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1篇“ 功能性状“的相关文章
大兴安岭典型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功能性功能多样
2025年
泥炭地生态系统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落中物种功能性的变化,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非常有限。研究对大兴安岭4个地区的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开展调查和取样,系统分析了植物比叶面积,比根长,比根面积,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及生物量,研究了泥炭地植物的功能性。通过计算群落加权平均值和功能离散度、Rao二次熵指数及相关变异系数,结合生物多样指数,探讨泥炭地生物多样功能性功能多样间相关。结果表明:(1)灌木柴桦叶中的氮、磷含量显著高于白毛羊胡子草,且柴桦比叶面积变异系数较高;(2)灌木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显著小于莎草,但细根氮和磷含量显著高于莎草。而且,灌木叶片和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莎草;(3)功能离散度和Rao二次熵指数较低,且其变异系数高于生物多样和群落加权平均值各指数的变异系数;(4)灌木与莎草表现出地上-地下相关上的差异,灌木根长与根面积显著正相关,莎草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分别表现出了显著正相关,而功能离散度和Rao二次熵指数与生物多样各指数相关呈现一致,其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泥炭地物种间对资源竞争较大,灌木更适应泥炭地贫营养的环境。
王东旭王宪伟谭稳稳王淑洁杜宇姜静宜李琪张豪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泥炭地
蒙古沙冬青功能性及其环境适应特征研究
2025年
为探究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的叶功能性及其在气候变化下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该研究基于自适应帕尔默干旱指数(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scPDSI),采用回归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对内蒙古、宁夏、甘肃沙砾质生境的天然蒙古沙冬青功能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沙冬青种内变异系数为7.06%~39.54%,叶形态及其结构组成变异程度较大。(2)研究区域趋于湿润化,蒙古沙冬青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叶柄长度、叶柄干重、叶柄鲜重、蒸腾速率显著减小(P<0.05),叶鲜重、叶长、叶形指数、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大(P<0.05)。(3)蒙古沙冬青叶片功能性受环境条件影响显著,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土壤砂粒含量、年均风速、土壤黏粒含量、年均潜在蒸散发量等。(4)蒙古沙冬青植物网络(plant trait networks,PTNs)以整体松散、局部聚集的方式适应沙质地生境,而在砾质地生境中以协同的方式生长。综上认为,蒙古沙冬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及适应策略,其表现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显著。该研究为蒙古沙冬青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制定其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了参考。
李蕾丁甲唐逸芸杨宏玉冯金朝石莎
关键词:干旱胁迫功能性状环境因子
喀斯特植物功能性研究进展
2025年
喀斯特生境具有较强的异质、离散、严酷和脆弱,生境资源匮乏,生物量相对较低,却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不同的植物类群在分享有限生境资源的生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功能性的组合,反映出植物不同的生存策略。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喀斯特植物功能性研究的热点,分析该区域植物功能性研究的热点与不足,并对未来喀斯特植物功能性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及物种共存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芬严令斌刘丽
关键词:功能性状物种共存
国槐功能性沿降水梯度带的变异规律
2025年
【目的】分析国槐功能性沿降水梯度带的变异及气候因子对功能性变异的影响,以揭示其生境适应策略。【方法】沿我国东南湿润区至西北干旱区的降水梯度带选取10个研究点,以共有种国槐为对象,测定其功能性,包括叶功能性(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叶脉密度、胡伯尔值、比叶质量、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和枝功能性(导管直径、导管密度、导管壁厚、厚度跨度比、木质部密度)。量化气候因子(生长季均温、生长季日照时间、年均降水量)对国槐功能性变异的影响,揭示间耦合关系,阐明国槐的生境适应策略。【结果】国槐功能性中变异系数较大的3个为栅栏组织厚度(37.26%)、栅海比(32.51%)和导管密度(27.53%),变异系数较小的3个为导管直径(12.07%)、木质部密度(13.32%)和叶脉密度(14.75%);年均降水量与国槐枝功能性变异的相关显著(P<0.05),生长季均温和生长季日照时间与国槐功能性变异的相关不显著;国槐比叶质量与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显著正相关(P<0.05),导管直径与导管密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变异和间耦合反映国槐的生境适应策略,叶功能性的总体变异大于枝功能性。气候因子中年均降水量对国槐功能性变异的影响最大,主要影响枝功能性变异。与湿润区相比,半干旱/干旱区国槐通过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叶片储水能力,同时通过增大导管直径提高输水效率,实现其短期内的水分利用。国槐通过叶和枝功能性间的协作,使其在半干旱/干旱区可高效利用降水脉冲,实现快速生长。
