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62篇“ 动力因素“的相关文章
-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度及动力因素研究
- 2025年
- 明晰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关系,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响应。以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对2008—2020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及状态转移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引入空间滞后Tobit模型探究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整体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区域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高值区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②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的状态转移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中高及高水平地区趋同效应更为明显;当邻地协调度高于本地时,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得以发挥,随着邻地协调度提升,溢出效应更为突出。③内源动力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动力,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之间存在开发不充分的问题;各地区动力因素存在异质性,东、西部地区内源动力占据主导,而政府动力与外向动力在中部地区则显著促进了协调度的提升。
- 张明斗任衍婷刘耀彬
-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动力因素
- 关于职业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之二:职业教育高阶化的历史演进与动力因素分析
- 2025年
-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高阶化是普遍规律。工业革命对大规模工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学校化职业教育的产生。国家之间的教育竞争,使各国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得以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进一步提升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广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发展了以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促进了职业教育向本科阶段的延伸。职业教育高阶化具有深刻的动力因素,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二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推动学历普遍提升,三是教育平等主义对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诉求。
- 葛道凯杜连森
- 关键词:职业教育历史演进高职本科
- 新经济地理学下海南省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动力因素研究
- 2025年
- 在全球化持续推进之际,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为有效推动海南省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为激发农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有利于引导我国农业经济优质化、高效化、可持续化发展。
- 刘安黎
- 关键词:农业经济新经济地理学增长动力
- 基于扎根理论的公安机关“放管服”改革动力因素与优化选择
- 2025年
- 文章基于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75份政府部门发布的“放管服”政策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并构建了动力源头、工具方法和价值目标的逻辑模型框架。研究发现,公安机关“放管服”进入改革攻坚期、深水区,各地区的公安机关对于“放管服”的探索均有侧重且各有特色,但在总体上仍存在放权不彻底、管理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后期改革应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为导向,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挖掘改革的内生动力与驱动因素,围绕放权的事权问题、监管的责任问题和服务的资源问题改进公安工作,明确主体定位,精准落实责任,系统整合资源,助力建设人民群众信赖与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平安中国。
- 谷晓宇赵康睿
- 关键词:公安机关扎根理论政策文本分析
- 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的动力因素及行动逻辑——基于曹县D村试点实践的案例考察
- 2025年
- 基于山东省曹县D村数字乡村试点典型案例,运用参与式治理理论和CLEAR模型,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法,实证分析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因素及行动逻辑。结果表明:作为建设和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受“自愿做、被邀请做、使能够做、能够做、作为回应做”等五大微观动因的影响;受五大因素驱动,农民主体重点遵循“数字认同-数字赋权-数字参与-数字协商”的行动路径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且形成一个参与程度不断加深的动态闭环过程,但在参与实践中也依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参与困境。据此,建议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的内生意愿、保障农民参与的渠道畅通、提升农民参与的能力素养及维护农民参与的协商环境,从而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整体效能。
- 武小龙王涵
- 关键词:农民参与参与式治理
-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时空耦合及动力因素研究
- 2025年
-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及区域创新水平进行熵值法赋权并测度,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考察其时序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地,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探究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2)尽管全国城市整体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的耦合水平较高,但其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且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协同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政府支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及外资流入等因素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持续推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赵培红任慧
- 关键词:产业集聚熵值法耦合协调度
- 辽河口悬浮泥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因素分析
- 2024年
- 基于2019—2020年HY-1C CZI的L2B级泥沙数据和同期气象、水文数据,应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开展辽河口海域悬浮泥沙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潮汐是该海域悬浮泥沙日变化的主导因素,落潮期平均悬浮泥沙质量浓度高于涨潮期;径流对辽河口海域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影响的范围主要在近岸区域,一般不超过5 m等深线;当落潮流流向与风向相反时,浑浊带常横向扩展,而当落潮流流向与风向相同时,浑浊带则收缩在辽河口顶部;风速与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离岸越近,风对悬浮泥沙的作用越强烈,这可能与风、浪的协同作用有关;受潮流、径流和风浪的影响,8 m等深线内侧通常发育为最大浑浊带。
- 赵学凯郭凯元周运浩贾莉园杨智博张勤旭张明亮
- 关键词:悬浮泥沙动力因素
-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动力因素研究
- 2024年
- 文章首先分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然后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和动力因素。
- 尹逊龙刘渊
- 关键词:动力因素
- 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动力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政策、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外部与内部因素的分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动力来源,并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建议,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 郭艳莹
-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动力因素
-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被引量:14
- 2024年
- 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解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则是其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为此,该研究首先采用扎根理论提取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模型;随后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重点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动力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探明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研究发现:①“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这一复杂系统主要包含13个关键动力因素,且可进一步被归纳为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基础动力、协同动力和环境动力5大类。②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系统是一个包含5层动力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③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为“基础动力→外生动力→内生动力→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关键动力因素内涵分析的具体对应范畴为“战略发展环境→人才引进及培养→科技化和信息化→公共财政制度优化→城乡要素市场化程度→城乡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方面的功能、持续转化政府经济职能、借力新型信息技术赋能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强城乡协同合作充分释放协同治理效能、因区施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段锴丰施建刚吴光东华雯雯
- 关键词:扎根理论动力因素
相关作者
- 胡银根

- 作品数:60被引量:68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宅基地 土地管理 宅基地退出 LOGISTIC模型 农村宅基地
- 姚树伟

- 作品数:10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 利益相关者 博弈 公平
- 杨名

- 作品数:29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研究主题:青年科技人才 自主创新 动力因素 伙伴选择 AH
- 孙良辉

- 作品数:9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旧城更新 动力因素 经济发展 小城镇经济 小城镇建设
- 鄢泽兵

- 作品数:11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规划 小城镇规划 旧城更新 动力因素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