,2分2例,5分1例,6分1例。结论 针对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覆膜支架短期疗效好,但也存在着动脉瘤复发、内漏等问题,载瘤动脉闭塞可能远期疗效更可靠。
- 申权郑曲彬谢杭池桢黄宁
-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 不同时机行显微夹闭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分析早期显微夹闭治疗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夹闭治疗,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将之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发病72 h后开展手术治疗,观察组发病72 h内完成手术,对比两组患者认知能力、脑损伤预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相关手术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认知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30 d观察组患者认知能力评分分别为(22.78±1.44)分、(25.31±2.07)分、(26.33±3.21)分,对照组对应指标水平为(19.31±3.58)分、(22.17±5.16)分、(24.09±4.21)分,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较好的患者为26例,占比92.86%,对照组预后较好的患者为18例,占比6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长指标分别为(76.01±14.86) m L、(3.62±1.27) h、(14.09±2.43) d,对照组对应指标为(74.94±15.17) mL、(3.44±1.45) h、(15.16±2.17) d,经统计学计算得出两组t/P值分别为手术出血量(t=0.267,P=0.791),手术耗时(t=0.494,P=0.623),住院时长(t=1.738,P=0.088)。结论 早期开展显微夹闭治疗,能够提高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认知能力,强化远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效果显著。
- 周雪华钟新发牛焕江
- 关键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损伤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78例RIA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39例。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定2组患者术后第1、3、5天疼痛程度。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测。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整体护理组患者术后第1、3、5天时的NR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MMSE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MMSE和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整体护理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张群张琳底瑞青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
相关作者
- 马廉亭

- 作品数:669被引量:2,685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影像融合
- 杨铭

- 作品数:296被引量:1,36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显微手术 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治疗
- 王中

- 作品数:214被引量:957H指数:1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 研究主题: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动脉瘤
- 李宝民

- 作品数:285被引量:1,431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血管成形术
- 李生

- 作品数:154被引量:813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