许可儿汤璐瑶张博纳叶琳峰王忠媛谢江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性状变异国槐
青杨雌雄幼苗叶片功能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2025年
为揭示雌雄幼苗叶片功能性的季节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青杨(Populus cathayana)雌雄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含水量、碳同位素、叶全碳、叶全氮、碳氮比、总酚和缩合单宁8种植物叶片功能性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变化,进行了变异分析、差异检验、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青杨幼苗叶片功能性的变异程度存在季节间差异.春季变异程度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2)春季叶片水分、碳、氮和总酚含量高,利于植株生长;秋季叶片干物质和缩合单宁含量显著增加.3)叶片功能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存在别差异.雄株在春季水分利用效率更高,夏季总酚含量更高,秋季积累了更多的干物质;雌株则在秋季有较高的叶片含水量.总体来说,雄株有更好的抗逆,雌株有更强的保水能力.4)雌雄青杨幼苗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功能性组合和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碳含量和氮含量分别可作为青杨雌株和雄株叶功能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上述结果表明,青杨雌雄幼苗在不同季节的资源获取和利用策略存在显著不同,从而表现出对环境的不同适应能力.
杨心怡宋思宇高文童胥晓
关键词:青杨雌雄异株叶片功能性状
红锥叶片功能性对地理环境因子的响应
2025年
叶片是植物进行生理生化活动的重要营养器官,其功能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环境适应。为揭示红锥叶片功能性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响应,该研究以广西区内6个红锥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解析红锥种群叶片功能性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探讨红锥叶片功能性的地理环境变异模式。结果表明:(1)红锥的13个叶片功能性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多样较高。(2)叶片功能性以种群内变异为主(平均分化系数V st=22.28%),形态种群间分化(13.11%~46.93%)高于生理生化(10.95%~22.59%),表明叶片的形态对环境的响应更显著。(3)叶片功能性整体上与海拔、经纬度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表明红锥叶片功能性受到海拔、地理距离、降水的共同作用。(4)聚类分析将参试红锥种群分为2个类群,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叶片功能性与地理距离(P=0.028)和海拔(P=0.013)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海拔对叶片功能性的影响相对较为显著。综上所述,红锥叶片功能性变异丰富,其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并呈现以海拔、经纬度、降水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该研究结果为红锥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优质种源的筛选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厉启国蒋维昕谭长强白天道申文辉
关键词:红锥功能性状
宁夏罗山不同森林群落叶功能性及其环境响应机制
2025年
以罗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森林群落类型(青海云杉纯林、山杨纯林、青海云杉×油松混交林、山杨×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的叶面积(LA)、叶干物质量(LDMC)、比叶重(SLW)、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6种功能性在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变异特征,分析叶功能性间的相互关系。探明植物功能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功能性-环境相互关系揭示荒漠草原过渡带山地森林群落植物的生长对策和资源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叶功能性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4种不同森林类型种叶功能性存在差异,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生境,采取不同的叶策略来适应生境。青海云杉纯林中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显著最低(P<0.05),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指数无显著差异,青海云杉纯林的Simpson指数显著最低,青海云杉纯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山杨纯林。4种森林群落所有样地内共出现林下植物55种,隶属24科43属。灌木层的优势种为华北紫丁香和黑果栒子;草本层的优势种为玉竹和薹草。土壤因子和海拔因子共同影响功能性与物种多样指标,有机质和有效磷与LA、LNC、LPC呈正相关关系,与LDMC、SLW、LCC呈负相关关系,海拔与LDMC呈正相关关系,与LA、LNC、LPC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全氮、全磷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
刘清徐雪蕾
关键词:森林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环境因子土壤理化性质
河西走廊荒漠植物优势种叶片功能性变异及权衡
2025年
河西走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功能性的变异特征及其权衡关系对保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其生态适应策略,沿河西走廊由东南向西北自然降水递减梯度设置东段、中段、西段调查样地,选取26种优势荒漠植物,其中灌木14种,草本12种,分析了14项叶片关键功能性的变异特征和区域格局,探讨了叶片功能性间的权衡关系与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荒漠植物优势种叶片束缚水含量(BW)、碳磷比(C:P)、植株高度(H)、叶片自由水含量(FW)变异系数超过100%。(2)河西走廊东、中、西段不同区域植物表现出多样化的生存策略,东段灌木、草本植物在叶经济谱(LES)中的位置更靠近“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中段灌木位于LES“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草本则更靠近“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西段灌木在资源丰富条件下采取“快速投资-收益”型策略,草本植物则在不利的土壤条件下采取“缓慢投资-收益”型策略。综上所述,植物生存策略受多种生态因素影响,通过间的优化组合与资源权衡分配实现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李善家李来周缪潆祥苟伟苏培玺
关键词:荒漠植物功能性状河西走廊
不同灌溉模式对胡杨根蘖苗功能性的影响
2025年
为巩固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成效,需探明最适宜胡杨根蘖苗生长的灌溉模式,以促进区域生态恢复。根蘖苗作为胡杨种群的主要增殖方式和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其功能性是反映生存策略的重要指标,但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因此,研究在昆阿斯特生态闸口附近,进行了不同灌溉模式对胡杨根蘖苗功能性影响的野外试验。通过设置3种不同的灌溉梯度,研究灌溉频次、灌溉水量和灌溉持续时间对土壤理化质及胡杨根蘖苗叶片功能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F2灌溉模式下,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以及根蘖苗的叶面积(LA)、干物质含量(LDMC)和氮磷比(LN/LP)均显著高于F1和F3灌溉模式。相比之下,F1灌溉模式导致土壤全盐含量较高,进而引起根蘖苗LDMC和LN/LP的下降,同时比叶面积(SLA)有所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土壤全氮对叶面积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贡献率达到52.4%。相反,土壤全盐含量对LDMC和LN/LP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对SLA具有促进作用,贡献率为31.6%。土壤全磷、pH和含水率对根蘖苗功能性的总体贡献率较低,仅为16%。因此,根据不同灌溉模式下根蘖苗长势及土壤理化质对根蘖苗功能性的影响,确定出F2灌溉模式(灌溉频次23 d,每10 m断根沟每次灌溉水量6 m^(3),灌溉持续时间2 d)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进而有效的促进胡杨根蘖苗的生长。这一研究结果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孟祥东凌红波张广朋张凌凯王子康覃小林
关键词:塔里木河下游灌溉模式根蘖苗功能性状理化性质
我国北方百里香功能性与环境的适应研究
2025年
本研究以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境内的59份野生百里香为对象,对其茎和叶的8个功能性指标进行测定,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百里香功能性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揭示野生百里香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百里香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结果表明:百里香功能性的整体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介于19.02%~63.67%。其中,茎节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叶长的变异系数最小。功能性与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相关,茎长和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叶宽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多个功能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茎节数和叶数呈显著正相关,和茎节长呈显著负相关。8个功能性可归为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2.01%。依据8个功能性及经度、纬度进行聚类分析,59份百里香可划分为3个类群。
迟媛郑皓米文韬任卫波
关键词:百里香功能性状环境因子

相关作者

温仲明
作品数:164被引量:2,515H指数:3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延河流域 黄土高原 退耕地 植被恢复
史作民
作品数:160被引量:2,857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川西亚高山 南亚热带 功能性状 亚高山 宝天曼
钟全林
作品数:195被引量:1,477H指数:23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刨花楠 细根 异速生长 翅荚木 生物量
姜勇
作品数:38被引量:536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功能性状 群落 坡向 木本植物 群落植物
黄柳菁
作品数:65被引量:396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研究主题:功能性状 植物 CITESPACE 生态策略 环境因子